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們過度追求“做自己”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自我干擾。做自己的關鍵在于停止內在的自我破壞,減少對外界意見的依賴,以恢復我們自然的狀態。
當過度強調“做自己”時,我們容易陷入了雙重束縛:一方面通過自我監控不斷質疑“這是真實的我嗎”,另一方面又因無法達到理想形象而產生自我否定“唉,我也許根本沒有做自己的能力”。
這種對心理能量的雙重消耗,恰恰背離了我們對自然存在狀態的追求。
1. 心理內耗的根源
心理內耗的根源在于自我信任坍塌?與目標模糊。
自我信任坍塌是對自己能力、判斷、感受和價值感的根本性動搖或喪失。不相信自己能應對挑戰、做出正確決定、值得被愛或者成功。
表現為過度自我懷疑、害怕犯錯、過分依賴他人意見、不斷否定自己、對批評敏感、恐懼失敗等。
當你不相信自己時,做任何決定、任何行動都會變得特別艱難,內心充滿反復拉扯——“我這樣做對嗎?”,“別人會怎么看我?”,“我真的行嗎?”。這種持續的質疑和否定本身就是巨大的能量消耗。
目標模糊意味著缺乏清晰、明確、有意義且個人認同的目標。既包括長遠的人生方向感缺失,也包括具體任務目標的渙散。
表現為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容易被外界干擾帶偏、行動缺乏方向感和動力、做事拖延、難以評估進展和成就感。
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可能引發新的焦慮,“我該往哪走?”、“這有意義嗎?”。精力無法聚焦,容易被各種想法和外界刺激分散,導致無效思考和猶豫不決,持續消耗心理能量。
2.外界干擾的三個層次
淺層干擾:外界評價引發過度思慮,導致自我拉扯?。
正因為不相信自己的價值和判斷,才需要依賴外界的反饋來確認自己。別人的評價無論是真實還是想象中,輕易就能撼動我們脆弱的自我認知,引發“我是對的嗎?”、“我是不是不夠好?”的無限循環。
過度關注他人評價,其實是試圖從他人口中尋找目標和價值的替代品:“別人或者大家覺得我這樣做對/好,那我就這樣做”。但往往適得其反,陷入更深的迷茫和拉扯。
這種拉扯就像同時踩剎車和油門,看起來車沒動,其實損耗巨大。
這是自我信任坍塌的表現和結果。
中層糾結:未解決的心結積累,形成反復焦慮?。
未能解決的心結,比如,過去的失敗、創傷、遺憾、沖突等,里面往往包含著深刻的自我否定或負面信念,比如,“我無能”、“我不值得”、“我總是把事情搞砸”等。這些未處理的傷痛會持續摧毀我們本來就所剩無幾的自信。
心結如果涉及未完成的愿望或喪失感,會模糊我們對未來的圖景。過去的陰影籠罩著當下,使我們難以清晰地看到和錨定未來的目標方向。這些舊傷像是心靈上的障礙物,阻礙我們開辟清晰的前行之路。
糾結的本質是?逃避直面痛苦,根源在于深層的自我信任坍塌、自我價值受損和對重塑未來的無力感。
深層破壞:價值體系混亂引發持續性自我消耗?。
價值體系是我們內在的“指南針”和“錨點”。當這個體系混亂時,會造成價值沖突、優先級不清、甚至不知道什么對自己真正重要,讓人失去判斷和選擇的根本依據,自我信任完全失去了依托。
目標是價值觀的具體表現和實現路徑。價值觀混亂必然導致目標模糊,無法設定有意義、可持續的目標。同時,目標模糊也讓人難以在實踐中檢驗、確認和修正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體系混亂的本質是?我們存在層面的迷失?和?生命意義的困惑?,是所有內耗的終極源頭。它導致了最根本、最持續的能量消耗,因為所有行動和選擇都缺乏內在一致的根基,內心永遠處于沖突和質疑狀態。
比如,既渴望浪漫愛情,又要求對方有房有車;既想追求心動感覺,又放不下條件匹配;永遠在"將就"和"錯過"間反復糾結,消耗青春。
