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國內汽車市場迎來巨變,新能源滲透率突破50%,價格戰席卷全行業,消費者購車邏輯徹底改變。在此背景下,一邊是比亞迪、小米、問界等旗下車型月銷持續破萬,一邊是曾經被寄予厚望的車型從“潛力股”淪為“滯銷品”,月銷量暴跌至千輛甚至更低。比如凡爾賽C5 X(參數丨圖片)單月銷量暴跌至817輛、傳祺S7上市兩月滯銷、北京X7在二線陣營掙扎求生。這一現象背后,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是市場需求不足,還是競爭過于激烈?亦或是其它因素在作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款曾被寄予厚望的車型,為何在價格戰與電動化浪潮中集體潰敗?
東風雪鐵龍凡爾賽C5 X
指導價:14.37-18.67萬元
在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每一款車型的表現都如同一部正在上演的戲劇,有的高潮迭起,有的則漸顯平淡。凡爾賽C5 X,作為東風雪鐵龍旗下的重磅車型,曾一度以其獨特的設計和創新的科技配置,月銷量在巔峰時期甚至能突破6000輛,這樣的成績不僅為法系車在中國市場中的地位增添了信心,也讓消費者對法系車的印象有了新的認識。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技術革新的加速,凡爾賽C5X似乎未能持續保持其領先地位。數據顯示,今年5月,凡爾賽C5 X的銷量暴跌至817輛,這一數字不僅較其上市初期的高光時刻有顯著下滑,也反映出這款車型在當前市場環境中的艱難處境。
凡爾賽C5 X的銷量崩塌,首要癥結在于其試圖同時兼顧轎車、SUV和旅行車的多重特性,卻未能精準切入任何一個細分市場。這種“既要又要”的定位模糊導致消費者認知混亂,追求實用性的家庭用戶轉向傳統SUV,注重駕駛感受的消費者選擇主流轎車,而旅行車愛好者又因其法系身份和后續維修顧慮望而卻步。更致命的是,其14.37萬的起售價,直接與比亞迪海豹DM-i等熱門新能源車型重疊,卻無法提供同等水平的動力性能、使用成本或政策優惠(綠牌、免稅等)。即使與燃油競品相比,凡爾賽C5 X的配置性價比也不突出,低配車型缺乏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內飾材質和舒適配置相比同價位國產車型處于劣勢。
動力方面,凡爾賽C5 X搭載1.6T+8AT動力組合,最大功率僅129kW,峰值扭矩為250N·m,與比亞迪DM-i等混動系統相比,無論在加速性能還是燃油經濟性上都差距明顯。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套動力系統延續了法系車祖傳的頑疾,渦輪遲滯明顯導致低速動力響應不足,城市路況油耗偏高,再加上1.6T發動機的燒機油風險、節溫器故障等歷史問題,直接動搖了消費者的購買信心。智能化方面,凡爾賽C5 X的中控系統流暢度不足,入門版本甚至出現明顯卡頓;L2級輔助駕駛功能缺少自動泊車等實用配置。這些缺陷在2025年智能汽車標準下已顯得過時落伍,尤其在當下中國汽車產業技術大爆發的背景下,任何產品力的微小差距都會被市場指數級放大。
與此同時,法系車長期積累的負面口碑仍在持續發酵,比如設計反人類、維修保養成本高、零部件供應周期長等問題,持續削弱消費者的購買信心。更嚴峻的是,當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通過高達6折的降價促銷搶占市場時,法系車的品牌溢價被進一步稀釋,凡爾賽C5 X的價格體系更顯脆弱。最終結果是銷量斷崖式下跌,從巔峰月銷6000輛跌至百輛,成為燃油中型車市場遇冷的典型案例。
廣汽傳祺向往S7
指導價:17.58-22.98萬元
向往S7是廣汽傳祺于今年3月份推出的一款全新SUV車型,限時售價16.98萬起,曾號稱上市12小時大定破萬,似乎這是一款爆款車型。但遺憾的是,數據顯示,4月份,向往S7的銷量僅有2977輛,到了5月份,銷量直接下滑到1124輛,這樣的成績很難叫開門紅。對比5月份理想L6的18781輛,問界M7的4139輛,零跑C16的4339輛,這個數字甚至不及頭部新勢力單周銷量。上市初期,官方高調宣傳“12小時大定破萬”,制造了爆款預期,但實際交付量遠低于此(4-5月累計僅4101輛),這種巨大落差引發消費者對數據的質疑。
2025年汽車消費者經過多輪市場教育,購車決策更加專業理性。向往S7的上市遇冷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消費者不再被營銷輕易打動,而是深入考察三電技術、智能駕駛成熟度和用戶真實口碑。作為廣汽傳祺2025年的戰略車型,向往S7定位中大型SUV,瞄準家庭用戶,但其上市時機恰逢中國新能源市場最殘酷的“淘汰賽”階段。在理想L6、問界M7等成熟新能源產品的包圍下,向往S7雖有電動化元素,但缺乏鮮明的技術標簽,雖強調空間,但智能化體驗尚未達新勢力水準。
