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背強幾幾方證對比:葛根湯 V 葛根加半夏湯 V 桂枝加葛根湯 V 栝樓桂枝湯。
一、風寒表實【剛痙】
1-葛根湯:
【出處】《傷寒論》
歌訣:葛根湯內麻黃襄,桂甘芍藥棗生姜;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無麻黃。
組成: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 芍藥6克,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大棗12枚(擘) ,桂枝6克(去皮)。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葛根,減2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調養如桂枝湯法。
功用:解肌發表,生津和營。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或自下利,或血衄;痙病,氣上沖胸,口噤不語,無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
原文:
太陽病,項背強兒兒,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者,葛根湯主之。
加減:
如表邪犯胃嘔逆者,加半夏;身熱煩渴,加石膏;頭痛劇者,加蔓荊子、藁本;咽痛痰粘,加桔梗;伴風疹者,加防風、川芎、蟬蛻;口眼?斜,加地龍、川芎、木瓜。
2-葛根加半夏湯:
出處 《傷寒論》
組成:葛根四兩(12g),麻黃(去節)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芍藥二兩(6g),桂枝(去皮)二兩(6g),生姜(切)二兩(6g),半夏(洗)半升(9g),大棗(擘)十二枚。
功用:發汗解表,降逆止嘔。
主治:風寒表實證兼,項背拘急疼痛,嘔吐。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若自下利,葛根湯主之;若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湯V葛根半夏湯 鑒別:
①.相同點:
均屬太陽傷寒表實證,均有風寒外束,內迫陽明之病機,均可見惡寒發熱,頭身痛,無汗,脈浮緊等癥,治療均用辛溫發汗之法,藥物均有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
②.不同點:
葛根湯證的病機特點是風寒束表,內迫陽明大腸,導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出現水糞雜下的下利癥,治療用發汗解表,升清止利的葛根湯。
葛根加半夏湯證的病機特點是風寒表邪內迫陽明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嘔逆癥。治療用發汗解表,兼降逆止嘔的葛根半夏湯,在葛根湯的基礎上加半夏一味,降逆止嘔。
二、風寒表虛【柔痙】
1-桂枝加葛根湯:
【出處】《傷寒論》
方歌:桂加葛根走經輸,項背幾幾反汗濡;解肌驅風滋經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組成:桂枝(6克), 芍藥(6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棗(3枚), 葛根(12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chuo,吃)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功效:解肌發表,升津舒經。
主治:太陽病。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者、而不惡寒。風寒客于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方解:本方由桂枝湯加葛根構成。方中桂枝湯祛風解肌,調和營衛;葛根鼓舞胃氣上行,提升津液以濡潤經脈,解除項背拘急,且有助于解肌發表。
辯證要點:
以發熱汗出惡風,項背拘急不舒為辨證要點。
