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領域回顧 2024 | 避免流動兒童與父母分離、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

0
分享至


微瀾圖書館小讀者,攝/廖細雄


回顧摘要

2020年——2024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仍然保持增長,2024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約為4.01億人,約占總人口的29.45%,中國流動人口子女規模約為1.36億人,約占中國兒童的49.43%。

2024年7月,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逐步使未落戶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2024年7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京正式發布《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4:新型城鎮化下的兒童優先發展》。《報告》指出,新型城鎮化要促進兒童發展,核心是要通過國家政策的改善和社會環境的支持,讓更多流動人口子女能夠與父母“在一起”居住生活,在居住地城市享有公平、優質、適宜的發展條件和發展機會,安全、健康地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4年9月,民政部等21部門聯合印發《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出臺專門針對流動兒童關愛保護的政策文件,填補了民生保障領域政策的空白。

2024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308.83萬人,比2023年減少45.16萬人;在小學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903.81萬人,在初中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405.02萬人。

留守兒童不是一個模糊群體,而是無數鮮活個體。父母親情陪伴的缺失,可能使他們陷入困境——邯鄲初中生被殺、埋尸案,貴州一男孩沒有父母陪伴,自殺事件,都在不斷為我們敲響警鐘。

難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一直是流動兒童面臨的最突出的挑戰,也是留守兒童產生的制度根源。留守經歷帶給兒童的負面影響顯著且深遠。過去,受限于落戶門檻高、流入地學位供給有限,很難從根源解決兒童留守的問題。而如今,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個別超大城市,城市落戶條件均大幅下降,伴隨學位供給的增加,隨遷子女入學、升學的要求也在持續下降。流動人口家庭有了更多的機會讓孩子留在居住地上學、升學,或者將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帶到身邊,親子團聚。

2024 年 10 月,北京三知正式向社會發出行動倡議,呼吁更多一線行動者關注到這樣的政策趨勢,在現有服務的基礎上,支持、陪伴流動人口家庭一起應對在居住地落戶、子女入學及升學以及兒童照顧等方面的具體而微的困難,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避免流動兒童與父母分離。

2024年,又有兩部關注流動、留守兒童的優秀記錄片與大家見面。蔣能杰推出紀錄片《分》,講述流動兒童在城市中面臨的升學壓力和家庭團聚問題。耿海洋的紀錄片《在城市邊緣長大》,獲得2024年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最佳紀錄片。

2023在First影展廣受好評的紀錄片《風起前的蒲公英》,將于2025年6月25日,在全國正式上映,期待大家大家走入影院,看見這些孩子的成長故事,更多了解流動兒童教育問題。

更多信息,請看:


目錄

1、2024年,中國流動人口子女規模約1.36億人,每兩個兒童就有一個受人口流動影響。

2、民政部等21部門聯合印發《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國家首次出臺針對流動兒童關愛保護的政策文件

3、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4、教育部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2024),全面落實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精簡入學證明材料,鞏固并穩步提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

5、2023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升入高一年級,51.1萬隨遷子女“返鄉”(離家)

6、2023年, 隨遷子女初中畢業生41.96%升入普通高中,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65個百分點。

7、聚焦留守兒童之痛,如何避免TA們陷入困境?

8、“避免分離、促進團聚,從根本上解決兒童留守問題!”的行動倡議

9、新型城鎮化下的兒童優先發展

10、流動、留守兒童的影史,《在城市邊緣長大》、《分》

01


2024年,中國流動人口子女規模

約1.36億人,每兩個兒童

就有一個受人口流動影響


2025年1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兒童發展指標圖集 2024》,人口統計中的受人口流動影響兒童數據仍然只能源于《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2020年,中國有0-17歲流動兒童7109萬人,留守兒童6693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4177萬人,城鎮留守兒童2516萬人),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合計1.38億人,其中近七成(9409萬人,68.2%)不能與父母雙方居住在一起。

流動兒童

是指流動人口中的0-17周歲兒童。流動人口是指人戶分離人口中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人戶分離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留守兒童

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跨鄉鎮街道外出流動半年及以上,留在原籍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0-17周歲兒童。其中,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留守兒童中戶籍所在地為農村的兒童,城鎮留守兒童是指留守兒童中戶籍所在地為城鎮的兒童。


2020年之后,國家統計局不再發布流動人口規模,參考2020年、2021年流動人口規模,按照農民工監測數據的變化趨勢估算,2020年-2024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仍然保持增長。

