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產區之一,其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不僅關系到當地農業的發展水平,也對區域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有著深遠影響。深入分析廣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現狀、成效、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有助于為進一步優化建設策略、提升建設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二、建設現狀與核心成效
(一)規模與投入
截至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872.4萬畝。自2019年起,中央和自治區財政資金被統籌使用,共計投入224.8億元,用于支持新建1170.4萬畝高標準農田以及改造提升167.48萬畝現有農田,并配套建設了塘堰、泵站、溝渠等基礎設施。財政畝均投入超過3000元,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充分體現了政策對廣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傾斜力度。
(二)技術集成與產能提升
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優化灌溉系統以及推廣機械化作業等措施,廣西全區耕地畝均產能得到了10%的提升,有效灌溉面積進一步擴大,農田具備了“旱澇保收”的能力。以貴港市為例,該市通過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建成了16萬畝的種養基地,帶動農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相關研究表明,這種綜合種養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三)生態與經濟效益協同
土壤改良和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使得化肥使用量得以減少。同時,有機質提升措施的推廣,有力地推動了綠色農業的發展。2024年,貴港市秋冬種面積達到130.81萬畝,春收糧食單產位居全區第一,實現了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協同發展。據統計數據顯示,土壤改良和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使得當地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經濟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現存問題與挑戰
(一)區域發展不均衡
廣西桂東南平原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較快,而桂西北山區由于受到地形條件的限制,建設推進較為緩慢。這種區域差異導致了資金分配和項目落地效率存在明顯不同。有研究指出,地形復雜的山區在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時,面臨著更高的工程難度和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建設的進度和質量。
(二)管護機制待完善
部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小型水利設施維護不足,溝渠襯砌工程后期破損率較高,這對農田建設的長期效益產生了不利影響。相關調查顯示,由于缺乏有效的管護機制,一些農田基礎設施在建成后不久就出現了損壞,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生態壓力與資源約束
在土地平整過程中,局部地區出現了水土流失的問題。同時,化肥農藥減量化目標尚未全面達成,與生態紅線保護存在協調難題。生態環境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生產方式可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未來趨勢與創新方向
(一)智能化轉型
引入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構建農田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實現精準灌溉、病蟲害監測等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例如,南寧市試點的“互聯網 + 農業”平臺,通過遙感技術優化了資源調配。相關實踐證明,智能化管理系統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精準度,降低生產成本。
(二)氣候適應性建設
針對廣西多臺風、洪澇的氣候特點,推廣耐澇作物品種和排灌一體化設計,建設氣候智能型農田。研究顯示,采用耐澇作物品種和科學的排灌設計,可以有效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高農田的抗災能力。
(三)產業融合模式創新
探索“高標準農田 + 特色種養”的發展路徑,如崇左市甘蔗高產示范區集成糖料深加工產業鏈,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產業經濟研究表明,產業融合模式能夠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的升級。
五、實踐建議
(一)優化資金分配機制
建立“績效 + 需求”雙導向的財政補貼模型,將資源向喀斯特地貌區傾斜,以破解區域發展失衡的難題。財政學研究表明,合理的資金分配機制能夠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二)強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廣自治區水利專班機制,將管護工作納入地方政府考核體系,并探索市場化運維模式(如PPP模式)。管理學研究指出,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夠確保農田基礎設施在建設、使用和維護的各個階段都得到有效管理,提高項目的長期效益。
(三)深化科技賦能
依托中國—東盟農業合作平臺,引進以色列滴灌技術、日本土壤修復方案,構建產學研用協同體系。科技研發與應用研究表明,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理念,能夠提升廣西農業的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
(四)生態補償制度創新
在紅水河流域試點“碳匯農田”認證,通過碳交易收益反哺生態保護,實現經濟與環保的雙贏。環境經濟學研究表明,生態補償制度能夠激勵農業生產者采取更加環保的生產方式,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
六、案例實證
(一)貴港市“稻蝦共作”模式
貴港市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解決了冬季水源問題,發展了反季節小龍蝦養殖,年產值達到14億元,成為全區三產融合的標桿。該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還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二)南寧智能化示范區
南寧智能化示范區應用無人機巡田和土壤墑情傳感器,減少了30%的人工成本,節水效率提升了25%。實踐證明,智能化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
七、結論與展望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從“規模擴張”階段轉向“質量躍升”階段。未來,應以智能化、生態化、融合化為發展方向,打造中國—東盟邊境農業現代化示范窗口。政策制定者應重點關注區域協調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和長效機制構建等方面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展望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監測和評估,不斷優化建設方案和管理模式。同時,應加強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推動廣西高標準農田建設邁向更高水平。
(報告數據來源:新華網廣西頻道、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公開資料、項目可行性研究文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