① 寒病,骨痛,陰痹,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引痛,脈沉而遲,此寒邪干腎也,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②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加減:重用芍藥、葛根,加赭石、牡蠣、龍骨、鉤藤;面肌拘緊,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全蝎;溫病初起而項背強急,則加銀花、連翹。若無汗,加防風;頭痛,加羌活;夏秋口渴消水,加石膏。
方證鑒別:
1). 桂枝加葛根湯V葛根湯:
兩方均能治療耳鳴耳聾。但桂枝加葛根湯方證慢性病多,來勢較緩;葛根湯方證急性病多,來勢較急。桂枝加葛根湯方證有汗出,葛根湯方證無汗。體格上,桂枝加葛根湯方證人柔弱, 葛根湯方證人強壯。
附張錫純論:
桂枝加葛根湯是治太陽兼陽明之有汗者。至太陽兼陽明之無汗者,《傷寒論》又另有治法,其方即葛根湯。
2). 桂枝加葛根湯V黃芪桂枝五物湯:
兩方均能治療頸椎病麻木。桂枝加葛根湯方證人多瘦弱,而黃芪桂枝五物湯方證人多肥胖。桂枝加葛根湯方多無浮腫,而黃芪桂枝五物湯方多有面浮足腫。(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2-栝樓桂枝湯:
出自《金匱要略》卷上。
組成:栝樓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量: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功用:發散風寒,解肌舒筋。
主治: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
方義:
本方所治,為外感風寒所致之尖痙,其病機為津液不足,外感風寒,邪阻經絡而成。方中栝樓根味苦入陰,生津除熱,甘寒潤燥,為君;桂枝湯祛風解表,調和營衛,為臣使。全方合用,則經氣流通,風邪自解,筋脈濡澗,而痙自愈矣。
運用:
栝樓桂枝湯治柔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自汗(《三因方》);栝樓桂枝湯治桂枝湯證而渴者(《方極》);栝樓桂枝湯加杏仁,治形寒咳嗽(《未刻本葉氏醫案》)。
加減:
若有項背轉側不利之癥,可加葛根;衛氣虛弱、汗出表營者,加防風、黃芪、白術:營陰不足者.加石膏、知母、麥冬;津液虧損者,加天花粉、玄參、知母。
使用注意:
表實無汗或表寒里熱、不汗出而煩躁者.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咽痛脈數者,中焦濕熱者,均不宜使用。
各家論述:
①《法律》:即系濕熱二邪交合,不當從風寒之表法起見,故不用葛根之發汗解肌,改用栝樓根味苦入陰,擅生津撤熱之長者為君,合之桂枝湯,和榮衛,養筋脈,而治其痙,乃變表法為和法也。②《金匱要略論注》:其原由筋素失養而濕復挾風以燥之,故以桂枝湯為風傷衛主治,加栝樓根以清氣分之熱而大潤其太陽經既耗之液,則經氣流通,風邪自解,濕氣自行,筋不燥而痙愈矣。
桂枝加葛根湯V栝樓桂枝湯。
①《金匱要略心典》:用桂枝則同,而一加葛根以助其散,一加瓜蔞根滋其內,此二者不同也。
②桂枝加葛根湯的拘攣程度只是項背部,而栝樓桂枝湯卻發展到了全身肌肉,甚至伴口噤不得語、角弓反張的地步。
③脈象上,桂枝加葛根湯尚浮緩、或有沉緩,但沉者較少;然栝樓桂枝湯卻是沉細遲脈,可見后者的津液損傷程度相當重,所以不能用升散性質的葛根,當用滋潤生津力量較強的瓜蔞根。由此可見,瓜蔞根與葛根雖然都屬根類藥,均具有生津緩急的作用,但作用趨勢不同,故用法也不同。
④總結:同為發熱、惡風、汗出、口渴、肌肉拘攣,如果脈浮,僅表現在項背部拘攣者,用桂枝加葛根湯;倘若全身四肢痙攣抽搐、角弓反張、口噤不得語,脈沉遲細者,當用栝樓桂枝湯。但是,如果是惡寒無汗的傷寒病基礎上出現肌肉痙攣,這是剛痙,不伴津液損傷,所以一律用葛根湯。
附方:
1-桂枝葛根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五。
【組成】桂枝、芍藥、干葛、甘草、防風。
【主治】 痘疹,如暴風連日而有傷風之癥者。
2-桂枝葛根湯:
【出處】 《直指》卷十九。
【組成】桂枝、芍藥、甘草各七錢,葛根一兩三錢。
【主治】 太陽表虛,頸項強,汗出惡風。
3-桂枝葛根湯:
【出處】 《準繩·幼科》卷四。
【組成】桂枝、葛根、赤芍藥、升麻、防風、甘草各一錢。
