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每年4月到10月,天氣逐漸炎熱,也是昆蟲最活躍的季節。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外出踏青、露營、玩耍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蚊蟲叮咬。
但其實,有一種比蚊子還“毒”的蟲子,更值得我們警惕,那就是——蜱蟲。
你可能聽說過蜱蟲,但未必真正了解它的危險。相比起咬你一下就飛走的蚊子,蜱蟲是一種更為“兇殘”的吸血昆蟲,它不僅緊緊附著在皮膚上,難以取出,而且還可能攜帶致命病毒。
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可能引發多器官衰竭、敗血癥,嚴重時危及生命。
01
最近,網上就流傳了一位女性的真實經歷:她戶外活動回來后,發現自己腿上有一顆黑點,起初以為是痣,仔細一看竟然是一只小蜱蟲!
她一時緊張,想到網傳可以用酒精泡蜱蟲,于是找來家里唯一一瓶45度、已經存放了20年的“白云邊”白酒,嘗試“灌醉”蜱蟲。
沒想到真的成功了——蜱蟲在幾分鐘后竟然自己慢慢從皮膚里爬了出來!她將這個過程拍成視頻發布后,引發大量網友圍觀和熱議。
這位女性算是幸運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順利”解決蜱蟲問題。
一位網友就留言說,自己曾經粗暴地拔蜱蟲,結果頭斷在了皮膚里,腳上形成了一個硬塊,養了一年才好。
還有網友分享,親戚被蜱蟲咬傷后病情迅速惡化,甚至住進ICU換血治療,生死未卜。
這些案例說明了一件事:蜱蟲真的不是小事,尤其是對孩子而言,他們皮膚嬌嫩、免疫力尚未成熟,被叮咬后的風險更高,家長更不能掉以輕心。
那么,如果孩子或者大人真的不幸被蜱蟲咬了,我們該怎么辦呢?下面為你整理了應對蜱蟲叮咬的三大步驟和戶外防護建議,務必收藏!
02
如果已經被咬,盡量讓蜱蟲“主動退出”
蜱蟲的嘴巴有“倒刺”,咬進去之后非常牢固,硬拔很容易把它的頭部斷在皮膚里,引發感染甚至毒素擴散。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讓它自己出來。
以下是幾個常見且相對安全的處理方式:
用酒精或烈酒浸泡蜱蟲
和那位女子的方法類似,可以找一些75%的醫用酒精,或者家里度數較高的白酒(如50度以上),倒在瓶蓋里蓋住蜱蟲幾分鐘,有時候它會自行松口。
厚涂凡士林、風油精等阻斷空氣
蜱蟲依靠呼吸孔換氣,如果你用凡士林把它包住,使其無法呼吸,有時會自動脫落。
也有人使用風油精、清涼油等有刺激性的物質涂抹,也能起到類似效果。
實在取不出,盡快去醫院
如果嘗試無果,或者不敢操作,最安全的方式還是馬上就醫,請醫生使用專業工具進行處理,避免蜱蟲殘留。
03
蜱蟲脫落后要“留存”和“消毒”
蜱蟲就算已經被成功移除,事情也遠沒有結束。
把蜱蟲保存起來
不要隨手扔掉,而是應該把它用瓶子或密封袋裝起來,隨身保留。如果后續出現癥狀,這只蜱蟲能幫助醫生判斷它攜帶的病原體,便于對癥治療。
傷口必須消毒
蜱蟲咬傷處容易感染,建議使用碘伏或者酒精進行局部消毒,避免細菌和病毒侵入血液。
觀察身體變化
在接下來一兩周內,密切觀察是否有發熱、嘔吐、腹瀉、頭暈、紅斑、疲憊等癥狀,如果出現任何不適,務必立刻就醫,并帶上之前保存的蜱蟲。
04
預防最重要:帶娃戶外防蜱“四步法”
最好的應對方式不是“事后補救”,而是“事前預防”。尤其是帶孩子外出時,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四步法,有效防止蜱蟲叮咬:
穿戴防護衣物
盡量避免穿短袖、短褲、短裙,選擇長衣長褲,把褲腳塞進襪子或鞋子里,減少裸露皮膚。
涂抹驅蟲劑
在衣物和皮膚裸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防蟲噴霧,可以有效防止蜱蟲靠近。
遠離草叢、灌木、野地
蜱蟲多藏身于草叢、灌木或動物體表。帶孩子外出時,盡量走在開闊平整的道路上,不要隨意坐在草地上。
回家后全面檢查
回到家后,立即脫掉外出衣物,清洗皮膚,仔細檢查頭皮、腋下、膝后、腳踝等隱蔽部位是否有異常的黑點或蟲子。
果媽寄語
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最關心的事情。蜱蟲雖然不如蚊子常見,但它的危害遠大于一般昆蟲,尤其在春夏秋三個季節更要警惕。
很多人以為“被蟲咬一下沒什么”,但蜱蟲不一樣,它是可能要命的。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提高警惕,帶娃戶外時做好防護措施,一旦遇到蜱蟲,也能沉著應對,避免造成更大的傷害。
關注健康,從防蜱做起。帶孩子親近自然的同時,也別忘了保護他們的小小身體,不讓危險有機可乘。
互動話題:你還遇到過哪些戶外被蟲咬的經歷?歡迎留言分享。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