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源Byte
作者:柯基的柯
補貼的強心針,這次似乎在聯想身上失效了。
當政府補貼推動整個市場增長12%時,聯想卻成了那個掉隊者。根據Canalys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PC市場(不含平板)出貨量達890萬臺,同比增長12%。其中,聯想雖穩坐一哥位置,但出貨量、市占率等關鍵數據出現下滑,263萬臺的出貨量,比去年少了整整10萬臺。30%的份額比去年少了將近4個百分點,被華為、蘋果等對手持續蠶食。
更諷刺的是,聯想押注的AI PC恰逢最佳風口期。國產大模型DeepSeek春節爆火,全民AI認知瞬間打開。廠商們爭相接入AI能力時,借助國補帶來的購買門檻下降,聯想的硬件升級故事本該順風順水。
但市場給出了冰冷答案。消費者對“40TOPS算力”的標簽無動于衷,5.3%的高配機型占比暴露真實需求。當聯想還在推銷本地NPU芯片時,智能體MANUS的橫空出世改寫了游戲規則。
致命的轉折發生在3月。云端智能體突然成熟,本地算力價值被釜底抽薪。AI服務不再需要昂貴硬件支撐,一部手機就能調用超級大腦。聯想精心搭建的AIPC堡壘,瞬間成了過時的城墻。
補貼政策終究救不了戰略誤判。當PC淪為智能體的顯示終端,硬件廠商的管道化危機已經拉響警報。聯想此刻的份額下滑,不過是技術代際更替的預警信號。
01
“錯過”國補
聯想栽在自家風口上。
截圖來源于淘寶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PC市場迎來久違的12%增長,890萬臺出貨量的背后是政府補貼政策的強力驅動。消費者趁著補貼窗口更新設備,整個行業彌漫著復蘇氣息。但這份喜悅與聯想無關——這家老牌巨頭出貨量不增反降,263萬臺的成績單比去年同期少了整整10萬臺,市場份額從34%萎縮至30%。補貼政策這把火,唯獨沒燒旺聯想的地盤。
市場熱鬧非凡,聯想卻顯得格格不入。當華為、蘋果甚至軟通動力等玩家紛紛借勢國補實現增長時,聯想成了唯一倒退的頭部廠商。補貼本應成為行業普惠政策,卻意外演變成聯想的壓力測試。消費者用真金白銀投票,暴露出聯想產品戰略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致命錯位。
市場分析指出,聯想的供應鏈和渠道策略并未針對國補政策做出及時調整。相比之下,華為等競爭對手通過快速響應政策導向,迅速搶占市場份額。聯想的遲緩反應,讓其在補貼紅利中淪為旁觀者。
更令聯想尷尬的是,原本下了重注的AI PC未能帶動業績增長。過去兩年,從發布會到廣告投放,聯想"AI重構計算體驗"的口號鋪天蓋地。
搭載專用NPU芯片的Yoga、ThinkPad系列被寄予厚望,聯想高管曾公開預測"AI PC將掀起換機潮"。現實卻潑來冷水:當補貼政策大幅降低購買門檻,消費者并未涌向聯想的AIPC柜臺。概念熱度與市場反響形成刺眼反差。
轉折點出現在2025年春節。國產大模型DeepSeek突然爆火,短短兩周內日活用戶突破千萬。這個意外變量本應成為聯想AIPC的助推器——當AI應用成為全民剛需,AIPC理應坐收紅利。聯想卻錯失良機,當友商火速宣布與DeepSeek達成深度合作時,聯想生態布局明顯慢半拍。
市場數據揭示出殘酷真相。當季高端AIPC(搭載40TOPS以上NPU)占比僅5.3%,遠低于行業預期。消費者用腳投票表明:大家愿意為補貼換機,卻不愿為尚未成熟的AI概念溢價買單。
02
智能體亂入
智能體正在改寫PC行業的生存法則。3月,MANUS的橫空出世打破了硬件廠商的AI敘事。這個由新銳科技公司推出的智能體,在測試階段就遭遇到黃牛的炒貨,其邀請碼在黑市上已經被炒到了萬元。
它的火爆并非偶然——用戶只需通過任何聯網設備喚醒MANUS,就能獲得堪比專業顧問的實時服務,從法律咨詢到投資決策,從旅行規劃到醫療建議。這種顛覆性體驗讓消費者意識到:算力需求正從本地設備向云端遷移。
云端設備概念圖 | 源Byte制
硬件廠商的護城河正在被快速侵蝕。傳統PC制造商賴以生存的"性能升級"敘事突然失效——當用戶發現千元手機調用智能體的效果堪比萬元頂配電腦,硬件配置的軍備競賽頓時失去意義。
PC市場的價值鏈條正在斷裂。傳統"芯片-整機-軟件"的線性模式,被智能體重構為"終端-云端-服務"的三角關系。微軟Surface負責人近期表態耐人尋味:"未來設備只是智能體的載體。"
