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貨輪 出海
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日益復雜、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新興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回顧全球商業史,韓國,這個國土資源相對匱乏的半島國家,卻成功孕育出一批蜚聲國際的跨國企業。
深入探究韓企出海所采用的獨特模式與積累的成功經驗,有助于中國企業更有效地規避海外經營風險、增強國際競爭力,進而構建起高質量且可持續的全球化發展路徑。
技術深耕:從模仿到引領
韓國企業的全球化起點,始于一場被動的工業革命。
朝鮮半島在日據時期,作為日本侵略者的戰備基地,通過“戰時經濟”下的政商緊密合作,迅速提升了工業化水平,催生了最初的產業工人和技術工人群體。
二戰后,韓國在政治強人的引領下,將重化工和制造業置于國家發展核心,不僅在財政上提供低息貸款和外匯配額,還通過稅收優惠、土地供應等手段向重點企業傾斜,從而在短時間內集聚了一批以三星、現代、LG為代表的大型財閥企業。
在隨后的幾十年里,這些大型企業抓住了越戰“特需經濟”、日韓建交以及美日貿易摩擦所帶來的機遇,將大量資源投入研發與技術引進,使得韓國迅速在半導體、液晶面板、汽車制造等高附加值領域實現追趕與超越。
以三星電子為例,其在1983年開始引進DRAM技術,并于199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記憶芯片供應商。此后,三星每年將營業收入的10%左右投入研發,在硅谷、劍橋等地設立研發中心,并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合作,不斷突破材料科學與微電子工藝難題,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技術研發之外,工業設計同樣是韓企出海的重要“護城河”。20世紀90年代,韓國政府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推動藝術與工程跨學科融合,鼓勵高校與企業共建設計研究院,培養了大量具有審美視角與工程思維的設計師。LG在柔性OLED屏幕、曲面電視等產品上實現了技術與美學的高度統一;而Lock&Lock系列產品,則以簡潔流暢的造型、優異的密封性和耐用性著稱,在歐美市場大獲成功。這種“技術+設計”的雙輪驅動,使韓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獨特的辨識度。
由此可見,過硬的技術實力才是企業出海的底氣所在。
技術深耕的關鍵在于構建“長期主義”的創新生態。短期的成本優勢易被模仿替代,而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專利積累則可以形成有效的護城河。中國出海企業若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無論是工業制造還是產品設計,都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通過多維創新形成難以被模仿的競爭優勢。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從“制造能手”向“智造強手”的華麗轉身。
政府、大企業與行業協會的體系化支撐
韓國企業的全球化絕非單個企業的“孤軍奮戰”,而是構建了一套
“政
府引導
—大企業
主導
—行業
協會賦能的協同體系。在這個網絡中,三方角色清晰、功能互補,共同降低了企業的出海成本與風險。
韓國政府于1962年設立了
“國家貿易振興機構”(現更名為“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為企業提供海外市場調研、國際展會組織、商務聯系與貿易融資等服務,大力幫助韓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同時,韓國的大型財閥企業憑借其完善的商業情報和科技情報機構,全面考量能源、供應鏈、資金和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戰略性布局。
此外,韓國的行業協會也在企業出海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不僅提供在市場準入、信息對接等方面的宏觀咨詢和指導,更會直接影響企業的交易,促成商業合作。
例如在水產、農業等領域,想與韓國企業做生意,首先需要征得該領域行業協會的同意。這種行業協會的力量,使得韓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具體、更專業的支持,有效地降低了企業出海的難度和成本。在這樣的體系下,韓國的中小企業也能緊隨大企業進行海外拓展,在大企業的產業鏈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若要實現長效出海,亦需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支撐體系。
一方面,政府部門應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服務,為企業出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另一方面,央國企及行業龍頭企業應當發揮
“帶頭大哥”的作用,帶動中小企業“抱團出海”,協同合作,共同構建良好的海外供應鏈和生態圈。
同時,中國的行業協會也應積極提升服務能力和影響力,為出海企業提供市場調研、法律咨詢到商業撮合等全方位的服務,幫助企業精準對接海外資源、促成交易合作,真正成為企業出海的“導航儀”和“助推器”。
文化滲透:從“產品輸出”到“價值共鳴”
韓國政府在推動文化出海方面同樣不遺余力,通過一系列的立法與機構建設為韓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保障。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自1999年《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出臺以來,韓國政府給予影視、音樂、游戲等文化產業以多方面政策支持,設立專項資金并提供出口信貸擔保,還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以實施從人才培訓、開發創意、市場推廣、投資融資的全鏈條服務。這些舉措為韓國企業開拓海外文化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持。
韓國影視娛樂產業的繁榮,也帶動了電子產品、服飾、餐飲、旅游、美容、醫療等產業的全面發展。
