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以色列的導彈剛落下不久,伊朗總統萊希一番關于核武器的表態,卻在德黑蘭乃至整個中東投下了一顆更大的“震撼彈”。他不僅公開為伊朗放棄核武追求定調,更將國內支持擁核的力量斥為“無前途”的少數派。這一石破天驚的言論,瞬間點燃了輿論風暴,也讓長久以來被懷疑的“投降派”,似乎終于露出了馬腳。
伊朗總統萊希近日的講話,信息量巨大且極具爭議。他坦然承認伊朗國內確實存在希望擁有核武器的聲音,但緊接著話鋒一轉,強調這些人是“沒有政治地位”的“少數派”,其觀點絕非主流,甚至直言他們“不會有前途”。
這番表態,在許多人聽來,無異于官方宣布伊朗將徹底放棄追求核武器這一終極威懾力量。明眼人都清楚,以色列之所以屢次對伊朗目標發動襲擊,甚至近期不惜升級沖突進行大規模空襲,其核心依仗就是吃準了伊朗**沒有核武器**這個致命弱點。試想,若伊朗真擁有了核武,以以色列狹小的國土面積,豈敢再如此肆無忌憚地挑釁?以色列此次襲擊,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對伊朗未來可能擁核的深深恐懼。
萊希總統如今不僅主動放棄這張潛在的王牌,更將國內主張擁核的力量貶低為邊緣化的“無前途者”,其立場之鮮明,態度之決絕,令觀察人士大跌眼鏡。至此,誰在主導伊朗的戰略收縮,誰被視為向外部壓力低頭的“投降派”,答案似乎已呼之欲出。
回看萊希的上位之路,也籠罩著疑云。其前任魯哈尼總統在一場疑點重重的空難中不幸身亡,隨后萊希接掌大權,這一權力更迭本身就充滿戲劇性。而在他就任總統后,伊朗的外交政策似乎也發生了微妙卻深刻的轉變。曾經在中東地區積極支持、被視為堅強后盾的“小弟們”(如地區抵抗力量),仿佛被漸漸疏遠,陷入某種“自生自滅”的境地。
這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伊朗坐擁豐富的資源、廣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更承載著輝煌的古波斯文明底蘊。本應順理成章地崛起為中東舉足輕重的地區性強國。然而,在批評者眼中,正是內部這股被標簽為“投降派”的力量占據了上風,導致伊朗正走上一條“自廢武功”的道路。連最具戰略意義的核威懾選項都要主動放棄,這無異于在強敵環伺的中東自斷臂膀。
其后果是顯而易見的。有分析尖銳指出,只要這些被視為削弱國家意志、向外部妥協的力量繼續主導伊朗政局,伊朗軍隊的斗志和抵抗決心就難以真正凝聚。面對以色列的咄咄逼人,伊朗當前的被動局面,在批評者看來,**根源恰恰在于內部**——是伊朗自身的選擇和路線問題導致了今天的困境。萊希總統的“棄核”宣言,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伊朗高層的深刻分歧,也讓“投降派”的輪廓在地區博弈的硝煙中,顯得愈發清晰。伊朗的強國之路,會因此轉向嗎?
- 萊希總統表態放棄擁核,是明智的戰略收縮,還是危險的“自廢武功”?您怎么看?
- “投降派”標簽是否準確?伊朗的外交政策調整是軟弱還是務實?
- 放棄核武器,真能換來伊朗的安全與發展嗎?還是會使其更易受制于人?
- 伊朗要實現中東強國夢,最大的障礙是什么?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