【主治】 小兒癍疹初發,如時大寒,則腠理閉密,氣血凝澀,防其發泄得遲,有毒氣壅遏之變。
【桂枝加葛根湯醫案選摘】
①神經功能失調(頭搖癥)
男35歲。患者1周前,因情緒緊張,出現頻繁搖頭,即往某醫院檢查,確診為“神經功能失調”。經靜注葡萄糖酸鈣、口服氟哌啶醇1周,癥狀未能控制,又出現口向右歪斜,乃前來就診。
診見:口歪頭搖,不能自止,發作頻繁,間歇不到1分鐘,經按摩太陽(雙)、頰車(雙),癥狀好轉,但停止按摩則發作。伴微熱惡寒,時有汗出。舌淡,脈失濡。
治以:桂枝加葛根湯解肌祛風,升津舒脈。
處方:桂枝、白芍各15g,葛根18g,炙甘草12g,生姜5片,大棗5枚。2劑,水煎服。
二診:藥后1劑得微汗,癥狀減輕,盡劑諸癥消失[張法運.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頭搖癥.新中醫,1988,(1):49]。
【按語】桂枝加葛根湯,仲景用于治療“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本例患者口歪頭搖之癥,雖與“項背強幾幾”有異,但其病機亦屬風寒外束,阻滯經脈,經氣不舒,筋脈失養。故以桂枝湯解肌祛風,加葛根啟胃氣而升津濡經、舒緩強急,并助桂枝湯以散經腧之邪而取效。
②周圍性面癱
男23歲。病起2月,口角歪向左側,口流清涎,言語含糊不清,舌不能伸出口外,在當地醫院診斷為“面神經麻痹”,經中藥“牽正散”加味及西藥激素、維生素等治療,收效甚微。詢其病由,原在井下采煤時受涼吹風,翌日早晨即發本病。
診見:惡風寒,易出汗,易患感冒,胃納不香,夜寐欠實,二便尚可。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薄膩,脈細弦。證屬營衛不和,津液不升,絡脈痹阻。
治宜:調和營衛,升津通絡。
方選:桂枝加葛根湯加減。
處方:桂枝、川芎各10g,炒白芍12g,葛根、丹參各15g,生姜3g,甘草6g,大棗5枚,水煎服。
二診:5劑諸癥好轉,再守效方共進30余劑,病告痊愈[顧慶華.桂枝湯變方之臨床新用.吉林中醫藥,1993,(5):38]。
【按語】桂枝加葛根湯為營衛不和,復見經脈不舒而設。本例“面癱”,投“牽正散”理應有效,然為何不效?究其因,起于外感風寒,證見營衛不和之象,復見經脈不舒之癥,非風痰阻絡之“牽正散”證,改投桂枝加葛根湯加味調和營衛,升津舒脈而獲效。
③原發性震顫
男43歲?;颊咂綍r常覺雙手輕微顫動,日前因著衣不慎,觸感風寒,而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周身酸痛不適。自認為“感冒”,亦未求醫。次日凌晨突發頸項拘急跳動,狀若弓弦,牽涉至臀部兩側掣動,旋即四肢震顫攣縮,大幅度抽動,約1~2小時后自行緩解,隔數10分鐘,再次發作不休,手不能握物,足難以步履,納食飲水均由其妻喂給。如此晝夜發作無度,徹夜難眠,甚感痛苦,由家屬攙扶前來就診,診斷為原發性震顫,給予鎮靜安定劑及丹參片等中西藥治療1周,四肢抽動止,但仍時感兩手微微顫動?;颊叻裾J有明顯家族史。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余癥如前述。辨證屬太陽中風,營衛不和,經腧不利。
治以: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濡潤經脈。
方選:桂枝加葛根湯。
處方:葛根、炙甘草各12g,桂枝10g,白芍15g,生姜4枚,大棗4枚。日1劑,水煎溫服。囑藥后食熱粥適量,覆被安臥。
二診:服藥1劑,病有轉機,頸項及手足震顫抽動僅發作1次,且顫動幅度較小,約1分鐘自止,身無明顯汗出。半小時許全身汗出,熱退身爽,僅感頸、項微微跳動,約持續5分鐘后消失,精神清爽,舌脈同上。原方再進1劑,諸癥悉除,已上班工作如常人。隨訪半年,震顫未見復發[吳建.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原發性震顫.新中醫,1985,(1):45]。
【按語】本例病發冬令,不慎外感,風邪侵襲太陽經脈,營衛失調,衛外不固,而見惡寒發熱、頭頂強痛、脈浮等癥。病發2日,失于治療,隨著病情的演變,邪入太陽經腧,經氣經脈失養,則項背拘急,難以自如。故用本方主治。
(哲醫論壇——讓門生受益,為患者解難!)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聯系我們刪除:bflzyb
往期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