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四川省作為農業大省,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農業發展需求,使得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是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天府糧倉”建設的核心任務。基于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公開數據、紀委監委專項整治通報及典型案例(截至 2025 年 6 月),結合四川盆地農業特點和“天府糧倉”建設需求,本報告對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現狀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結構化分析。
二、建設成效與核心突破
(一)規模與增速領跑西部
截至 2024 年,全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 5573 萬畝,占耕地面積的 48.5%。2025 年計劃新增 450 萬畝。在投資方面,畝均財政投入(中央 + 省級資金)達到 3000 元,這一舉措有效撬動了社會資本參與,參與率提升至 25%。以南江縣為例,通過整合項目建成高標準農田 5573 公頃,糧食產能提升至 1725 公斤/公頃。
(二)山地農業技術突破
坡耕地治理領先:累計完成坡改梯 1506.67 公頃,并配套建設了 250 公里的“干砌石”生態水渠。相關研究表明,這一舉措使得水土流失減少了 40%以上。
智慧化應用深化:成都平原開展了“數字農田平臺”試點工作,集成了物聯網墑情監測技術。實踐結果顯示,灌溉水利用系數提升至 0.62,管理效率提高了 30%。
(三)制度創新與專項整治并進
制度創新:全國首發《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條例》,明確了管護責任主體與資金保障機制,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范管理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
專項整治:2024 年啟動專項整治行動,查處案件 806 件,追繳違紀資金 1990 萬元,并曝光了資中縣政協副主席歐明松、射洪市政協原副主席張朝平等關鍵案件,有效遏制了違規行為。
三、深層矛盾與挑戰
(一)工程監管漏洞突出
招投標違規與偷工減料:宜賓翠屏區部分機耕道存在質量問題,出現“一鋤頭刨掉路皮”的現象,蓄水池也存在設計缺陷導致漏水問題。
重建輕管現象普遍:約 30%的項目區缺乏長效維護,設施損毀率超過 15%,影響了高標準農田的長期使用效益。
(二)資金與地形雙重制約
資金方面:社會資本參與率仍低于 25%,且山區畝均成本超平壩地區 40%,資金短缺問題較為突出。
地形方面:盆地邊緣區耕地碎片化率達 65%,機械作業效率降低 30%(對比南江縣案例),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
成都平原高效節水灌溉覆蓋率達到 85%,而秦巴山區不足 50%,單產差距達 20%,區域間農業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四、典型案例:四川特色實踐路徑
(一)南江縣“坡地梯田化”模式
技術集成:實施田型調整 415.4 公頃,配套生態水渠與蓄水池,糧食單產提高 10%以上。
政策聯動:整合退耕還林口糧田、千億斤糧食產能項目,資金集約使用效率提升 35%。
(二)翠屏區“整治 + 重建”協同
問題整改:在紀委監委督辦下,重修缺陷機耕道,優化蓄水池布局,惠及 1600 畝農田。
智能升級:布設土壤傳感器網絡,實時預警墑情異常,響應時間縮短至 2 小時。
五、戰略升級:建設“天府糧倉”的突圍路徑
(一)全域監管體系革新
推行“十個是否”排查機制:強制審計招投標合規性、工程質量達標率、群眾滿意度等核心指標,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規范實施。
建立參建企業“黑名單”:關聯紀委監委案件數據庫,實行市場準入限制,提高企業違法成本。
(二)技術適配山地農業
推廣“微梯田 + 數字灌區”:計劃在 2027 年前改造盆周坡耕地 100 萬畝,配套無人機巡田系統,提高山地農業生產效率。
研發耐瘠薄作物品種:聯合省農科院培育適宜秦巴山區的玉米、油菜新品種,目標單產提升 15%。
(三)多元價值轉化機制
試點“農田碳匯金融”:將固碳量(測算 0.2 噸/畝/年)轉化為綠色債券質押標的,探索農田的生態價值。
立法保障“建管用一體”:明確村集體管護權責,提取土地流轉收益 20%作為維護基金,保障高標準農田的長期有效使用。
六、結語
本報告全面總結了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效、問題及解決方案。從“數量達標”到“天府樣板”的戰略躍遷,四川需以“強監管、山地適配、價值轉化”為核心,構建三階段路徑。短期(2025 - 2027 年)全域推行專項整治成果,建成成都智慧農業、川北生態梯田示范帶;中期(2028 - 2030 年)實現高標準農田動態監測全覆蓋,糧食產能突破 700 億斤;長期(2031 年及以后)形成《山地高標準農田國際標準》,輸出“盆地經驗”。未來,建議進一步加強對新技術、新機制的研究和應用,持續完善監管體系,推動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邁向更高水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七、數據來源說明
建設規模數據引自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普查數據。
典型案例經紀委監委通報、地方政府公開報告交叉驗證。
制度設計參考《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條例》及專項整治工作指引。
本報告突出了四川山地農業特色與監管破局實踐,為類似地形區提供了“問題整治 - 技術適配 - 制度賦能”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具有較高的實踐指導價值和借鑒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