2024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約為4.01億人,約占總人口的29.45%。

參考流動人口規模的變化,假設流動人口子女與流動人口規模趨勢不變,引入出生人口下降修正,2020年-2024年,流動人口子女規模小幅下降,占中國兒童比例持續增長。

2024年,中國流動人口子女規模約為1.36億人,約占中國兒童的49.43%。


詳見:

1、中國兒童發展指標圖集2024

https://www.unicef.cn/atlas-2024-cn

2、

02


民政部等21部門聯合印發

《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

國家首次出臺針對

流動兒童關愛保護的政策文件


2024年9月,民政部等21部門聯合印發《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這是國家層面首次出臺專門針對流動兒童關愛保護的政策文件,填補了民生保障領域政策的空白。


《行動方案》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行動方案》是國家層面首個面向流動兒童群體專門制定的關愛保護政策文件,針對流動兒童保障工作,明確議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全局可見的工作目標,為政府部門和民間機構的工作提供了話語空間和政策依據。第二,《行動方案》提出了《流動兒童在居住地享有關愛服務基礎清單》,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發展保障等六個方面梳理了19項流動兒童關愛服務具體內容,明確每項工作的負責部門,相比以往的政策文件,更接地氣也更有可行性。 評議小組,公眾號:請叫我北京三知

《行動方案》仍有不足,會持續面臨挑戰

流動兒童的核心困境在于,由于人戶分離,因此難以在居住地平等獲得城市公共服務,尤其在教育公平方面,難以像本地戶籍兒童一樣入讀幼兒園、小學、初中,在居住地參加中考、高考并平等的被錄取。因此很多流動兒童即使是在本地出生長大,也不得不在成長過程中被迫“返鄉”、甚至是一直在老家“留守”。

因此我們必須將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視作同個問題的一體兩面,不僅需要對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提供關愛服務,還需要從根本上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實現留守兒童向流動兒童的轉化;對于流動兒童來說,居住地需要接納他們成為本地兒童,這樣的接納并非一定要通過流動兒童落戶,或者針對流動兒童專門出臺公共服務政策來實現,而應該從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完成從面向戶籍兒童到面向全部常住兒童的轉換,保證流動兒童與本地戶籍兒童同樣平等享有各種公共服務的權利。 評議小組,公眾號:請叫我北京三知


詳見:

1、關于印發《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方案》的通知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9/content_6972120.htm

2、

03


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

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2024年7月,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首次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政策開始由試點轉向全面推進,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的計劃,中央政府的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底,除極少數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動實現人口居住在哪里、戶口登記就在哪里。

同年同月,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逐步使未落戶常住人口享有均等化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同年年11 月,廣州市發改委發布《廣州市戶籍遷入管理規定(修訂稿)》,提出新增安居樂業入戶、取消積分制入戶年度名額限制、允許全日制大專學歷入戶廣州、新增投資納稅入戶等修訂內容,向社會公眾公開征求意見。

詳見:

國務院關于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的通知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7/content_6965542.htm

《廣州市戶籍遷入管理規定(修訂稿)》公開征求意見

https://www.gz.gov.cn/zwfw/zxfw/ggfw/content/post_9981091.html

04


教育部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

專項行動(2024),全面落實

隨遷子女入學政策

精簡入學證明材料,鞏固

并穩步提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


2024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2024)的通知》,要求保障特殊群體入學。

(五)要求保障特殊群體入學。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輟學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特殊群體入學保障工作,確保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應入盡入、應保盡保。重點包括:……;是否全面落實隨遷子女入學政策,精簡入學證明材料,鞏固并穩步提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  《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2024)的通知》
2024年,全國普通小學招生1616.6萬人,比2023減少261.3萬人;2025年,普通小學預計招生1400萬人,比2014年再減少約200萬人。2024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308.83萬人,比2023年減少45.16萬人;在小學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903.81萬人,比2023年減少48.84萬人;在初中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405.02萬人,比2023年增加3.68萬人。 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詳見: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2024)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404/t20240403_1123757.html

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506/t20250611_1193760.html

05


2023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

升入高一年級

51.1萬隨遷子女“返鄉”(離家)


從2015年到2023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每升入高一年級,每年就會減少(返鄉、離家)超過50萬人,其中五、六年升學階段占比超過60%,2021年之后已經超過70%。

2023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升入高一年級,51.1萬隨遷子女“返鄉”(離家),其中六年級升初一“返鄉”22.7萬人,五年級升六年級“返鄉”16.2萬人,合計38.9萬人,占比達到76.1%。


