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腦機接口(BC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有望徹底改變人類溝通的模式。2025年5月15日,蘭德發布《無聲之語,響亮之問:腦機通信的黎明》(Silent Speech, Loud Questions: The Dawn of Brain-Computer Communication)文章,闡述了腦機接口技術的最新突破情況、該技術在醫療和消費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以及該技術帶來的巨大倫理挑戰。文章審視了腦機接口技術在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的進程中,涉及隱私同意和人類尊嚴等風險,并探討了全球治理框架的必要性,旨在為讀者提供有益參考。
在加州大學的一個實驗室里,一位因中風失語的女性,用思想再次“說話”。她的腦部活動被電極捕捉并經機器學習模型解讀,在80毫秒內轉化為流暢的語音。在大洋彼岸,一名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ALS,俗稱漸凍癥)患者通過以神經信號驅動的數字替身,用自己自然的聲音祝孫子生日快樂。
這并非科幻,腦機接口(BCI)技術正快速發展,這跨越出一個歷史性門檻,使人類思想能夠直接轉化為語音。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這些系統日益小型化、無線化,不僅有望恢復人類身體失去的功能,更將可能重新定義人類溝通的含義。
目前,腦機接口系統仍顯笨重且對人類身體具有侵入性。它們通常需要開顱手術植入電極,并通過線纜連接到外部處理器。這種情形限制了其在實驗室或醫院的使用,且只有少數患者才能接觸。但這一局面即將改變,在首爾、波士頓、蘇黎世和班加羅爾的實驗室中,相關團隊正在開發微型、無線、完全可植入的神經接口。可生物降解的絲基聚合物、碳納米管網格和水凝膠接口可能很快取代傳統的剛性電極,從而捕獲更清晰的腦信號并減少人體免疫反應。
新的無線協議和基于云的神經處理系統即將問世,使數據能夠無縫地從大腦流向智能手機或增強現實(AR)頭顯。所有這些都將由身體本身熱量和運動產生的能量供電,無需外部電池。如果成功,這些突破可能將腦機接口從可見的臨床設備轉變為無形的認知工具——如同人們佩戴在頭腦中的數字助理。
目前的語音解碼腦機接口更側重于使用戶能夠形成詞語或操作光標的功能。未來的腦機接口系統則有望恢復人類溝通中的語調、節奏、情感和個體個性等。
日益復雜的人工智能模型有希望解讀神經信號中的各種狀態(如強調、情緒和幽默等)。從思想中產生的語音有朝一日可能包含說話者原始聲音的自然節奏、口音和情感色彩。想象一下,在未來,一名閉鎖綜合征患者不僅能再次說話,而且能帶著幽默、反諷和完整的個性進行表達。
超越醫療:消費級腦機接口的興起
盡管臨床應用仍是腦機接口技術的首要任務,但商業領域也在探索更廣泛的應用。2030年,全球腦機接口市場預計將從2025年的22.1億美元增長到36億美元。
目前,初創公司和科技巨頭都已涉足腦機接口技術。Neuralink、Synchron和Blackrock Neurotech等公司正在推動其在醫療前沿領域的應用,而EMOTIV、Neurable和NextMind等公司則正進軍娛樂、虛擬現實(VR)和個人生產力領域。
Neurable公司正在開發一款支持腦機接口的虛擬現實(VR)游戲,在這款游戲里,玩家僅通過思想進行互動。EMOTIV推出的消費級頭顯可以通過檢測情緒狀態來改善音樂、藝術和游戲體驗。蘋果和Snap公司已在相關領域申請專利,預示著未來可能推出腦機接口增強型AR眼鏡。
腦機接口還有很多其他用途,例如戰區中的無聲通信、基于思想的生產力工具、實時翻譯,或在腦海中構思并向世界投射的藝術表演等。這些可能性既虛幻又真實。當然,巨大的潛力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尤其當技術涉及人類思想的私人領域時。早期在職場領域已經測試了監測員工專注度或情緒狀態的腦機接口。目前在營銷領域,正在開發通過神經反饋測量對廣告無意識參與度情況的技術工具。
腦機接口技術帶來的倫理影響是巨大的。恢復聲音的技術同時可能成為一種監控工具,在未經個體同意的情況下讀取神經模式并影響決策或行為。“神經定向”(在意識層面上操縱人類)的幽靈將不再是反烏托斯式的幻想,而將成為一個新興的現實。
各國政府已開始做出回應。智利成為第一個在其憲法中明確規定“神經權利”的國家。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和《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通過將腦數據視為敏感個人信息而提供部分保護。截至2025年1月,聯合國也正在起草全球神經技術治理的概念框架,重點關注隱私和人權。
然而,目前尚無專門規范腦機接口使用或神經數據收集的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法。在這種情形下,用戶在使用或被使用此類技術成果的時候可能面臨權利損害的風險。
是表達的新紀元還是剝削的開端?
隨著腦機接口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不僅要思考腦機接口能做什么,更要思考該做什么。
這些設備倒逼人類重新審視表達的本質。如果思想可以繞過人類自己的語言,直接轉化為行動或語音,人類內心生活的重塑可能會受到影響,人類或許因為知道自己的思想可能被捕獲或分析而進行自我修正。
而且,從神經設備中呈現出的“你”的版本,是否能真正反映你的意圖?抑或它只是被算法過濾、格式化和扁平化的“你”?
腦機接口可能提供一種新的自由,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倫理爭議。要科學安全地控制和發展這一前沿領域,技術創新必須與倫理遠見相結合,將隱私同意和人類尊嚴等納入每個系統的核心考量。
無聲之語的時代已經開啟,接下來的發展將決定技術會解放人類還是控制人類。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啟元洞見。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本公眾號編譯/轉載僅為分享、傳達不同觀點,如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系我們!
轉自丨啟元洞見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隸屬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號,致力于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