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7 16:20 發布于:山東省 來源:搜狐網日照日報
當園嶺隧道(13117 米)與鄖西隧道(9942.68米)的爆破聲相繼落定,西十高鐵湖北段隧道工程完成度躍至96%——這組數據背后,是穿越6條地質斷層、兩鄖斷裂帶的地質挑戰,是日均4.3萬立方米涌水(相當于20個標準泳池)的施工險境,更是“單洞雙線”結構在高壓富水巖層中的艱難掘進。作為全線控制性工程,兩座隧道以“最長”與“最難”雙重標簽,印證著中國基建在喀斯特地貌、破碎巖層等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攻堅能力。從片巖夾灰巖的層層阻隔,到Ⅳ、Ⅴ級圍巖占比89.3%的風險考驗,建設者以“洞通”為令,在秦巴山脈的腹地鑿出了現代交通的鋼鐵脊梁。
(圖片由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通訊員提供)
智能工藝破困局,技術創新鍛造隧道施工“中國方案”。在園嶺隧道,三維掃描技術讓巖層結構“可視化”,新型水壓爆破技術將震動誤差控制在毫米級;鄖西隧道則以“管超前、短進尺”原則為綱,用三臺階光面爆破和多功能襯砌臺車實現精準掘進。這些工藝創新絕非孤立存在:噴射混凝土“三刮兩噴一掃”工藝解決了巖壁支護難題,智能化襯砌成套技術讓千米隧道的混凝土澆筑誤差小于5毫米,數字化監管系統更實現了從開挖到支護的全流程動態監測。當“機械濕噴”替代傳統人工,“預埋槽道廠制加工”取代現場拼裝,中國高鐵建設正以工業化、智能化“組合拳”,將地質風險轉化為技術突破的契機,為全球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式。
穿透管理提質效,制度創新筑牢安全質量雙防線。“安全穿透式管理制度”在兩座隧道的實踐頗具深意:從建設單位到施工班組,責任鏈條穿透每一個作業面;數字化監管系統將圍巖變形、涌水數據實時傳輸至指揮中心,讓風險預警“跑在事故前面”。在鄖西隧道,“早襯砌、勤量測”的原則將支護響應時間壓縮至小時級,而園嶺隧道的“小邊墻孔口管凹槽保護裝置”等微創新,則從細節處杜絕了施工隱患。這種“技術+制度”的雙輪驅動,使兩座Ⅰ級風險隧道實現了“零安全事故”貫通,更將高鐵建設的質量標準滲透到每一方混凝土、每一米鋼軌之中,詮釋了“中國建造”對品質的極致追求。
路網聯通謀長遠,高鐵動脈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西十高鐵的戰略價值,早已超越工程本身:當它貫通后,武漢至西安的鐵路行程將縮短至3小時,長江中游城市群與關中城市群的“時空距離”被重塑;作為連接“長江經濟帶”與“西部大開發”的關鍵紐帶,它將帶動秦巴山區的礦產、旅游等資源要素高效流動,為鄉村振興鋪設“快車道”。目前,湖北段26.5座隧道已貫通25.5座31座橋梁全部合龍,機械化配套施工體系讓建設效率提升40%——這不僅是工程進度的數字攀升,更是全國高鐵網“補鏈強鏈”的生動實踐。正如建設者所言,這條鐵路“既是鋼鐵澆筑的物理通道,更是激活區域協同的經濟血管”。
從秦嶺余脈到漢江之濱,西十高鐵的隧道群如同一串串密碼,破解著自然地理的限制,書寫著基建創新的答卷。當無砟軌道施工即將展開,當“智能高效、綠色文明”的建設理念融入每公里線路,這條鐵路終將成為觀察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鮮活樣本——它證明:在新時代的發展征程上,每一寸鋼軌的延伸,都在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每一次隧道的貫通,都是中國力量穿透險阻、奔向未來的生動見證。(武漢 曹明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