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雨林”:呼和浩特都市現代農業園的創新實踐與未來圖景
作者/孫樹恒
2025年6月18日,我與內蒙古服務貿易協會會長、內蒙古農業大學生態修復及產業化研究院首席專家呼戈、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崔清濤受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都市現代農業園區董事長王占緒之邀走訪園區,在與王占緒董事長的交流中,揭開了這片“大熱雨林”的物種密碼與未來藍圖。
園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S102省道東金河鎮舍必崖村,一座占地196畝的都市現代農業園正以“大熱雨林”的獨特風貌,刷新著人們對塞北農業的認知。這座農業園區,不僅是全國最大的熱帶植物集中展示區,更是農業科技與文旅融合的創新樣本。園區內近7000種植物交織成生態網絡,從熱帶果樹到珍稀花卉,從傳統作物到航天育種,每一株植物都訴說著“南果北種”的奇跡。
一
在王占緒董事長的引領下,我們走進了“大熱雨林”都市現代農業園,首先被12米高的“水立方農展館”吸引。這座由六個主題展館組成的建筑群,其中農耕博覽區、農科奇觀區、繽紛花苑區、水耕蔬菜區、南國風情區、熱帶雨林區六大展館,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現代農業生態系統。
我們走進園區,到處是張燈結彩,不僅植物繁多,而且還有許愿樹,最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是看到了幾只漂亮的孔雀。王占緒董事長說,孔雀被安置在特制的“站樁”上,時常能看到它們開屏的絢麗畫面。他說還有羊駝和鴕鳥,則成為孩子們的最愛,投喂互動成為熱門體驗項目。這種“植物+動物”的復合模式,讓園區不僅是農業展示區,更成為親子游玩的樂園。
(一)熱帶與南方植物
熱帶與南方植物在這片塞北土地上找到了第二故鄉,演繹著跨越地域的生命奇跡。百香果堪稱“勤勞的耕耘者”,每月都會結出紅色與青色的果實,沉甸甸地掛滿藤蔓,成為北方難得一見的景致。檸檬樹玲瓏可愛,小拳頭大小的果實綴滿枝頭,散發著清新誘人的果香。香蕉家族更是別具一格,現在沒有熟,一串串翠玉一樣緊緊相依偎。王占緒說,熟了時,紅色香蕉以其紅筋黃瓤的獨特外貌,在眾多品種中脫穎而出;還有一種神奇的香蕉,仿佛被賦予了生物鐘,每天早晨都會準時掉落一片葉子,為園區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楊桃的花朵悄然綻放在枝干之間,孕育出獨特的五角星形果實。無花果無需種子,憑借扦插便能扎根生長,延續生命的傳奇。鐵樹打破了“千年開花”的古老傳說,自2016年起四季綻放花朵,甚至結出種子,令人稱奇。曇花宛如“暗夜精靈”,雖花期僅有短短三四個小時,卻將最美的姿態毫無保留地展現,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繡球花簇擁成團,常以純潔優雅的姿態,為浪漫的婚禮現場增添夢幻氛圍。曼陀羅則身披神秘面紗,靜靜佇立,散發著令人著迷的獨特氣息。
(二)本土與特色植物
除了遠道而來的南方“貴客”,園內的本土及特色植物同樣精彩紛呈,奏響了一曲自然饋贈的多彩樂章。霸王鞭形似蘆薈,厚實的肉質莖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小黃花,宛如沙漠中綻放的微型煙花。羅漢松古樸蒼勁,不僅極具觀賞價值,更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其葉片泡水可清理肺部,堪稱植物界的“瑰寶”。
水葡萄以獨特的形態顛覆人們對葡萄的固有認知;三角梅、八角梅、小葉榕等植物各展風姿,或繁花似錦,熱情奔放,或枝葉婆娑,優雅從容。薄荷散發著清新的清涼氣息,葉片泡水后,竟與蘇子葉有著微妙的風味共鳴。黃金茶雖因土壤不適種植失敗,但其嘗試的過程,彰顯了園區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
