——湖南芷江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見成效
本網訊(通訊員 祁春華 劉楊)仲夏時節,漫步芷江楊溪河畔,只見河水清澈見底,岸坡綠植蔥郁,親水步道上村民三三兩兩閑話家常,孩童在護欄邊好奇觀望水中嬉戲的小魚——這幅“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正是芷江推進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項目結出的碩果。
破“水患”:從“洪魔威脅”到“安瀾之基”的系統治理
地處湘西丘陵的芷江,曾因“源短流急、河道淤積”飽受水患困擾。每到汛期,楊溪及其支流河道行洪能力不足,沿岸農田被淹、房屋進水,“下雨就躲災”成了土橋鎮、芷江鎮等村落的無奈常態。2023年6月,隨著總投資3.62億元的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項目實施,一場“治水攻堅戰”正式打響。
學坪溪生態護岸“點亮”水美鄉村
“治洪水、保安全,是群眾最迫切的需求。”芷江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以“一脈三區六節點”為布局,統籌實施水系連通、河道清障、岸坡治理等工程,88.45萬立方米河道疏浚讓“腸梗阻”變“暢水道”,49.93公里岸坡整治筑牢防洪屏障,14座攔河壩改造提升調蓄能力……如今,楊溪水系防洪標準從“5年一遇”提升至“10年一遇”,河道行洪斷面拓寬30%,33個行政村、4.49萬群眾徹底告別“汛期焦慮”。
土橋鎮冷水鋪村村民楊大叔站在新修的便民碼頭上感慨:“以前暴雨一來,河面漲得比屋基還高,現在河道寬了、護岸固了,家里老人再也不用半夜轉移了!”
興“水利”:從“靠天吃飯”到“水潤良田”的民生升級
在土橋鎮富家團村的稻田里,新加固的灌溉渠正將清水送進田間。作為項目區“水利惠民”的核心工程,32條總長69.92公里的灌溉渠道、10.87公里水庫連通渠和42口山塘的整修,讓2.1萬畝農田告別“旱澇無常”。“現在灌溉效率提升了40%,現在灌溉澆水比往年快了一半!”種糧大戶李大姐指著手機里的智能灌溉監控界面,“手機點一點,水就流到田里,省時又省力。”
土橋溪整治護農田
除了“解渴”農田,項目更聚焦“水美經濟”——沿楊溪支流打造的濱水景觀帶,串起親水平臺、休閑綠道和特色產業區。學坪溪畔,新建成的生態采摘園依水而建,游客既可體驗采摘樂趣,又能漫步溪岸賞景;土橋溪旁,村民自發將老宅改造成“水美民宿”,門前清澈的溪水成了招攬客人的“活招牌”。“水網通了,環境美了,村里的人氣越來越旺!”村支書掰著指頭算,去年民宿收入比往年增長30%,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創業了。
美“生態”:從“河道整治”到“詩意棲居”的蝶變躍升
清晨的壟溪河畔,保潔員老周劃著木船打撈水面雜物,岸邊新植的菖蒲、蘆葦隨波搖曳,偶爾有白鷺掠過水面驚起漣漪。“以前河道里全是垃圾和雜草,現在水清了,連消失多年的野鴨子都回來了!”老周的話,印證著項目對水生態的深度修復——通過水源涵養林種植、入河排污口整治、岸線景觀綠化等舉措,楊溪水系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沿岸新增綠地面積500余畝,形成“河有魚、岸有綠、景有韻”的生態長廊。
土橋溪經過生態整治后,水流經多級設施形成小瀑,鴨鵝在清澈水面嬉戲,盡顯田園生態之美
最讓村民點贊的,是“治水”與“治村”的融合,村里將河道管護納入村規民約,組建“黨員護河隊”定期巡查;依托親水節點建設的“水利文化廣場”,成了村民開展文藝活動的新陣地;就連改造后的15座人行橋,也被繪上民俗壁畫,成為串聯村落的“景觀橋”。“現在晚飯后沿河散步,比城里公園還舒服!”說起家門口的變化,芷江鎮學坪村村民王曉英滿臉笑意。
“治水興村,關鍵在‘融’——融生態、融產業、融民心。”芷江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不僅構建了“水豐、質好、河美”的生態屏障,更探索出“以水美村、以水興業、以水惠民”的鄉村振興路徑。如今,隨著楊溪水系的清波流淌,芷江的鄉村正從“水患之地”蛻變為“水美之鄉”,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一渠清水、兩岸新景中落地生根,潤澤萬千百姓。
編輯:何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