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邰紹周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刊于2015年版《百年蓮花池》,原名為“興衰八百年的道觀——南門觀”,經政協潯陽區文史委授權轉發。
九江“南門觀”座落在濂溪路上,濂溪路又因濂溪書院而得名。九江師范學校的前身是濂溪書院。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在九江師范學校讀書。因此,我和“南門觀”也算是有一些歷史淵源。
當時的師范學校很大,它包括了原“九江市五中”“九江地區京劇團”“群樂大舞臺舊址”和“九江南門觀舊址”等。學校的門原本是對著東面“雙峰路”開的,后來又對著西邊甘棠湖開了一個正大門。
東西門之間如果連成一條直線,那么正好大致與濂溪路平行。
南邊則是瀕臨濂溪路的“南門觀”。這里我只想重點談談“九江南門觀”的情況。那時“南門觀”已是徒具虛名,因為山門、圍墻、菩薩均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座可能是大殿的建筑物,座北朝南,飛檐斗拱,高大寬敞。雖然頹廢破敗,沒有了往日富麗恢弘,但空曠、清靜,氣勢猶存。它是作為“九江師范學校”的“體操房”而留存的。里面放著雙杠、跳馬(老式的)、方桌(正方形,比跳馬矮)、墊子等。
那個時候學校給我們創造這個條件就算很優越了。每逢上體育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這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大展身手。我們的體育老師,一個是當過舊中國“全國童子軍教練”的楊時勉老師,一個是“一掃光”(打足球的綽號)鄭宗濂老師,都是小有名氣的人物。經常在上體育課時帶我們去光顧“南門觀”以練習器械。女同學更是特殊照顧,經常到那里去“吃”小灶,因此她們的體操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我記得“體操房”(也就是南門觀)前,就是學校新做的一溜圍墻,把它和濂溪路隔了開來。出入必須通過大門經操場方可。
畢業以后,正逢反右派斗爭。生活如火如荼,投身工作,無暇顧及。退休以后,回首往事,歷歷在目。近日“蓮花池”忽受人眷顧,乃重翻舊事,寫一點了解的情況。
查閱歷史資料,據《全真龍門歷代人物》一文記載:“袁道明為道教丘處機所創全真龍門派的第一代弟子,宋末元初來九江創修南門觀。”袁道明其人非同小可,他的師兄趙道堅乃一代宗師,名列《神仙譜》的十一位。趙道堅,名九古,道號虛靜子,家世檀州,金世宗大定二年癸未(1163年)生,庚辰歲(1220年)享年五十九歲。
1926年九江街市圖(局部)
趙道堅14歲入道,17歲正式拜丘處機為師,協助丘處機掌管教務20多年,59歲時病逝于隨丘處機西行途中。他生前并沒有成為全真道掌教,但以自身經歷和能力在全真道內享有崇高聲望,去世后被尊奉為龍門派第一代大律師。
由此得之,袁道明也絕非一般。全真龍門派的宗譜:“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該觀歷經800來年,已經成為九江市潯陽區內最大的一座道宮。
又據《同治九江府志》記載:“治南,明初建。后遷于宮之北,為道紀司。前有祖師殿,后有福主、玉皇殿,明末重修。”與《全真龍門歷代人物》記載不合。但明代《嘉靖府志》上所載九江僅萬壽宮、壽圣觀、太平宮三座道觀,而無“南門觀”。
《同治九江府志》又載:“國朝雍正十一年,知府蔡學顯再修。乾隆十九年,知府董榕、知縣高植倡捐,道紀司胡侶文募捐重修。咸豐間毀于逆。今僅造山門并小屋二重。”
此后并無記載,直至民國七年(1918)南門觀住持曾至延募款重修。后《全真龍門歷代人物》又記載:“民國十八年(1929),龍門派十一代弟子陳至慶曾經盜賣南門觀觀產。”據此,似乎《全真龍門歷代人物》《同治九江府志》都又有一定的可信度,至于“南門觀”的始建時間究竟是“宋末”還是“明初”,就只有存疑,以待后證了。
后來主殿失火焚毀,僅剩前殿。殿高12米,深15米,寬14米。殿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就是我1955年在九江師范讀書時所看到的樣子。
據說在未燒毀前,大門上嵌有青磚雕刻的橫額及長形斗匾各一塊,斗匾四周飾有陽刻卷草花紋,中間陽刻著“南門觀”三字。其書法俊秀,筆力遒勁,傳為居在附近的清末書法家九江翰林劉廷琛所書。橫額篆書“率性謂道”四個陰刻大字,其鐫刻頗為嫻熟。聽講門頭上的兩塊匾額已被九江市道教協會所在地的市隱庵收藏,不知是否屬實。
濂溪路上當時還住著我們讀九師時的班主任周慈忠老師(周慈忠老師,中正大學歷史系畢業,當時任九師工會主席,已于2013年逝世,時年九十歲),他家跟南門觀只隔上十家,那時我們常到他家去玩。也談到這里為什么叫“濂溪路”的事。他老人家說:“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府初之樸在府、縣署之西買地興辦教育,這便是人們所稱之的新濂溪書院。”
在此之前,歷史上還有一處濂溪書院,即周敦頤先生親自創辦的濂溪學堂,故址在今十里鋪附近;還有一處在廬山北蓮花峰下的蓮花洞;第三處是在今濂溪路之北。濂溪路因這座濂溪書院而得名。南面有法國人創辦的育嬰堂,西邊有祀奉道家神仙的南門觀。
光緒十八年(1902)廢科舉,興學堂。九江知府羅綱乾及地方紳士商議,決定把濂溪書院公產改為中學堂,名曰九江府中學堂。民國二年(1913)春,根據國民政府規劃,該校由江西省教育司接辦,改名為“九江中學堂”。后演變成“江西省女子師范學校”“九江師范學校”。而濂溪路名則沿襲至今。
九江之圖(約1920年)
在這條路上還有九江名人——蔡公時的住宅。蔡公時(1888—1928年),別號虎癡、公癡、癡公,江西九江人。1928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戰地政務委員兼外交處主任。5月1日,任國民政府外交部山東交涉員。是日隨部開進濟南。5月3日,日軍制造“濟南慘案”,包圍并搜查山東交涉公署。蔡要求日軍停止搜查,退出公署,遭拒絕。日軍施橫暴,將交涉署人員捆縛,蔡據理力駁,亦遭強行捆綁,并被割去耳鼻,與17名交涉署人員同時被殺。
現在,再也尋找不出昔日“南門觀”的蛛絲馬跡。據說“南門觀”這塊風水寶地,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已經被開發商看中而全部拆除,建設成為如今的高樓大廈。留在人們記憶中的,依稀覺得只有濂溪路上的“濂溪社區服務站”,是“南門觀”大門的舊址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