既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又怕輸在起跑線;一邊反感雞娃教育,一邊偷偷報補習班;結果:教育方式反復橫跳,孩子無所適從。
既羨慕創業者的自由,又舍不得穩定薪資;一邊抱怨體制僵化,一邊害怕市場風險;在"想走不敢走"中消耗職業黃金期。
其實,每個選項都有合理之處,但當核心價值不明確時,選擇就變成持續的精神內耗。就像GPS同時給你規劃了三條路線,你卻停在路口反復對比,最終哪條都沒走成。
3. 三種典型的自我破壞模式
完美主義陷阱:恐懼驅動的自我禁錮?。
它的底層邏輯是將“完美”等同于“免于批判”,用虛假的安全感逃避現實評價。源于對被否定或負面評價的強烈恐懼;這種恐懼驅動我們用過度準備或拖延來逃避現實評價。
?它可能是童年經歷的內化?:在不確定、專制或混亂的成長環境中,如家庭沖突等,個體可能形成“只有不出錯才能避免災難”的信念,將自我價值過度綁定于外界認可。
它會導致價值混淆與低自我價值感?,比如,將個人成果等同于自我價值,導致“全有或者全無”的極端思維,一旦未達絕對標準馬上自我否定,加劇焦慮。
典型表現?是拖延與過度修飾?,比如,反復修改細節直至錯過期限,實質是以“準備”掩蓋對暴露缺陷的恐懼;
它對自我發展的限制是:拒絕嘗試新領域,規避一切可能失敗的風險。
虛假問題消耗:認知錯誤制造的癱瘓?。
它的底層邏輯是用假設性困境替代現實行動,透支心理能量。
通常表現為認知災難化預設或偽命題循環、恐懼現實和自我貶低。
災難化預設或偽命題循環,將可能性風險扭曲為必然結局。比如,還沒考試呢就先想著沒考好怎么辦?失戀了感覺自己人生完了,根源在于非理性思維模式。這些對現實的曲解都源于內在負面信念系統(如習得性無助),將可能性風險放大為必然結局。
低自我價值感導致個體高估困境的普遍性,通過制造諸如“所有人都會笑我”之類的虛假問題維持“控制感”,實則加深孤立與癱瘓。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自己很少能記住別人的尷尬時刻。
偽命題循環是指陷入“是否真實熱愛工作?”、“活著的意義是什么?”等無解追問,回避具體問題解決。
對于職業探索:
偽命題循環是抽象無解的自我消耗,通過不斷追問逃避行動,陷入“全有或全無”的完美主義陷阱。而真實職業探索則聚焦具體問題,通過微行動試錯動態調整方向。前者制造焦慮癱瘓,后者在行動中校準目標。
對于生命探索:
真正探索生命意義的人,會將抽象詰問轉化為具身實踐,通過創造價值聯結他人與社會,在動態行動中建構意義感?。?而偽命題循環?,則會讓人陷入“意義必須宏大”之類的虛空思辨,忽視微小但可觸達的價值行動,如幫助他人、創作等。
社會興趣缺失:孤立化生存的代價?。
它的底層邏輯是過度聚焦自我評價體系,喪失外部視角校準能力。
過度聚焦自我評價體系以規避外界評判,根源常為諸如人際關系創傷或拒絕的早期經歷,導致將社交視為威脅而非支持,引發生理應激,如心跳加速。比如,當一個人熱情的靠近,你的第一反應是他有什么目的,而不是他可能只是對你有興趣。
為避免暴露缺陷或被拒絕,個體將人際互動簡化為任務交換,喪失共情能力;典型思維是“我不欠別人,別人也別欠我”、“我不喜歡麻煩別人,別人也別過來麻煩我”等。這源于對“真實自我被否定”的深層恐懼——“如果別人了解真正的我,他們一定會不喜歡我”,形成溝通能力繭房,很難建立深層關系。
在專制或高壓的環境中成長,可能會內化“協作即價值評判”的信念,抑制主動貢獻,加劇孤立感。典型表現?是關系工具化、社交軀體化和協作功能蛻化。
關系工具化?是指回避深度聯結,將人際互動簡化為任務交換,如僅討論工作拒談感受;
社交軀體化?表現在面對互動出現生理應激,如心跳加速、手抖;
協作功能退化?是指在團隊中機械執行邊緣任務,弱化自己的存在,規避核心責任分攤。
如果把以上行為簡單的歸為“I人典型行為”或者性格內向,很可能會忽視調整的機會。
三類破壞模式常形成共生鏈條:完美主義誘發拖延,拖延滋生虛假問題,這兩者帶來的長期消耗瓦解社會興趣。?
