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團隊在 JACC: Asia 發表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創新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植入策略——無冠竇支點(NCPI)技術,為純主動脈瓣反流患者的治療帶來重大突破。
主動脈瓣反流是一種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在我國老齡化社會中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與西方發達國家主動脈瓣狹窄更常見不同,在中國,主動脈瓣反流的患病率甚至超過了主動脈瓣狹窄。
對于單純主動脈瓣反流,由于瓣環和左心室流出道擴張,瓣膜無鈣化點,舒張期強大的血流沖擊力,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植入瓣膜錨定困難和移位等技術難題。傳統的瓣膜錨定原理是瓣膜較深植入,依靠瓣環及瓣葉與瓣膜支架之間摩擦力來固定瓣膜,但這種方法在純主動脈瓣反流患者中效果不佳。
01
創新NCPI技術的誕生與發展
NCPI技術最初是為了解決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合并橫位心導致TAVR輸送系統和主動脈不同軸時導致瓣膜植入容易下滑過深的問題。2022年初,中山醫院團隊發現對于部分單純主動脈瓣反流合并橫位心的病例,也可以使用NCPI技術,后來進一步發現NCPI可以用于大部分瓣環不擴大的主動脈瓣反流病例。
NCPI的核心錨定原理在于建立穩定的力學三角,具體而言,無冠竇底部瓣膜支架由于不同軸及內收效應,使得無冠竇底部為瓣膜支架提供了一股向上支點力防止瓣膜下移,而左右冠竇處瓣膜支架伸入到流出道,被流出道卡住而瓣膜支架不會上滑,從而形成穩定的力學三角。
這種設計充分利用了主動脈瓣環作為錨定核心結構的特點,提供術中工作位錨定可預判的評估考量。瓣環上下有一定管狀結構高度,能夠提供有效錨定,其中瓣上的重要性大于左室流出道增厚的瓣葉或者交界區的黏連。
02
PASS和PHASE
研究團隊建立了完整的NCPI評估和操作體系。NCPI的定義是:在瓣膜釋放至可回收極限位且輸送系統已無張力時,在DSA無冠竇切線位投照角度下,無冠竇側植入深度-2mm≤DNCC≤2mm且無冠竇側瓣架下緣呈微內收形態。
PASS評估原則
PASS評估原則包括四個方面:
Position(位置):評估植入瓣膜的無冠竇側深度
Axiality(軸向性):確保瓣膜相對于主動脈的同軸性
Shape(形狀):觀察無冠竇側瓣架下緣的內收形態
Sizing(大小):評估瓣膜的超尺寸率
PHASE操作原則確保了手術的精準執行:
Pivot(支點法):以室間隔或無冠竇作為支點進行瓣膜釋放
High speed(快速穩定釋放):瓣膜即將錨定及錨定后,快速釋放到可回收極限位
Anatomy(術前CT解剖評估):重點分析瓣環、左室流出道、竇管結合部等結構
Slow(緩慢脫鉤及撤出系統):采用"無、穩、慢、輕"的脫鉤技巧
Echo(術中TEE超聲仔細評估):嚴密監控植入深度和位置

植入步驟
03
顯著的臨床療效
這項單中心研究納入了2019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間接受自膨脹瓣膜TAVR治療的87例純主動脈瓣反流患者。研究團隊將患者分為早期組(傳統方法,45例)和晚期組(NCPI策略,42例),并比較了兩組的治療效果。
研究結果令人振奮,晚期組的器械成功率顯著高于早期組(92.9% vs 73.3%,P=0.016),主要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顯著降低(19.5% vs 51.1%,P=0.002),瓣膜套瓣膜植入率也明顯降低(4.8% vs 24.4%,P=0.01)。
早期和晚期組的手術數據和1個月結果
更重要的是,晚期組成功實現NCPI的比例高達90.5%,而早期組僅為17.8%(P<0.001)。成功NCPI組的器械成功率為93.5%,顯著高于非NCPI組的70.7%(P=0.005),MACE發生率也明顯更低(17.4% vs 56.1%,P<0.001)。
NCPI和非NCPI組的程序數據和1個月結果
04
獨立預測因子的發現
多變量回歸分析顯示,NCPI(OR: 6.71,P=0.032)和主動脈成角(OR: 1.07,P=0.035)是器械成功的獨立預測因子。研究還發現,非NCPI組患者更容易出現較大的主動脈成角,這為臨床醫生在術前評估和患者選擇方面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NCPI組中,93.5%的患者主動脈成角在30°-60°之間,而非NCPI組中只有68.3%的患者在此范圍內。這一發現表明,主動脈成角是影響NCPI成功實施的重要解剖因素。
2組主動脈成角分布
05
安全性和可行性驗證
研究顯示,NCPI策略在低風險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晚期組中,沒有患者轉為外科手術,僅有1例患者死于縱隔氣腫氣管插管,而早期組有4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轉為外科手術。永久起搏器植入率在NCPI策略組中也呈現顯著降低趨勢(14.3% vs 31.1%,P=0.062)。
這項研究不僅驗證了NCPI策略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評估和操作體系。從PASS評估原則到PHASE操作原則,為臨床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TAVR技術向低風險患者擴展,無冠竇支點技術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這項創新性研究為純主動脈瓣反流患者的治療開辟了新的道路,展現了中國心血管介入團隊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實力,為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通訊作者:潘文志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
研究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 82270377)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