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愛知D3A 九九式艦載俯沖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的恐怖分子。
愛知D3A,許多人用日語稱呼“九九式艦上爆擊機”,簡稱之為“九九艦爆”。
從工程師的大膽設計到珍珠港的毀滅性襲擊,這個“空中武士”影響了二戰太平洋海戰的進程。這架傳奇飛機是如何誕生的,它在歷史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本人將為您簡要介紹一下。
愛知D1A雙翼轟炸機。
上世紀30年代,夢想稱霸亞洲乃至全世界的日本意識到,其現役的愛知D1A(九四式俯沖轟炸機)這樣的雙翼轟炸機正在迅速落后。日本海軍迫切需要一種更現代化的俯沖轟炸機,這種新型轟炸機飛行速度要足夠快,并且可以通過俯沖轟炸的方式獲得很高的投彈命中率。1936年,一場新型俯沖轟炸機的競標開始了,愛知時計電機株式會社和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展開對決。
亨克爾He.70俯沖轟炸機。
愛知公司以納粹德國亨克爾He.70為基礎進行研制,但根據日本海軍提出的設計指標進行了調整。主要設計要求就是:擁有相當高的轟炸精度,具有較高的機動性,能夠從航空母艦上起降。
愛知D3A俯沖轟炸機剖面圖。
工程師面臨的主要挑戰:
1. 俯沖時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愛知總設計師五明得一郎選擇了反鷗翼,在俯沖角度為70~80°時,可以減少機身的不穩定性。然而,這種機翼設計增加了水平飛行時的阻力,不得不在速度和穩定性之間作出妥協。
2. 放棄可收放起落架。為了簡化機身設計并減輕重量,設計師們放棄了可收放起落架。這一決定甚至在愛知公司內部也遭到了批評,以至于設計師們自嘲,“我們創造了一只張牙舞爪的恐龍”。但是,通過計算表明,采用固定起落架可以減輕約200千克的重量,這有助于增加載彈量。據“赤城”號航空母艦的機械師回憶說,固定起落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我們可以在20分鐘內讓九九式轟炸機做好第二次起飛的準備,它的故障率很低,并且織物蒙皮甚至可以在飛行甲板上完成修補。”
3.三菱金星44發動機。首批原型機曾出現發動機過熱的問題。愛知工程師不得不重新設計冷卻系統并增加進氣口。改造的代價就是飛行阻力增加。
愛知D3A1原型機。
1938年1月,第一架D3A1原型機進行首次試飛。在隨后的試飛中,該機的轟炸精度高達80%,但386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低于日本海軍的要求。軍方據此命令提高發動機功率,在更換為1070馬力的改進型金星44發動機,并改進空氣動力學設計之后,第二架原型機的飛行速度達到430千米/小時,但機動性略有下降。
中島D3N原型機。
盡管面臨來自中島D3N的競爭,日本海軍最終還是選擇了愛知D3A,理由如下:
1. 艦載性能:較小的翼展(14.4米)使其更易于在航母甲板上存放
2. 成本:D3A的生產成本比競爭對手低15%
3.機組訓練難度:由于操縱方式與D1A雙翼轟炸機相似,愛知D3A的飛行員學習速度更快
愛知D3A1后座布局。
愛知D3A1系列俯沖轟炸機于1940年開始裝備日本海軍。飛行速度389千米/小時,機身下方可掛載250千克航空炸彈,兩側機翼還可以掛載60千克炸彈,如果使用穿甲彈足以擊沉戰列艦。機頭有兩挺固定機槍,后座還有一挺自衛機槍。
愛知D3A俯沖轟炸機偷襲珍珠港。
1940年9月13日,愛知D3A首次參戰。第12航空大隊的9架D3A1俯沖轟炸機襲擊了重慶。
這次襲擊是該機進行實戰檢驗的一部分,愛知D3A1展現出超過當時水平轟炸機的轟炸精度。曾經在中國作戰的蘇聯飛行員德米特里·帕諾夫這樣描述愛知D3A的轟炸動作:“下方的機群像鰻魚一樣左右擺動,分散了攔截戰斗機的注意力,上方的機群則筆直地向目標進行俯沖。”
1941年12月7日,“赤城”、“加賀”、“蒼龍”和“飛龍”航空母艦搭載的愛知D3A俯沖轟炸機,在珍珠港制造了一場“清晨的噩夢”。
被炸彈擊中的“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翻沉在珍珠港內。
愛知D3A俯沖轟炸機擊沉了珍珠港內的“亞利桑那”號和“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它們的投彈精度令人恐懼。
隨后,愛知D3A俯沖轟炸機在印度洋和珊瑚海取得了勝利。但到了1942年,愛知D3A就已經落后,它就像一輛老式汽車,速度緩慢,在新型戰斗機面前毫無防御能力。在中途島海戰中,它們很容易就成為美國艦載戰斗機的獵物——襲擊“約克城”號航母的18架愛知D3A轟炸機中,只有8架得以幸存。
被美軍打撈出水的愛知D3A。
到了1944年,愛知D3A2已經淪落成教練機,或者被編入“神風特攻隊”。美國水兵寫道:“他們頑固地先后進入俯沖,試圖撞擊我們。”對于這些曾經稱霸天空的飛機來說,真是一個悲慘的結局。
進行飛行表演的愛知D3A。
愛知D3A俯沖轟炸機體現出日本上世紀30年代的飛機設計理念:注重機身輕量化和命中率,卻犧牲了防護性能。即使在更先進的機型開始服役之后,愛知D3A仍然憑借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的優勢繼續服役。正如歷史學家諾曼·波爾馬所說:“它是完美的閃電戰利器——快速、致命,卻又像武士刀一樣脆弱。”
橫須賀D4Y俯沖轟炸機。
愛知D3A的經驗教訓表明,俯沖轟炸機是海戰勝利的關鍵,但如果缺乏后續的發展和防護能力,成功只能會轉瞬即逝。其繼任者橫須賀D4Y“彗星”俯沖轟炸機汲取了這些教訓,但為時已晚,日本已經失去了制空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