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抗戰劇中經常看到鬼子掃蕩的時候,經常十多門迫擊炮一字排開一起射擊,看起來火力很猛,不過真實的歷史中這樣的場景罕見。為什么呢?首先日軍的迫擊炮產量就不多,總共才7800門,都不如國軍生產的多。其次單位裝備數量少,一個步兵大隊才配備2門,所以抗戰劇中只有大隊、甚至中隊規模的日軍配備十多門迫擊炮的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此外,日軍迫擊炮整體技術水平落后,不僅不如其他列強軍隊,也比不上國軍,例如九四式90毫米迫擊炮就是一個典型。
九四式90毫米迫擊炮
PS:抗戰時期的日軍把口徑90毫米以下的迫擊炮稱為曲射步兵炮(例如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曲射步兵炮、九七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90毫米以上才算是迫擊炮,并且把150毫米迫擊炮稱為中型迫擊炮,很奇葩的劃分方法。
其實歷史上日本是研制迫擊炮較早的國家之一,上世紀20年代就研制出大正十一年式曲射步兵炮并裝備部隊,只不過這種迫擊炮威力小、射程也不行。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和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參戰的日軍吃過中國軍隊迫擊炮不少苦頭,戰后日軍立即啟動了新型迫擊炮的設計。為了壓制中國軍隊裝備的81/82毫米迫擊炮,日軍將新型迫擊炮的口徑定為90毫米(炮彈威力更大),同時要求擁有更遠的射程。
大正十一年式70毫米迫擊炮
日本軍工人員很快設計出一種新型迫擊炮,并在1935年開始裝備部隊,這就是九四式90毫米迫擊炮。其炮彈重5.26公斤,最大射程達到3800米。對比之下,中國軍隊裝備的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的炮彈只有3.8公斤重,最大射程只有2850米。看起來九四式迫擊炮比民20式迫擊炮明顯強不少,非常符合設計要求。但是,九四式迫擊炮有個大缺點,那就是太重了,重量達到159公斤,而民20式迫擊炮只有69公斤重。
口徑大了10毫米,結果重量雙倍都不止,非常影響機動性。便攜性可是迫擊炮的重要特征之一,只能說九四式迫擊炮的設計太雞肋了。同時期的法國布朗德120毫米迫擊炮,可以將16公斤的炮彈打出7000米的射程,不過重250公斤。
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
為什么90毫米的迫擊炮重達159公斤呢?原來是日軍要求新型迫擊炮必須擁有足夠高的射擊精度。于是日本軍工人員為九四式迫擊炮安裝反后座復進裝置,發射后可保持炮管定位依舊準確,不用頻繁的重新瞄準。迫擊炮追求高精度其實是本末倒置了,又不是野戰炮、榴彈炮,再說迫擊炮的精度也達不到身管火炮的精度。估計是鬼子認為迫擊炮精度不高的話浪費彈藥,于是給軍工人員提出了高精度要求。
九四式迫擊炮研制出來后,并沒有怎么裝備日本步兵,只有在中國南方作戰的部隊每個步兵聯隊追加了4~6門。主要原因就是太重了,在日軍高層看來,裝備九四式迫擊炮還不如裝備九二式步兵炮。九二式步兵炮全重212公斤,分解后攜帶很方便,射擊精度還非常高,并且既能直射又能曲射。所以抗戰初中期日軍大部分部隊主要還是裝備九二式步兵炮,并不裝備九四式迫擊炮。
九七式90毫米迫擊炮
九四式迫擊炮主要用來裝備日本炮兵。日軍組建了獨立迫擊炮大隊,每個大隊下轄3個迫擊炮中隊,每個中隊配備12門。九四式迫擊炮可用于化學戰,可以發射毒氣彈,在進行化學戰時每個獨立迫擊炮大隊攜帶毒劑彈4320發和榴彈1080發。當時中國軍隊普遍缺乏防毒面具,因此這種獨立迫擊炮大隊對我軍威脅很大。
日軍經過戰斗實踐后,認為迫擊炮的結構越簡單越好,這樣造價大幅降低,便于大量生產。因此軍工人員在九四式迫擊炮基礎上進行簡化設計,推出改進型號——九七式迫擊炮,兩側復進裝置是去掉了,口徑還是90毫米。按道理說,炮過重的問題應該得到解決,可結果九七式迫擊炮居然重達172.5公斤,重量不但沒減少還增加了,使用九七式迫擊炮的日軍估計要把軍工人員拖出來打了。只能說日本迫擊炮的設計思路走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