因為在居住地升學(小升初或未來參加中、高考)困難,很多流動人口家庭被迫選擇讓孩子在小學高年級或小升初階段,離開居住地城市返回戶籍地。這種現象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返鄉”,而只是隨遷子女為了完成教育的一個階段,被迫離開生活和成長的城市,前往陌生的戶籍地,這種離家現象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詳見:

《2015年——2023年教育統計數據》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3/

06


2023年, 隨遷子女初中畢業生

41.96%升入普通高中

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65個百分點。


2013-2023年,普通高中隨遷子女招生人數從25.5萬人逐年增長到71.2萬人,初中畢業生中隨遷子女在居住地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從2013年27.77%逐年增長到2023年的41.96%,但是仍然大幅低于全國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2023年的差距達到17.65個百分點。

考慮到很多隨遷子女受政策限制,無法在流入地參加中考,只能提早“返鄉”繼續就讀,而無法在居住地作為隨遷子女畢業的情況,實際差距只會更大。


詳見:

《2013年——2023年教育統計數據》

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3/

07


聚焦留守兒童之痛

如何避免TA們陷入困境?


“留守兒童不是一個模糊群體,而是無數鮮活個體。父母親情陪伴的缺失,可能使他們陷入困境——”

邯鄲初中生被殺、埋尸案

2024年3月,河北邯鄲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三名13歲的初中生將同班同學誘騙至廢棄大棚,將其殺害并埋尸,事后冷靜應對警方調查。 案件因手段殘忍、嫌疑人年齡之小而引發熱議,公眾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是,他們會被判刑嗎?會判的多重?2024年12月,該案公開宣判,兩名主犯分別被判處無期徒刑和十二年有期徒刑,另一人因未直接參與行兇不予刑事處罰。


刑罰之外,更值得深思的是,三名施害者與被害人均為留守兒童,他們的成長困境是如何將其推向犯罪深淵的?

三名嫌疑人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他們由祖輩撫養,缺乏家庭關愛與管教。案發后,村民形容嫌疑人“平時穩當”,卻因長期情感缺失與道德教育空白,逐漸形成冷漠、暴力的性格。心理學研究指出,留守兒童因長期與父母分離,易產生焦慮、自卑、共情能力低下等問題,甚至對暴力行為“脫敏”。

貴州一男孩沒有父母陪伴,自殺事件

2024年11月,貴州17歲留守男孩王偉,在孤獨中自殺身亡。監控拍下他生前最后的畫面——一個人低著頭回家,一個人孤獨地走向后山。自殺前,他給老師留言:我只是累了,有緣再見。 2020年父母離異后,母親帶著大女兒離開,兩個兒子父親則不讓帶走,隨后父親帶著幼子外出務工,只留下王偉在老家獨自生活,一個人做飯、一個人生活、一個人睡覺,爺爺奶奶也沒有住在一起。自殺前,他曾給外出務工的母親打電話,讓她向老師請個病假,說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不久后,就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 這個成績優異、屢獲獎狀的孩子,是家里三個孩子中最懂事的孩子,從不讓父母操心,他用懂事掩蓋了自己絕望。母親自責未能陪伴,父親卻一直未曾露面。


當我們說一個孩子在“留守”的時候,通常意味著監護不足、陪伴缺失,相對于物質方面的不足,長期無人陪伴所導致的孤獨與落寞,是更深的危機。

如何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每一個兒童都應該被看見、被關愛。對于數千萬規模的留守兒童來說,唯有促進他們跟父母團聚,從根源上減少兒童留守現象的發生,讓TA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得到父母的陪伴、支持和愛,才能避免悲劇再次重演。

回顧這些悲劇故事,是為了敲響警鐘,避免悲劇重演。如果你也是父母,還有留守在老家的孩子,除了日常線上聯系之外,盡可能的多幾次線下見面的機會,給孩子多一點陪伴。

此外,還可以關注一下自己工作城市落戶條件、隨遷子女入學政策,也許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生活了,為什么不準備行動起來呢?畢竟你也不希望這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邊。

詳見:

08


行動倡議

“避免分離、促進團聚

從根本上解決兒童留守問題!”


