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針對廣汽大自主進行一場宏大的結構性調整了
正文
這幾天,廣汽傳祺終于又有了一些曝光。
央視給傳祺M8(參數丨圖片)搞一個專場直播活動,宣傳廣汽傳祺、華為乾崑、寧德時代的合作。
老實說,這對傳祺的銷量來說,有點亡羊補牢了。
事實上,廣汽內部早就發現了問題。
上個月的15日,廣汽傳祺悄然換帥,馮興亞卸任董事長,閤先慶接棒。
這背后是廣汽傳祺轉型全面潰敗的背水一戰。
數據顯示,傳祺2025年1-5月累計銷量暴跌約25%,5月同比下滑接近30%,成為廣汽集團旗下跌幅最大的品牌。
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這家曾立志“百萬銷量”的自主品牌,正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今天我們聊聊廣汽傳祺。
一、從數據看傳祺的潰敗
我們還是從數據開始講。
數據來看,傳祺2024年銷量增加了2%,但是銷售收入卻下降接近6%,2025年的以價換量策略基本宣告失敗。
到了今年Q1季度,傳祺的市場份額繼續下跌,跌至3.2%,在自主品牌中滑落至第9位。
當然,熟悉行業的讀者能猜到一定是新能源出了問題。
確實是。
傳祺的新能源滲透率僅35%,作為對比,行業均值為42%,所以,目前來看,傳祺品牌新能源轉型難言成功。
這種轉型失敗讓傳祺進入了一個死亡漩渦:投資——轉型失敗——巨額虧損——減少投資——進一步失敗。
就拿智能駕駛來說,幾乎已經快要淪為行業墊底。
目前傳祺L2+智駕搭載率不足行業均值,而智能體驗上車機卡頓、交互滯后投訴占比超30%。
所以這時候傳祺才推出“向往S7”搭載華為乾崑系統,希望補齊一些短板。
但是很明顯,除非是結構性的轉型,否則華為也救不了傳祺。
二、結構性弊病在哪里?
傳祺又是一個經典的“起大早趕晚集”的例子。
傳祺早在2015年就設立了新能源公司,當時推出的純電SUV 傳祺GE3也有著尚可的銷量,之后到了2018年,埃安品牌獨立出去后,傳祺品牌被限定為“混動專屬品牌”,一下子錯失純電窗口期。
那么混動領域呢?
傳祺既沒有像比亞迪那樣深耕插混降本,也沒有效仿理想聚焦增程場景創新,2024年才發布EV+平臺和iGTEC 2.0智電技術,而比亞迪e平臺3.0、吉利SEA架構已迭代多輪。
在新能源按照季度進化的這幾年,傳祺不落后才奇怪。
除此之外,傳祺的品牌也出了問題。
傳祺銷量中,MPV占比畸高,已經要接近一半了,這就讓品牌固化上了“商務車專業戶”標簽,導致家用市場滲透率不足15%,品牌進一步老化。
當然,傳祺陷入如此困境,廣汽集團也有責任。
集團旗下的傳祺、埃安、昊鉑三大品牌,在不斷的上演資源爭奪與內耗。
比如2025年初,廣汽集團嘗試將三大品牌研發團隊并入廣汽研究院統一管理,但僅3個月后又重新拆分,導致技術積累無法共享。
再比如昊鉑HL車型研發初期需調用傳祺MPV平臺技術,但因團隊分立而受阻。
加上利潤奶牛合資車銷量暴跌,集團現金流收縮,最終又讓傳祺研發預算砍半。
傳祺的問題,真的不算少。
三、閤先慶的生死局:最后12個月窗口期
閤先慶作為廣汽豐田董事長和戰略發展負責人,是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的。
但是能不能突破國企的桎梏基因,這是另外一個維度的問題。
但是至少,傳祺是有一些破局的可能的,只是時間并沒有那么充裕,今年能抓住下面兩點,或許傳祺還有一些機會。
一方面是傳祺與華為的合作。
這對傳祺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新設華望汽車(GH項目) 專注華為技術落地,這能給傳祺品牌帶來極大的技術支持以及品牌勢能,如果傳祺能抓住這個機會,打造爆款車型,或許就能給傳祺品牌賦予一次生機。另一方面就是傳祺要堅定的做好轉型戰略。
不可否認傳祺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積累,雖然純電領域落后,但是混動領域還是有著不錯的技術積累,如果能繼續堅定的投入,讓EV+平臺實現成本突破,也是非常有力的突破口。
今年對很多品牌都至關重要。
大環境來說,中國新能源滲透率突破42%,頭部品牌市占率以每月2%的速度集中。
閤先慶怎么在這場新能源的生死競速中,扶起一個落水的巨人,我們靜待結果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