更致命的是,云端智能體的發展速度遠超預期。MANUS的爆火只是開始,隨后各類智能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種內卷式的競爭,讓硬件廠商的窗口期被大幅縮短。聯想原本計劃用數年普及AI PC,但市場可能連一年的耐心都沒有。
對于創業團隊來說,MANUS讓他們看到了AI應用的落地希望,開始趕工加點般地進行開發,都希望自己成為某一垂直領域的“第一個應用”,從而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有投資機構對源Byte表示,會員制和付費訂閱模式能讓智能體在海外尤其美國獲取用戶,然后創業者就通過海外KOL+投流+打榜,在國內做VC圈的影響力,主打全球化與年輕人的概念,“為占得市場先機,就拼了命的第一時間做開發,快速將產品推向市場,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業內卷。”
大廠更是砸下重金開發智能體,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百度等國內互聯網巨頭,都已明確將通用型AI智能體視為其未來重要的戰略發力點。這些大廠憑借其龐大的用戶基礎、豐富的數據資源、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強大的技術團隊,在今年4月份,上述巨頭紛紛拿出自己相應的產品。
華為和蘋果的反應更值得玩味。鴻蒙電腦的分布式架構和蘋果的封閉生態,都在強調跨設備協同和云端服務。這種策略顯然更符合未來趨勢,而聯想仍執著于硬件升級的宣傳,顯得格格不入。
也就是說,云端智能體的沖擊,不僅改變了用戶需求,更重塑了市場邏輯。硬件廠商如果不能快速調整戰略,可能會在這場變革中淪為配角,未來的競爭將更加殘酷。
03
聯想的轉型壓力
即便不考慮智能體帶來的負向影響,聯想的轉型已迫在眉睫,且路徑選擇充滿挑戰。
在AI PC賽道上,聯想面臨多維競爭壓力。惠普、戴爾等傳統PC巨頭已加速AI功能在消費級與商用設備中的落地,憑借成熟渠道與行業經驗搶占先機;高通、AMD等芯片廠商從底層硬件切入,通過專用AI芯片研發重構硬件生態——前者的驍龍AI芯片強化邊緣計算能力,后者的XDNA架構提升算力效率。此外,蘋果雖尚未入局,但其芯片設計與生態整合能力若跨界介入,可能顛覆現有格局。
聯想的競爭優勢與隱憂并存。其依托"貿工技"模式構建的供應鏈管理與渠道優勢,是PC業務穩居全球前列的基石,但核心技術環節長期依賴外部合作:CPU、操作系統、關鍵算法等仍受制于英特爾、微軟等上游廠商,在芯片架構設計、系統底層優化等領域存在能力斷層。這在"自主可控"成為產業共識的背景下,面臨供應鏈穩定性與技術迭代的潛在風險。
面對技術短板,聯想正加大研發投入,布局AI算法與端云協同技術,并探索硬件架構轉型。然而,從x86轉向ARM架構需重構軟硬件生態,自研芯片更需突破制程工藝、流片驗證等多重壁壘,核心技術突破需數年的持續積累。對聯想而言,AIPC競爭不僅是產品落地速度的較量,更是技術積累與戰略耐心的長期考驗。
不過,聯想并非沒有做任何調整,試圖在“硬件+云端”模式中找到平衡。華為的鴻蒙生態和蘋果的封閉服務鏈提供了參考,但聯想的重資產模式轉型成本高昂。若不能快速調整戰略,其市場份額可能進一步被對手蠶食。
“要讓飄在云端的人工智能真正落地,首先應當加強端側AI的創新,讓人工智能普及的入口觸手可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指出,讓“混合式人工智能”實現普及,最佳路徑是打造人工智能個人終端設備,其中人工智能電腦AI PC是前沿要地。
云端智能體的崛起已不可逆,聯想的轉型壓力不僅來自市場份額的丟失,更來自技術主導權的轉移。DeepSeek等大模型技術提供商掌握算法優勢,而聯想的核心能力仍集中在硬件制造。這種技術依賴風險,使其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市場對聯想的態度正在分化。部分投資者仍看好其全球市場的韌性,但更多聲音認為,若聯想無法在短期內完成生態轉型,其增長天花板將愈發明顯。
聯想的轉型之路存在不確定性,但唯一確定的是,時間窗口正在快速關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