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合格證錯誤并非小事,2023年,某頭部新勢力車企因合格證參數錯誤導致200余輛新車無法上牌,最終啟動全額回購。
不久前,南極人車企合格證數據錯誤,再次將這一紙證明推向風口浪尖。
合格證絕非簡單的“出廠憑證”,而是汽車工業品控體系的終極守門人——它的錯誤,往往意味著生產全鏈條的系統性失控。
合格證是汽車產業的終極質檢報告
《產品質量法》第49條,若合格證錯誤導致車輛信息與實物不符,認定為產品不符合國家標準,責令生產者停產、并處沒收違法所得、罰款(貨值金額1-3倍)等處罰。
合格證是汽車法律意義的“準生證”。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條,合格證是車輛注冊登記的法定要件,必須清晰、準確。
某合資品牌曾因合格證VIN碼打印模糊,導致車主被交警質疑“套牌車”,企業最終賠償誤工費及精神損失。某豪華品牌因合格證排放標準標注錯誤,導致二手車殘值暴跌40%,車主集體訴訟索賠。
合格證記錄的整備質量誤差需≤1%,某德系品牌因申報質量比實車輕8kg,被歐盟罰款2.4億歐元(相當于單車成本增加3000元)
另外,汽車工廠的合格證數據與MES系統實時聯動,某日系品牌通過合格證編碼反向追溯,發現沖壓車間模具磨損超標的品控漏洞。
合格證錯誤是品控瑕疵信號
合格證錯誤可能導致生產系統失控,由于合格證數據自動生成依賴ERP-SAP集成,某新勢力曾因系統未讀取最新BOM表,導致100輛車裝配了舊版懸架卻按新版參數出證。
合格證錯誤折射質檢流程形同虛設,法規要求“合格證簽發前需100%核對關鍵參數”,某自主品牌工廠被曝質檢員用同一輛車數據批量簽發200張合格證。這說明質檢人員毫無責任心,質檢流程完全就是走過場。
合格證錯誤說明供應鏈驗證失效。當供應商變更零部件未報備(如輪胎規格變化,電池型號規格變化),合格證數據卻未更新,反映供應商管理體系癱瘓。
可以說,合格證錯誤的車輛是存在質量瑕疵的,依據《產品質量法》第40條,參數錯誤的合格證可能被認定為“以假充真”,車企需承擔退一賠三責任。
合格證錯誤非小事應高度重視
當下,汽車行業瘋狂內卷,開發周期不斷縮短,在交付壓力下,部分企業將合格證簽發權限下放至生產端,而非獨立的質量部門。某車企內部文件顯示,其合格證審核周期從72小時壓縮至4小時。
傳統車合格證含23項參數,新能源車增至57項(如電池單體供應商代碼、BMS軟件版本號)。小鵬汽車就曾因“充電功率小數點錯誤”召回更新合格證。
當下,對于汽車質量問題,有的車企選擇全網封口,把所有事故OTA掉,營造遙遙領先的光環。有的車企則敢于直面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迭代演進。
對于汽車質量問題,網絡水軍不可信,最可信的是汽車保費。
畢竟,網絡輿論可以用千億營銷經費去操控,但保險公司的保費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以人保、太平洋等大公司為基準,這些頂級保險公司開出的保費低,那么,汽車的質量肯定不會差。
對于汽車合格證,車企應高度重視,從1886年奔馳一號的“手工檢驗單”,到今天的數字化合格證,這一紙證明承載著工業文明對精密制造的極致追求。只有車企敬畏合格證上的每一個小數點,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