從廣西遠道而來的三個荔枝品種,在塞北重現“日啖三百顆”的南國風情;花卉市場中“嬌弱”的幸福樹,在這里扎根沃土,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銀杏的果實需經過埋土去毒等特殊處理方可食用,也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牡丹家族更是園內的“明星”,21個品種爭奇斗艷,其中綠牡丹尤為珍稀。去年臘月十六至正月十六的牡丹展,每日吸引1.4萬名游客慕名而來,場面火爆至極,將植物園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此外,番石榴、花椒樹、紅棗樹、核桃樹等植物也都在此安了家,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豐富多彩的植物畫卷。
(三)在農科奇觀區,“樹上嫁接”的創新技術令人稱奇。番茄枝頭掛滿果實,根部卻生長著土豆,這種跨界嫁接展現了現代農業的無限可能。水耕蔬菜區則采用無土栽培技術,生菜、草莓等植物在營養液中生長,根系清晰可見,既節省土地又便于管理。繽紛花苑區的曇花堪稱“時間的舞者”,每年花期僅三四小時,園區會提前發布“花開預告”,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捕捉“曇花一現”的瞬間。
二
跟“大熱雨林”董事長王占緒交流起來,有說不完的話,他是一個樸實,真誠,干事的人,是一位帶著鮮明理想主義色彩的農業創業者。這位涼城縣出身的企業家,在日本留學近八年,邊學習水利專業邊打工,這段經歷不僅讓他掌握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更孕育了“南果北種”的大膽構想。作為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政協委員和賽罕區都市現代農業園區董事長,他將日本學到的溫室技術與內蒙古的地域特點結合,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現代農業之路。
2012年,王占緒的公司承建了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都市現代農業園區,總投資約1.6億元,占地面積199.5畝。核心項目“水立方農展館”中的熱帶雨林展館,通過模擬熱帶氣候環境——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參數,讓南方植物在北方扎根?!耙婚_始沒人相信北方能種香蕉,但我們做到了。”王占緒指著枝頭的香蕉說,“不僅種活了,還實現了規?;N植。”
創新是王占緒的優勢。園區采用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頗具巧思:針對白粉虱、紅蜘蛛等害蟲,不用化學農藥,而是將白糖與洗衣粉按比例混合——白糖吸引害蟲,洗衣粉中的活性酶破壞其體表結構,再配合黑色報紙誘捕,形成了一套生態防治體系?!拔覀兊闹参飯@里沒有農藥味,只有植物的清香,這才能吸引游客坐下來喝茶?!蓖跽季w自豪地說。
面對園區所在地曾經的鹽堿地難題,展現了驚人的創造力。當pH值測量筆因土壤堿性過強而失靈時,他們先用日本新型材料鋪設地下阻隔鹽堿,再從外地運來黃土置換,最后自己調配草炭、蛭石、珍珠巖、熟羊糞等作為種植基質。“光改土就花了三年時間,但現在看來一切都值得?!彼紫律碜テ鹨话淹寥?,“你看,現在的土壤疏松透氣,適合多種植物生長。”
這種創新精神延伸到了農產品開發上。針對現代人的健康需求,王占緒推出了“調口”理念——園區80%的產品為酸甜口,減少糖分含量,以適應高血糖人群需求。羅漢松的葉子被開發成養生茶,“泡水喝能清理肺部,比吃保健品更天然?!彼榻B道,“我們測算過,喝羅漢松茶后,身體代謝方便面毒素的時間從四天半縮短到三五個小時?!?/p>
三
“大熱雨林”的價值遠不止于植物展示,其多元運營模式正在重塑現代農業的邊界。園區每年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已成為呼和浩特及周邊地區的熱門旅游目的地。2024年臘月十六至正月十六的牡丹展期間,園區每天接待游客1.4萬人次,“爆倉”的盛況讓團隊看到了文旅融合的潛力。
研學教育是園區的另一張名片。作為“全國農科教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先進單位”,園區開發了12節系列課程:農業課上,孩子們可以觀察香蕉樹如何開花坐果,了解“多少片葉子后開始結果”的植物學知識;文化課上,老師身著非洲服裝,帶領學生跳25分鐘非洲舞,在熱帶植物環繞中感受異域文化;手工區則利用香蕉葉開展創意打花活動,讓孩子們在自然材料中發揮創造力?!拔覀儾粌H要讓學生認識植物,更要培養他們對農業的興趣?!蓖跽季w說。
