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究“氣血為本”,氣血充足,面色紅潤、精力充沛;氣血不足,則容易出現頭暈眼花、心慌乏力、失眠健忘、手腳冰涼等問題。
如果你經常感到疲倦,即使休息后也難以緩解;面色發白或萎黃,嘴唇顏色淡;手腳冰涼,怕冷;頭暈、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女性月經量少、周期紊亂或經后特別疲憊;睡眠質量差,多夢易醒。那么,這說明你大概率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氣血不足了。
問題來了:補氣養血的方式五花八門,從食療到中成藥,從泡腳到艾灸,到底哪種更適合自己呢?
食療:最自然也最易堅持的方式
食物是最好的營養來源。像紅棗、枸杞、黑芝麻、豬肝、山藥、蓮子、糯米等都是常見的補氣養血食材。平時可以煮點紅棗銀耳羹、當歸生姜羊肉湯、四紅湯等,既美味又養生。
中成藥:針對性更強,但需辨證使用
市面上常見的補氣養血類中成藥成分不同,適用人群也不同。
如桂圓瓊玉沖劑,由桂圓、地黃、茯苓、何首烏、黨參等組成,主要作用是益氣養血、滋陰潤燥,適用于那些因長期疲勞、體質虛弱、氣血兩虛導致的身體不適。
經常感到精神不振、記憶力下降、睡眠質量差、面色蒼白的人群,適當服用這款沖劑確實能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特別是對于女性來說,在經期后或產后恢復階段,如果伴隨明顯的疲乏無力、情緒低落等癥狀,桂圓瓊玉沖劑是一個溫和又安全的選擇。
但如果你正在感冒發燒、腹瀉腹脹、舌苔厚膩、食欲不佳,就不建議使用。因為這類人群往往存在濕熱內蘊或脾胃虛弱的問題,此時進補不僅難以吸收,還可能加重癥狀。
生活方式調整:比吃更重要
睡眠不好、壓力大、久坐不動都會加速氣血耗損。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保持良好情緒,才是維持氣血平衡的根本之道。每天保證6~8小時高質量睡眠,適當曬太陽,適量運動如散步、瑜伽、太極等,都有助于提升身體活力。
中醫理療:輔助調養的好選擇
艾灸、拔罐、刮痧、按摩等傳統療法也能幫助改善氣血運行。例如艾灸足三里、三陰交有助于補氣養血;刮痧背部膀胱經可疏通經絡、促進代謝。
補氣養血急不得也亂不得,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調養,才能真正把“虛”補回來,讓身體重新煥發活力。
以上內容僅為知識科普,無任何不良引導,如有健康問題一定要咨詢專業醫生,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