難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一直是流動兒童面臨的最突出的挑戰,也是留守兒童產生的制度根源。留守經歷帶給兒童的負面影響顯著且深遠。過去,受限于落戶門檻高、流入地學位供給有限,很難從根源解決兒童留守的問題。而如今,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個別超大城市,城市落戶條件均大幅下降,伴隨學位供給的增加,隨遷子女入學、升學的要求也在持續下降。流動人口家庭有了更多的機會讓孩子留在居住地上學、升學,或者將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帶到身邊,親子團聚。 魏佳羽 陳思陽,公眾號:請叫我北京三知


2024 年 10 月,北京三知正式向社會發出行動倡議,呼吁更多一線行動者關注到這樣的政策趨勢,在現有服務的基礎上,支持、陪伴流動人口家庭一起應對在居住地落戶、子女入學及升學以及兒童照顧等方面的具體而微的困難,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避免流動兒童與父母分離。

對于北、上、廣、深等個別超大城市,呼吁地方政府繼續放寬、放開落戶限制,增加積分落戶名額;積極接納流動兒童在居住地平等享有公共服務,增加學位和其它公共服務供給,讓流動兒童能夠平等地在居住參加中考、高考,并平等的被錄取。同時,行動者也需要緊密關注政策變化,并尋找可能的行動空間。未來幾年將成為推動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學升學的關鍵窗口期。需要更多公益組織、更快地行動起來,一起從根本上推動解決兒童留守的問題,讓低收入流動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真正從政策改革中受益。 魏佳羽 陳思陽,公眾號:請叫我北京三知

詳見:

09


新型城鎮化下的

兒童優先發展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下稱“基金會”)于2024年7月12日在京正式發布《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4:新型城鎮化下的兒童優先發展》:


《報告》指出,兒童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目的和內在要求,也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對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我國新型城鎮化立足“以人為本”。兒童是人的發展“基礎”和“希望”,理應從城鎮化中優先受益,在政策制定、資源配置、公共服務等方面獲得優先安排。新型城鎮化要促進兒童發展,核心是要通過國家政策的改善和社會環境的支持,讓更多流動人口子女能夠與父母“在一起”居住生活,在居住地城市享有公平、優質、適宜的發展條件和發展機會,安全、健康地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報告》倡導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樹立兒童優先原則,將“兒童優先”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十五五”發展規劃。針對城鎮化給兒童群體帶來的特殊挑戰,《報告》明確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進一步降低大城市公立學校的入學門檻和轉學要求,保障流動兒童的公平教育機會;加快異地中高考改革,為流動兒童創造公平的升學條件;擴大 0-3 歲城市流動兒童的照護支持和普惠托育供給,提高 3-6 歲城市流動兒童的學前教育普惠率,統籌推進 0-6歲兒童養育、照護和學前教育;開展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健康服務國家行動,對超重肥胖、近視、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進行積極干預;高度重視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建立醫教結合、家校社結合,以“五育”并舉為抓手的兒童心理干預機制;完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福利和保護體系,積極推動相關立法工作;制訂 “兒童發展促進法”,為保障“兒童優先”提供依據和規范;積極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 公眾號: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

詳見:

10


流動、留守兒童的影史

《在城市邊緣長大》

《分》

《在城市邊緣長大》


《在城市邊緣長大》

導演耿海洋的紀錄片《在城市邊緣長大》,獲得2024年華為影像·金雞手機電影計劃最佳紀錄片。

十幾年前我就開始關注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的升學問題,他們因戶籍制度影響,在一線城市沒有辦法參加高考,所以大多數孩子都在小學階段或者初中階段離開一線城市,回到老家,這一過程也使他們從流動變成留守兒童。 本片選取了一位在北京長大的少年顏庭斌,他雖然年齡和身體比其他同學都顯得嬌小,但對社會的看法以及生活閱歷越顯得相當老道。他在初三面臨中考的人生抉擇路口,與同學之間談及現實與理想,同時也流露出他對現實的宿命與無奈,理想與希望...... 海洋導演,公眾號:海洋電影工作室

“人生就像是一輛車,路過一個加油站,你不進去加油,結果半路上沒油了。”“所以說,你一定要把握住那個時間,雖然在當時你覺得一件事情不重要,但等到真正需要它的時候,你會后悔莫及。”說這些話時,小顏15歲,在北京市昌平區一所打工子弟學校讀初三。小顏所在的學校,是北京市少有的幾所可以上到初中畢業的打工子弟學校。雖然比那些小學階段就要轉學回老家的孩子多在大城市里待了幾年,但這也意味著小顏基本上與高考無緣了。盡管初三的最后一個學期在7月份才結束,許多家長都已早早地為自家孩子的未來作起打算。小顏身邊的朋友大多繼續留在北京上中專,他則因為父親工作的再次變動,要隨之去上海讀技校。 桑妍,公眾號:農民日報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要經歷一些離別,你逃避不了這個事情,越逃避反而會被情緒追得越緊,所以放寬心吧。”“打工子弟學校也好,技校也好,這都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的選擇。前者讓我可以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有學上,后者在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教會我一門手藝,至少讓我進入社會后能掙一口飯吃。不管怎么說,這二者的存在都是為社會底層的人提供機會,因為身處底層的人也會掙扎,他們想向上爬,想要為自己爭取更美好的生活。” 桑妍,公眾號:農民日報