園區的農產品也憑借獨特品質打開了市場。紅棗采摘后經陰干、烘烤兩道工序,口感遠超市場同類產品;桂圓通過精細化管理,甜度比普通桂圓高3-5度?!拔覀兊募t棗不用任何添加劑,自然晾曬后甜度能達到28度?!蓖跽季w現場指著盤子里的紅棗,果肉緊實飽滿,“很多游客嘗過之后,直接在園區的電商平臺下單?!?/p>
負氧離子含量高是園區的“隱形優勢”。早晨8:30至11:00,園區氧含量達到峰值,不少鼻炎患者反映進入園區后鼻塞癥狀明顯緩解,心臟不適的老年人在園區散步后,心電圖檢查結果也趨于正常。“我們這就是個天然氧吧?!蓖跽季w笑言,“很多人來這不是為了旅游,而是來‘吸氧養生’?!?/p>
直播電商為園區注入了新活力。王占緒說,經常有“直播”媒體每天來熱雨林展館開播,介紹植物知識、推薦農產品,“一場直播能賣出上千單桂圓和紅棗?!蓖跽季w說,“我們正在打造‘云雨林’概念,讓不能來現場的人也能感受這里的生機。”
四
在交流中,崔清濤研究員與呼戈會長分別從專業角度為園區發展建言獻策,共同勾勒出“大熱雨林”的未來愿景。
崔清濤研究員提出了“國家植物園”的構想:“目前園區已有近7000種植物,但國家植物園的標準是15000種。”他建議王占緒系統規劃植物種類,尤其是加強珍稀瀕危植物的引種保育,“如果能達到國家植物園標準,不僅能獲得更多科研資源,還能提升內蒙古在植物研究領域的地位。”王占緒對此表示認同,他透露園區已預留400畝設施農業用地,“未來兩年,我們計劃引進5000種新植物,向國家植物園的目標邁進?!?/p>
呼戈會長則關注園區的綠色發展路徑:“內蒙古正在推進新能源應用,園區可以成為‘設施農業+新能源’的示范基地?!彼ㄗh在溫室頂部鋪設光伏板,實現“棚上發電、棚下種植”,同時推廣電動觀光車、太陽能灌溉等技術,“這樣既能降低能耗,又能形成新的賣點,吸引政府和企業的合作?!蓖跽季w對此深感興趣,他坦言園區每年300多萬的維護費用壓力不小,“如果能結合新能源,不僅能減排,還能降低成本,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p>
交流中認為最有獨特的魅力,就是園區應進一步強化研學教育功能,打造“全齡段研學基地”?!艾F在主要針對中小學生,未來可以拓展到幼兒園和高校?!贝耷鍧芯繂T建議,“比如和高校合作開展植物育種研究,和幼兒園合作開發自然啟蒙課程,讓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價值?!蓖跽季w透露,園區正在規劃“雨林學院”,將邀請農業專家、生態學者定期授課,“我們不僅要做觀光園,還要做知識傳播的平臺。”
文旅融合的深度開發也被提上日程。呼戈會長建議結合內蒙古的地域文化,打造“雨林+非遺”的特色活動:“年味兒集市、非遺文化表演只是開始,未來可以考慮在“熱雨林”中舉辦蒙古族長調音樂會,或者開展非遺手作體驗,讓文化與自然碰撞出火花?!蓖跽季w對此充滿期待,他指著園區的圓形布局說:“你看,我們這個園子本身就是個環形劇場,很適合舉辦沉浸式文化活動?!?/p>
關于資金與政策支持。王占緒表示,要積極爭取國家植物園建設,“我們正在整理材料,爭取將園區納入公益項目體系?!彼瑫r透露,已有企業表達了合作意向,計劃共同開發“雨林康養”項目,“未來這里可能會有植物主題的民宿、食療餐廳,讓游客住下來深度體驗?!?/p>
作為現代農業企業,王占緒已經重點關注《中蒙生態項目投資合作圓桌會方案》中與綠色產業對接的機遇。該活動以“生態絲路·合作共贏”為主題,旨在落實中蒙兩國元首共識,助推蒙古國“種植十億棵樹”計劃,推動“一帶一路”與“草原之路”生態項目對接。通過參與重點項目路演(跨境生態修復、綠色林草產業,中藥種植等領域)、對接“一對一洽談區”資源,借助中蒙法律顧問咨詢合規事宜,同步關注碳匯交易、生態補償等創新融資模式,借助聯絡組機制推動項目落地。
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水利學子,到塞北“大熱雨林”的締造者,王占緒用近十年時間完成了一場農業夢想的實踐。如今,這座占地196畝的園區不僅是植物的天堂,更是農業科技的試驗田、文旅融合的新地標。當透過“水立方”的玻璃幕墻,灑在“熱雨林”的葉片上,這片塞北土地上的綠色奇跡,正向著“國家植物園”的目標生長,為內蒙古現代農業發展書寫著新的篇章。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