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問過我
“你讀這么多書有什么用?”
其實我回答不上來
因為我所有讀過的書
都逐漸稀釋進了我的生命
我小時候以為我可能會成為一位詩人,或者散文家,雖然堅持了十幾年后,在我走出大學的那一天起,我知道了生活的艱辛,我明白一個文藝時代落幕了。我把我所有的精力投入進了經濟工作,直到2015年的秋天,在我重新整理以前的舊作時,我決定繼續拿起這支筆,一直寫下去。
這個時代唯一沒有虧待80后的,就是那些文化的“細糠”了,不僅有文學,還有音樂,還有電影,還有純粹的互聯網。我在互聯網上收獲了第一批讀者,而這批讀者有我的同學,朋友,老師,更多的還是陌生人。
我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6年時光,事業越來越好,文章也從未間斷。
傳統的儒家大家庭教育我如何做一個君子,直到如今我還在朋友之中背負著“規矩多”的名頭。對大家來說,我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最有用,從我這里了解一些民俗,讓他們的假日多一些選擇。城市里忙碌的人在停下來的時候,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讓自己快樂。
我原來思考過一個問題,到底是這盛世才需要禮樂,還是因為有了禮樂才天下太平?我以為,是前者。飛速發展的40年,說不上禮樂崩壞吧,倒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我開始質疑教條,我開始研究哲學,從諸子百家到維特根斯坦。
魑魅魍魎,天風山海,我拿著書,去了49個國家,見了無數的人,和當地的長者聊天,在圖書館里翻閱地志。我開始知道我是誰了。
小時候幻想自己是先秦的縱橫家,長大后大部分時間都會把自己帶入到魏晉的人物里去。我沒有劉備的出身,不及諸葛亮的管理才能,內向而羨慕周瑜的意氣風發,又敬仰曹操的霸氣、司馬懿的鬼才……
倒是有些張松的過目不忘,魯肅的憨厚老實,賈栩的自保之策,姜維的遺憾浪漫……30歲之前,沒有太多的開悟,過了30歲,一下子理解了這個世界,一下子讀透了四大名著。但我從不覺得前30遍《三國演義》是白讀的。
成功主要是成為你自己,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收獲的,有可能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看你接不接受自己了。比如你本該成為一個衣食無憂的水手,那你中國人天倫之樂就無法享受了。除非你有個手把手教你的好老師。
我沒有過一個手把手教我的老師,就連我父親也不是,所以我放平了心態。背字典在現在看來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但也許對我這樣的人來說,莫不是一條捷徑?
過去知乎流行說:很多人是好幾代的積累。“你十年苦讀怎比得上人家積累幾代”。實際上,你看80后90后創業,有很多知識分子家庭獲得財富和地位,父母很多是中產。這種邏輯你仔細想想就知道,很不客觀,因為每代人都有出彩的機會,如果靠積累,那第一代人如何來的呢?
當然,即使我這樣的人也會受世俗的影響,所以我還是在聊成功的時候用財富去描述。說實在的,我現在聊精神財富,大部分人反而理解不了。
當我把所有現象級的書讀完后,我越來越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我開始喜歡研究人類的思考和盲從。人類就是這樣,有主觀意識的就特獨立,而沒有自主思維的人就特隨大流
這里我突然想到很多人跟我說過,自己是個很有主見的人,而在我看來,他們的那點主見只是一些“固化思維”,是前面的人早就形成了的,他們自己改不掉,也不愿意思考新的邏輯,就給自己美化叫“有主見”。其實也不過是人云亦云。就像什么“女性崛起”完了,接著“男性覺醒”,聽著像男女對立面都長了新腦子,實際上還是被帶了節奏
人類社會,從一開始就圍繞著“誰能掌控資源”展開。農業的出現,是個劃時代的轉折點。種地意味著食物來源變得穩定,人們不再需要整天到處奔波,也不再需要依賴個別最強壯的獵人。如果說在狩獵時代,決定權歸屬于最能打的那個男人,那在農業時代,決定權則落到了“能控制土地的人”手里。說到底,權力就是資源的控制權。
權力的來源:暴力、財富、認同。
人類社會最早的規則——叢林法則。你可以認為就是暴力,殘酷的冷兵器時代。可暴力有個問題,就是它不穩定。靠武力奪來的資源,別人隨時可以再用武力搶回去。所以,聰明的人發現了第二種方式,財富。財富可以讓別人“自愿”聽你的。你能提供食物、工具、武器,別人自然愿意服從你的指揮。久而久之,財富成了另一種權力的象征,甚至超越了單純的暴力。
可財富也不是萬能的。如果人們不認同你,哪怕你有錢,也未必能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聽你的。于是,第三種更高級的控制方式出現了——認同。它可以是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甚至是法律體系。比如皇帝說自己是“天命所歸”,人民就會相信,君權是神授的;比如資本主義國家強調“自由市場”,大家就會默認財富應該按市場規則分配,而不會去質疑為什么少數人能控制絕大多數資源。
認同一旦建立起來,就比單純的暴力和財富更穩固。政治的本質,就是分配權力,就是管理資源分配的游戲。而戰爭的本質,就是政治的延續。如果政治是分蛋糕,那戰爭就是當蛋糕不夠分,或者有人不認同分配方式時的終極手段。
所以和平,只是暫時的平衡。歷史上所有的大國,從來都不是被外敵打垮的,而是因為內部的資源分配失衡,導致自己先亂了。羅馬帝國如此,大清如此,蘇聯也是如此。一個國家真正的敵人,往往不是外部的對手,而是內部無法調和的利益沖突。
終章、
重讀自己原來沒讀懂的書
其實,人不可能每一步都正確。選錯了就選錯了。別總是責備以前的自己。他當時一個人站在霧里,也很迷茫。如果重來一次,以當時的閱歷和心智,還是會做出同樣的選擇。我們不能站在現在的高度,去批判當時的自己。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前行。
【你推薦哪本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