韓國影視劇《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電影《釜山行》《魷魚游戲》,以及音樂組合BTS等在全球的影響力,不僅創造了巨額的直接出口收入,更在潛移默化中讓全球消費者對韓國文化與韓國品牌產生了認知和認同,從而巧妙地為韓國商品在全球市場的接受度鋪平道路。
受“韓流”文化影響,一些海外消費者在面對韓國產品時,能夠產生某種程度的價值共鳴與情感溢價,因而對韓國制造的汽車、電子產品、生活用品展現出了更強的購買偏好。這種以文化促貿易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扎根型的、力量更強的產品滲透方式。
相比之下,中國在文化出海層面其實做的并不到位。許多中國企業在“低價競爭”與“粗放式擴張”之間搖擺,忽視了與目標市場消費者建立情感聯結的重要性。一些企業家過于注重短期效果,希望在海外市場一投入就獲得豐厚的回報,這顯然不太現實或可持續。
中國企業出海自恃的一大優勢是產品價格低廉。殊不知,因為缺乏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很多海外消費者會心生疑竇,把低價與低質畫上等號,進而對中國產品產生不信任感。
很多外國人所接觸到的有關中國的信息大都被西方媒體主觀加工過,因而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依然是抽象的、陳舊的、片面的,甚至是變味的。缺少了文化和品牌的有效輸出而僅憑低價策略,在實際的出海過程中有時會適得其反,甚至阻礙長效出海的實現。
因此,中國企業在推動產品出海的同時,更應將文化輸出視為重要一環。當目標市場的消費者對產品背后所承載的文化產生興趣時,他們對產品的接受度自然會大大提高,出海產品也就能逐步建立起品牌溢價。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企業的文化輸出不能拘泥于標準化的敘事模板,而應深入洞察目標市場的文化基因與審美偏好,通過創造性轉化將中國文化的獨特印記巧妙地融入當地語境。
例如,中國企業可以采用舉辦海外文化節、贊助當地文藝活動、與當地知名IP或KOL合作宣傳等方式,同當地市場建立聯系,通過點滴滲透贏得人心,逐步提高中國文化與品牌在目標市場的知名度與認可度。
此外,中國企業還可以從那些更容易被接受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文化元素入手進行宣傳,以此拉近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距離,展現出更高的親和力與共鳴感。
比如,可以以中國的燈會文化作為切入點。中國燈會非常直觀,氛圍熱鬧,活動豐富多彩,極具感染力,能夠吸引外國民眾踴躍參與。食品行業可以在燈會上宣傳各地的特色飲食文化與產品,讓外國消費者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韻味。
通過“抓住胃”進而“抓住心”,讓國外消費者逐漸熟悉中國企業與中國文化,從而建立起長期影響力。一旦文化出海產生顯著影響力,后續更多企業也就可以更加順暢地揚帆出海,走向世界。
協同致勝,合作加速全球化布局
韓國企業的全球化成功,還得益于其因地制宜的運營策略。
韓國企業在出海初期便對市場進行差異化劃分,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購買力和產品應用場景,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
更重要的是,韓國企業在出海前會設立辦事處或代表處,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文化、法律和行政情況以及市場信息,為后續的市場切入和投資建廠做好充分準備。
此外,韓國出海企業也會積極與目標市場的強勢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尤其是在中國等有限制性政策的市場),成立合資公司,以便在政策不確定性和文化差異中尋求“緩沖地帶”。
這種策略,既有助于打消當地政府的安全顧慮,降低市場進入門檻,也能借助本土合作伙伴的渠道和人脈,快速完成供應鏈的本地化。
韓國企業還通過與全球資本合作,在生物醫藥、AI、大數據、醫療器械、新材料等前沿板塊加快國際化布局。它們采用聯合研發、交叉持股等方式,有效分散風險、提升技術能力,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企業全球化發展。
基于韓國企業出海的經驗,毫無疑問,中國企業出海首先應嚴格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和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因地制宜地開展項目,避免因不合規而遭遇不必要的阻力。
出海企業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法律和行政情況,以及市場信息,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項目的成功落地和穩健運營。出海企業還需要培養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團隊,做好文化融通的“擺渡人”,促進雙方的理解與信任。
同時,中國出海企業還應學習韓國企業的資本運作模式,積極探索與全球優質資本的合作,共同投資高價值領域。在海外拓展中,中國出海企業不應執著于完全控股,可以尋求與當地強勢企業進行資金、技術、供應鏈等全方位合作,構建利益共同體,這樣既能提升市場滲透力,又能分散投資風險,從而增強企業在全球市場的認知度和抗風險能力。
結語
縱觀韓國企業數十年的出海實踐,我們可以看到:技術深耕、體系化支撐、文化輸出與國際化協作四維協同的驅動模型,構成了其海外擴張的底層邏輯框架。
從政府層面的政策引導與制度保障,到行業協會的服務網絡與資源整合;從企業主體的研發創新與全球協作網絡構建,到資本市場的多元化融資渠道與全周期風險管理,各環節形成有機聯動,共同筑牢海外發展的根基。
這種協同機制,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參照。中國需以核心技術夯實競爭壁壘,以體系化支撐保障出海實踐,以文化共情消解本土化障礙,以跨國合作加速全球化布局,最終實現從“走出去”到“留得住”,從“低價競爭”到“價值引領”的躍升,實現更加高質量、更加可持續的發展,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能,在風云激蕩的全球經濟版圖中書寫獨具特色又兼容并蓄的新篇章。
No.6408
原創
首發
文章|作者
汪瀟 仲曉慶 董銘堯
作者:汪瀟為西交利物浦大學博士生導師,仲曉慶為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顧問、韓國貿易協會咨詢顧問,董銘堯為跨界對標學堂主理人。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