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的這首詩,借廬山之景道破人生認知的局限。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呈現出嶺、峰等各異形態。
為何看不出廬山真實模樣?只因自身沉浸于其中。這亦如我們身處生活困境時,常因置身局內而難以洞察真相。它啟示我們,遇事需跳脫自身局限視角,以旁觀者姿態審視,方能把握本質,收獲生活智慧。
《終南別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晚年隱居終南山,此詩描繪其閑適生活。“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信步走到水流盡頭,干脆坐下靜觀云霧升騰。
展現其無心求奇遇、隨遇而安的心境。人生亦當如此,坦然面對困境,學會隨遇而安,于平凡日常里發現美好,享受當下擁有的寧靜時光。
《草堂即事》
唐?劉禹錫
軒窗四面開,風送海云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蝸廬喧鼻息,龍臥起天才。
靜境玄關切,通幽白日回。
詩中描繪草堂四周開闊,海風攜云而來。春雨催促百花綻放,驚蟄雷聲轟鳴。詩人身處簡陋居室,卻心向遠方。生活里,我們常被瑣事束縛,忙碌不已。可只要心靈向往自由,便能在喧囂塵世尋得一方靜謐,感受自然生機與生活詩意,不被困境所限。
《禪悅》
宋?陳瓘
天上人間一望中,千愁萬恨總成空。
當時若識斯消息,不見靈山也悟空。
詩人遠眺天地,感悟世間諸多憂愁、遺憾終將消散。倘若能及時領悟這哲理,即使未見佛祖,也能心悟空性。生活里,人們常陷入憂愁煩惱,如能察覺其終將成空,便能放下執念,在平凡日子收獲心靈寧靜,過上灑脫自在的人生。
《插秧歌》
宋?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這首詩描繪雨中農忙場景,全家齊上陣,插秧緊張有序,無暇顧及飲食、濕衣。生活的質樸艱辛躍然紙上,展現勞動人民堅韌、勤勞。它提醒我們,生活本質在于奮斗,雖有苦累,但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便能在平凡生活中創造不凡價值,收獲充實人生。
《山中四詠》
明?高啟
其一
門前青山綠水,居處茂林修竹。
時有清風明月,還同往日琴書。
詩人描繪山中居所的清幽:門前山清水秀,屋周林密竹修,清風拂面、明月高懸,伴著往昔琴書。如此環境,恰似心靈避風港。生活中,我們需為自己打造一片心靈凈土,于繁忙之余回歸內心,享受安寧,讓生活回歸純粹,重拾內心的平和喜樂。
《樂游園歌》
唐?杜甫
樂游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
公子車馬不知數,羅帷繡幕環曲江。
三春車馬客,一代繁華地。
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
杜甫借樂游園昔日繁華,抒發世事無常之嘆。古園曾是貴族游樂勝地,人來車往,奢華無匹。然而歲月流轉,往昔盛景不再。它告誡我們,世間繁華皆是過眼云煙,莫被眼前虛榮迷惑,唯有內心充實與寧靜,才是生活恒久的財富,別讓物質追求蒙蔽了雙眼。
《寒食野望》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這是一首描繪寒食節景象的詩,詩人看到曠野中風吹紙錢,古墓青草茂盛,烏鵲哀鳴,渲染出凄涼氛圍。它提醒我們,生命短暫易逝,先輩終成古墓。我們應珍惜當下,關愛身邊人,莫待失去才追悔莫及,用心過好每一天,方不辜負生命。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唐?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云依靜渚,春草閉閑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詩中寫詩人拜訪隱士未果,卻在山間感悟禪意。青苔留痕、白云環繞、春草閉門,畫面清幽。雨后觀松、尋源問道,溪花相伴,忘卻言語。生活里,我們常奔波忙碌,卻忽略了身邊美景。放慢腳步,走進自然,于山水間能洗滌心靈,領悟生活真諦,收獲內心的寧靜與超脫。
《題龍潭寺》
宋?陳季鳳
龍潭寺下龍潭水,龍不潭空潭在山。
寄語凡夫莫驚怖,獵人常在世間聞。
詩中描繪龍潭寺景色,借龍喻世事虛幻。龍潭雖名有龍,實則無龍,告誡人們莫被表象嚇到。生活中,諸多困難看似可怕,實則不過虛驚。保持平常心,勇敢面對,困難便會迎刃而解,于平凡日子也能過得自在坦然。
這些禪意詩詞,如明燈照亮我們內心,讓我們在紛繁世界中尋得安寧。停下匆忙腳步,細細品讀,讓詩意浸潤心靈,以豁達、從容之姿,走過生活的歲歲年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