《分》

2024年,蔣能杰推出紀錄片《分》,講述流動兒童在城市中面臨的升學壓力和家庭團聚問題。

他跟拍在一線城市打工20年的夫妻老李和蓮子的日常生活。沒有本地戶口,正值青春期的大兒子,面臨在初升高的升學壓力。小兒子是留守兒童,長年寄居在外婆家。兩夫妻想積分獲得本地戶口,一家團圓,但如果積分不夠,大兒子更難考上公立高中,小兒子也難以接來團聚。最后這一家何去何從?分是入戶積分的分,是分數的分,也可能是分別的分。 瓦子放映,公眾號:棉花沙影像工作室

分,是分離,也是入戶積分。是積分,讓城鄉分離的家庭,留守兒童和父母實現團圓。


《風起前的蒲公英》

2023年7月,FIRST青年電影展期間,一部關于流動兒童成長的紀錄片。


《風起前的蒲公英》贏得了現場觀眾極高的口碑,本片成熟的制作與呈現出深刻的社會議題,令觀眾對片中的“蒲公英”們久久不能忘懷。 當每個孩童進入青春階段時,都會努力尋找未來的方向,有期許,有無奈,有困惑,有執著。有人生在羅馬,有人奮盡一生走向羅馬。對《風起前的蒲公英》里這些經歷更多曲折與動蕩生活狀態的孩子來說,要付出與承擔更多的波折,可他們永遠充滿希望,音樂與歌聲對他們而言是一絲救贖,是一種信仰,更是一份情感寄托。在梁君健導演與其創作團隊的記錄中,見證了每朵“蒲公英”綻放前的獨特狀態。 凹凸鏡DOC,公眾號:凹凸鏡DOC


影片簡介:蒲公英中學是北京市第一所專門為進城務工者的子女創辦的中學。袁老師已經在這所學校的合唱團工作了八年。每年新生入學的時候,她都要選一批熱愛音樂、基礎條件好的初一學生加入合唱團。隨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設,這座最初建立在廢棄車間里的初中將搬到新建的現代校舍。在老校區的最后一年里,合唱團迎來了新一批孩子,而升入初二的團員們則需要和家人面對未來的選擇。對于合唱團的孩子們來說,初中生涯終將會被升學的壓力和離別的無奈所中止。在這段與音樂為伴的人生旅程中,他們一直品嘗著屬于青春歲月的苦樂悲喜,將它們深埋心底,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凹凸鏡DOC,公眾號:凹凸鏡DOC

2024年夏天,這部影片曾經小范圍點映;2025年6月25日,影片將在全國正式上映,期待大家大家走入影院,看見這些孩子的成長故事,更多了解流動兒童教育問題。

詳見:

文 | 研究整理編寫 | 魏佳羽

編輯排版 | 廖細雄

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領域回顧:

了解更多流動人口教育議題相關內容:

系列紀錄片

返鄉追蹤:


北京三知是一家民間公益機構,致力于開展研究、傳播和公眾倡導活動,推動更多人關注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參與改善流動兒童成長環境,使TA們可以在隨遷居住地享受公平、優質、適宜的教育。

北京三知開展各種項目活動,支持領域發展,為公眾參與公益服務提供平臺(),希望與社會大眾一起為流動兒童創設適宜的環境,激發和引導流動兒童的自主發展,讓每個流動兒童成為更好的自己。


看見 | 發聲 | 行動

微博:@請叫我北京三知

豆瓣:@請叫我北京三知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加入“讓流動更有希望”

月捐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請叫我北京三知
請叫我北京三知
專注于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公平。2017年,北京三知發起微瀾圖書館項目。
190文章數 28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新野县| 利川市| 宁乡县| 鸡东县| 台州市| 红桥区| 邵阳县| 阳城县| 贵港市| 宝兴县| 杭锦后旗| 聂拉木县| 曲周县| 龙胜| 中山市| 依安县| 上蔡县| 汾西县| 通化县| 新田县| 珲春市| 讷河市| 乌鲁木齐县| 新乐市| 遂平县| 鲁山县| 恩平市| 石台县| 丁青县| 平安县| 阿拉善右旗| 镇远县| 栾城县| 鄂托克旗| 怀远县| 四川省| 博湖县| 延庆县| 甘泉县|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