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叢文化交流會在四川止戈文化園區隆重召開
(記者吳世平止戈報道)2025年6月10日上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動在眉山洪雅的“尋夢花溪”止戈文化國際交流中心的漢羌宮拉開帷幕。成都市雙流區瞿上文化研究會一行十余專家在會長鄧華瀛帶領下與眉山洪雅及雅安等地的學者齊聚于此,共同探討古蜀神秘的蠶叢文化,為傳承和弘揚巴蜀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蠶叢,作為古蜀文明的開拓者,是中國西南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來到成都,選擇在雙流的牧馬山建立了古蜀國第一個都城,教會民眾養蠶繅絲,開啟了古蜀的農桑文明,對四川地區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雙流牧馬山曾是諸葛亮牧馬練兵的地方,牧馬山得名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諸葛亮與西南少數民族首領雍闿1800年前在洪雅止戈千秋坪以“議和”方式停止了戰爭,換來了人民的安寧生活,止戈由此得名。雙流牧馬山位于成都南面,諸葛亮“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就是對和平盛世的美好祈愿,這也是成都市雙流瞿上文化研究會專家特地來到眉山市止戈鎮的“尋夢花溪”止戈文化交流中心與當地歷史文化學者探討古蜀蠶叢文化的文化淵源。
蠶叢文化交流會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止戈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止戈書院理事長白朝平博士首先用生動的故事和比喻開場,讓成都雙流與眉山洪雅兩地的文化融合有了傳承與延續的意義。瞿上文化研究會鄧華瀛會長對白博士“和平文化”與“蠶叢文化”在文化價值上的分析感同身受,指出研究會此次到洪雅就蠶叢文化的挖掘與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義。
千年止戈古鎮因止戈和平文化承載了悠久燦爛的歷史背景,青衣江流域與蠶叢有關的故事源遠流長,讓蜀地綻放出走向文明走向繁榮的希望。青衣羌族群眾高山耕種所用腳犁蘊含著“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鏵”的止戈內涵,“止戈為武,武為止戈” 的文化精髓代代相傳,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止戈文化是在追求和平,蠶叢文化是寄予希望,“期盼和平”就構成了這次成都雙流與眉山洪雅在“尋夢花溪”止戈文化國際交流中心漢羌宮會議廳最美好的文化精神。
象征和平的“鴿子花”
瓦屋山
在隨后的研討會上,兩地專家學者圍繞蠶叢文化的起源、發展、傳承等方面展開了探討,研討會在親切友好的交流中進行,雙方文化學者都在各自對蠶叢文化和止戈文化的認識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會議收獲頗豐,為蠶叢文化的編纂出書注入了好的內容。瞿上文化研究會鄧華瀛會長表示將會把這次會議的成果和建議及時報給雙流區文聯相關領導,希望通過這次會議交流加強兩地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發言
專家學者在研討會上發言
成都市雙流區瞿上文化研究會參加此次研討會的專家還有協會顧問、文史專家、主編蔣劍康,副會長、作家、作曲家蔣偉,副會長、雙流區文聯副秘書長廖洪全,理事成員、作家劉向東,理事成員張華虎,理事成員李躍先,研究會支部書記楊帆,理事成員、零商協副會長利倫志,理事成員晏子非。眉山及雅安地區參會嘉賓還有眉山市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市作協副主席、市評協主席沈榮均,雅安市文聯副秘書長、雨城區文聯副主席、“四川好人”榮譽稱號獲得者余志均,洪雅著名本土歷史文化專家王仿生,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會員、洪雅悟達國師研究會文化顧問王云貴,原洪雅縣文聯副主席、洪雅縣作協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王雪梅,瓦屋山銅文化研究專家李永政,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止戈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李勇。
成都雙流和眉山洪雅兩地學者此次相聚“尋夢花溪”止戈文化國際交流中心,共同探討蠶叢文化,交流止戈文化,為兩地的文化交流開啟、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也為蠶叢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內容。據悉,與會專家學者們已在謀劃,等來年鴿子花開的時節大家再在青衣江畔相聚,在勸止樹(“勸和止戰”樹,學名烏桕)下共品勸止茶、共飲勸止酒,再論蠶叢與魚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