而這些產生的根源往往是童年接受的非正常教育方式沒得到修正、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被毀壞的認知。
高壓或否定式教養的童年環境,容易塑造低自我價值感、災難化思維及防御機制,持續影響成年后的行為模式。
對失敗、批判或失控的恐懼是底層驅動力,促使我們通過拖延、歪曲認知和社會退縮等逃避行為來尋求虛假安全感。
而全有全無或者標簽化的認知,會把事實與情緒混淆,比如將焦慮等同于事實,導致自我破壞循環。
4. 重新定義自由
與傳統認知不同,阿德勒式的自由表現為:
第一層:從“必須特別”的執念中解放,允許自己平凡;
第二層:以“社會興趣”為導向的行動自由,在貢獻他人中自然呈現獨特性;比如,你能做出好吃的蛋糕,那就開個店做蛋糕給大家吃。
第三層:拒絕用過去經歷或未來預期綁架當下,聚焦“此刻能做之事”。
停止追問"我是誰",轉向"我要創造什么"?,在創造中展示我的本質。
阿德勒指出,自我破壞的本質是用?內省幻覺?取代真實成長——當人執著于解剖自我時,刀鋒早已刺穿靈魂,真正的內省是伴隨著實踐的。
比如,一位畫家的內省幻覺就是他一直探究自己為什么畫不好,卻沒有實際行動,然后天天在酒吧爛醉如泥,好像人生不得志一樣;而真正的內省是,他一邊反省自己為什么畫不好,一邊嘗試新的、不同的繪畫方法。
再比如,一位管理人員天天反省自己為什么沒有升職加薪,可他什么都沒做,只是陷入無窮的思考中;而真正的反省是,他會找出升職加薪的條件,看看自己還缺哪些,嘗試著去調整補救。
阿德勒提出兩個關鍵操作——
內在層面?:停止將“自我”視為需要刻意建構的客體,轉而接納當下“如其所是”的狀態,包括感受、能力、處境等,視其為行動的起點而非需要反復批判或固守的標簽。或者說是,停止將“自我”視為一個需要被反復修正以達到完美標準后才能行動的雕塑一樣的存在,轉而視其為一個在行動中自然呈現和變化的流動過程。
比如,我現在覺得自己“差勁”、“沒用”、“沒有人會喜歡我”,沒關系,我允許自己的這些想法存在,差勁就差勁吧,廢物就廢物吧,沒人喜歡就沒人喜歡吧,但我知道這不是真實的我,我可以慢慢的調整,起碼我可以先嘗試著自己喜歡自己。
阿德勒認為,真正的自我認同產生于行動過程而非反思結果。
比如,方案修改差不多了就提交,至于會產生什么結果,讓它自然存在就好。我想寫小說,但寫不好。那就先寫個最差的出來吧。
外在層面?:通過“課題分離”劃清界限——他人評價屬于他人課題,自我價值判斷才是自己的課題。這種區分能有效減少社會比較帶來的消耗。
比如,這個提案好差,交上去不知道領導會怎么看我。但我知道,領導如何看是領導的課題,他的評價是基于他的認知和需求,會做多方面的考量。如果因此焦慮,那就回到內在層面,接納自己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超人。
當我們停止把“做自己”當作任務來完成時,反而能通過具體的實踐實現更本質的自我表達。
當生命投向創造,靈魂便在貢獻中重獲完整。
人生不在于避開坎坷,而在于在崎嶇中保持平衡。幸福不是暴風雨后的彩虹,而是雨中綻放的笑容。真正的自我實現發生于對生活本身的投入,而非將自己囚禁在內省幻覺的牢籠。
文中插圖為俄羅斯畫家伊凡·艾瓦佐夫斯基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