更關鍵的是,作為一款承載銷量復蘇希望的戰略車型,其16.98萬元的起售價直接進入新勢力主力價格帶,卻未能提供同等水平的智能座艙或自動駕駛體驗。雖然傳祺有意提升“含華量”,通過與華為合作推出搭載乾崑輔助駕駛系統的車型,但這一技術尚未在向往S7上形成差異化體驗。當消費者對比同價位的問界M5或小鵬G6時,向往S7在智能座艙交互流暢度、領航輔助駕駛覆蓋范圍等核心體驗上均不占優。此外,向往S7的電動化方案相對保守,無論是純電續航里程還是饋電油耗表現,都與行業高端水平存在差距。
當競爭對手清晰標簽化,比如理想的家庭旗艦、問界的華為智能車,向往的定位語“向往生活”顯得空洞乏力。智能駕駛依賴華為賦能但實際體驗未超越競品,三電系統缺乏獨家技術標簽(如比亞迪DM-i、吉利雷神混動的認知度),當市場發現向往S7無法在智能化、電動化體驗上提供超越或比肩新勢力的價值時,觀望情緒因此誕生。更令人擔憂的是,廣汽傳祺整體銷量已連續5個月同比下滑,反映出品牌體系力問題,這進一步削弱了市場對單一新品的信心。
指導價:11.99-13.99萬元
作為北京汽車品牌煥新后的旗艦SUV,北京X7試圖通過“純粹科技、純粹設計”的口號攻入主流市場。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自上市以來,其單月最高銷量竟然不超過1700輛,而最低銷量更是滑落到幾百輛的水平。更令人驚訝的是,今年1-5月份,北京X7的累計銷量僅有3560輛,不及競爭對手長安CS75PLUS、博越L等車型月銷量的零頭,其中5月銷量居然低至500輛。這樣的市場表現,無疑給北京X7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作為品牌煥新后的旗艦產品,北京X7的定價試圖向一線自主品牌看齊,卻忽略了品牌溢價能力的巨大差距。其11.99-13.99萬元的價格區間恰是競爭最慘烈的修羅場。在同價位區間,消費者可選擇的不僅有長安CS75PLUS、博越L等燃油爆款車型,還有比亞迪宋Pro DM-i、零跑B10、銀河星艦7 EM-i等新能源車型,在油耗、平順性和科技感上具有壓倒性優勢。當一線自主品牌不斷通過混動技術、智能配置升級產品時,北京X7的常規燃油動力和基礎配置更顯平庸。
比如動力方面,搭載的1.5T發動機,雖賬面參數達到138kW最大功率和275N·m峰值扭矩,但實際駕駛中渦輪介入遲滯,低速扭矩不足,導致城市路況下動力響應平淡。此外,北京X7僅提供1.5T版本,而長安CS75PLUS和哈弗H6均推出了2.0T版本,且價格與北京X7的次頂配版本相當接近。更影響用戶體驗的是高油耗問題,在城市道路環境下實測油耗超過9L/100km,與同級別搭載新一代混動技術的車型相比,使用成本顯著偏高。配置方面,北京X7的低配車型配置過于簡陋,而高配車型價格又超出消費者對北汽品牌的心理預期。這種低配不值,高配不買的定價結構,導致產品在市場上陷入兩難境地。
作為北京汽車換標后的首款戰略車型,北京X7本應承載品牌形象升級的使命。但消費者對北京汽車的歷史認知根深蒂固,比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技術落后、保值率低。在品牌力明顯弱勢的情況下,北京X7未能建立起足夠差異化的產品形象。更糟糕的是,北京X7上市后暴露的質量問題,比如遙控鑰匙失效、中控系統卡頓、異常熄火等,進一步強化了消費者的負面認知。與此同時,一線自主品牌比如吉利、長安、比亞迪等近兩年密集換代主力車型,產品迭代速度遠超二線品牌,北京汽車的技術跟進能力明顯不足,最終導致北京X7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黯然退場。
車叔總結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如同一面照妖鏡,清晰映照出每款車型的定位優劣。凡爾賽C5 X、傳祺向往S7和北京X7的銷量崩塌并非偶然,而是定位失誤、產品力不足、定價偏差和品牌勢衰在激烈市場變革中的必然結果。三款車型的命運折射出不同陣營車企的轉型困境,比如法系車因技術保守與中國市場徹底脫節;二線自主品牌在品牌升級中遭遇天花板;傳統車企的新能源轉型遭遇新勢力狙擊。在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淘汰賽加速的背景下,這三款車型的教訓值得所有車企警醒,沒有精準定位、技術領先和品牌共鳴的產品,即使設計出眾、配置豐富,也終將在殘酷競爭中黯然退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