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財經社 何離
當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民間戲稱“蘇超”)以“散裝江蘇”的魔性出圈方式刷爆社交媒體時,全國其他省體育局辦公室里,鍵盤聲此起彼伏。
四川網友在問政平臺喊話“抄作業”,廣東、浙江、湖北等地迅速跟進籌備城市聯賽。
但這場看似熱鬧的“模仿秀”,實則暗藏“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商業邏輯。
蘇超的爆火絕非偶然,其核心在于精準踩中了三個關鍵點。
地域文化認同的“核爆效應”:江蘇“十三太保”的民間梗文化,為賽事提供了天然的傳播素材。
從宿遷“美酒德比”到無錫“太湖三妹內戰”,每場比賽都被賦予了楚漢之爭、吳越爭霸的歷史厚重感。
更重的鑰匙,蘇南、蘇北、蘇中的球迷每周都在各城市之間頻繁“串門子”,蘇超變成一劑潤滑油,把整個江蘇甚至周邊城市串聯了起來,堪稱“足球版《長安三萬里》”。
蘇超的運營團隊深諳“玩梗經濟學”,把社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玩得飛起。
“快遞員前鋒”與“程序員門將”的跨界對決,在抖音創下單條播放量破2億的紀錄。
央視頻更將蘇超與歐冠、NBA并列開設專欄,這種“降維打擊”式的傳播策略,讓一場業余聯賽獲得了職業賽事的關注度。
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構建的“贊助商-文旅-消費”三角模型值得研究。
以洋河贊助宿遷隊為例,其聯動景區推出的球迷優惠套餐,帶動景區門票銷量增長數倍。
這種“體育搭臺、文旅唱戲”的模式,讓贊助商獲得了遠超傳統廣告的轉化率。
盡管蘇超模式看似可復制,但其他省份若盲目照搬,極可能陷入“東施效顰”的困境。
首先是地理條件的“硬約束”。
江蘇平原覆蓋率超86%,13市高鐵1~2小時通達,這種“去中心化”的地貌結構,使得城際賽事的交通成本極低。
反觀福建、貴州等省份,多山地形導致城市間通勤時間翻倍,單場客場作戰成本對于業余聯賽而言是難以承受之重。
其次是經濟基礎的“隱形門檻”。
江蘇13市全部躋身全國GDP百強,且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54萬元,為賽事提供了堅實的消費支撐。
而中西部省份中,非省會城市人口普遍不足百萬,場均觀眾規模難以突破5000人。
四川“巴蜀雄起杯”雖已啟動,但參賽運動員需滿足“戶籍+社保”雙重條件,這種篩選機制無形中抬高了參與門檻。
三是文化基因的“不可復制性”。
江蘇“散裝文化”的本質是區域競爭意識的具象化,這種文化基因在其他省份難以簡單移植。
例如,廣東雖擁有廣州、深圳兩支中超豪門,但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的文化認同差異,使得全省性聯賽難以形成統一的文化符號。
在這場足球經濟的“狂飆”中,蘇超已證明:區域性賽事不是職業聯賽的“低配版”,而是可以獨立生長的“新物種”。
其他省份若想分得一杯羹,需在尊重本土文化、經濟、地理條件的基礎上,走出一條差異化道路。
畢竟,足球的魅力不僅在于競技,更在于它能否成為一面鏡子,照見一個地區的文化自信與經濟活力,既然是群眾性業余賽事,就要打開腦洞,讓足球變得更好玩。
(全球市值研究機構深水財經社獨家發布,轉載引用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