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的一天,曾經的農民總理陳永貴去世了,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然而前來悼念的人卻并不太多,現場沉浸在一片悲傷的氣氛中,場面卻有些冷清。此時一輛車駛了過來,下來的人正是前國家領導人華國鋒,他面沉如水,對陳永貴的遺體三鞠躬,眼淚頓時奪眶而出,現場人們受到這一幕的感染,也紛紛掩面哭泣。華國鋒同志看著陳永貴的遺體兀自發呆,嘴邊反復低聲說著一句話,仿佛是在回憶與陳永貴一起工作的時光。
陳永貴是山西昔陽人,他出生貧困家庭,6歲就成了孤兒,是被大寨的穩周老人收養,直到1945年,30歲的陳永貴才分到自己的土地,新中國成立之后,正值壯年的陳永貴擔任了大寨村的黨支部書記,并憑借著吃苦耐勞的精神,率領村民創造了一個個奇跡,以村支書的身份,卻進入了中央領導的眼睛。后來,陳永貴就一躍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主抓全國的農業工作,他與華國鋒的深厚情誼也是在這段時間結下的。
對于陳永貴從村支書,從農民一躍變成副總理,當時是有很大爭議的,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一來,當時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而陳永貴領導的大寨村卻取得了一個個大豐收,成為了農業生產的全國典型。正所謂“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陳永貴能夠帶領大寨戰勝自然災害,取得一個個大豐收,自然是有過人之處,因此讓他來擔任副總理,主抓全國農業并非不可理解。
二來,當時的政治氣氛也是有些特殊的。對于那段時間的工作問題,當時是有兩種看法的,一種是“七分天災,三分人禍”,另一種正好相反,這兩種看法導致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為此引起了一些政治動蕩,很多人被批斗,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此時大寨村“橫空出世”,既然大寨村做得到,誰能說這是“人禍”,如果是“人禍”,為什么大寨沒有被霍霍到?所以,重用陳永貴,就能堵住一部分人的嘴。
三來,周總理對于陳永貴的農業生產經驗還是很賞識的,認為他是一個有能力、有經驗的農民領袖,將他放在大寨有些屈才了,他可以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也能體現黨和政府對于農民和農村發展的高度重視。因此,在當時那個特殊的政治氣候下,在陳永貴本身也非常優秀的情況下,他就從村支書一躍變成了共和國的副總理,后來還進入了政治局,實現了一些人奮斗一輩子都沒有達到的高度。
隨著那段特殊時期結束,陳永貴年紀也上來了,于是他主動從副總理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回到了普通人的生活,臨走的時候什么也不帶,只帶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婉拒了中央給他的待遇,堅持過自己的平凡生活,直到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