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蘇州拙政園,或駐足北京頤和園,眼前飛檐翹角、曲徑通幽的景致令人沉醉。
在中國古代園林建筑中,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這些建筑元素猶如璀璨的明珠,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美輪美奐的園林景觀。
它們不僅是空間美學的載體,更藏著古人的生活智慧與詩意棲居理想。這些看似相似的建筑,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
亭:天地為幕的風雅之境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筆下的醉翁亭,完美詮釋了亭的精髓。
亭,是園林中最自由的建筑,無墻無窗,僅以立柱支撐攢尖頂,仿佛自然生長在山水間的觀景臺。
它常設于山巔、水畔、路旁、花間,供人駐足小憩,飽覽風光。亭頂多樣,攢尖頂如尖塔刺破天空,卷棚頂則如書卷舒展,柔美流暢。
它的妙處在于“空”,四面透風的設計讓游人能360度飽覽風光,雨天可觀雨打芭蕉,雪夜可賞玉樹瓊枝。
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三面臨水,與岸邊的“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而立,形成“蓬萊三島”的意境。
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橋頭,廓如亭以八面重檐的恢弘造型,成為觀賞昆明湖全景的絕佳視角。亭,既是休憩之所,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詩意空間。
臺:登高攬勝的天地胸懷
臺,是人工夯土筑起的高而平的基座,其上或有建筑,或為開闊露臺。其核心價值在于“登臨”,提供開闊的視野與憑高懷古的空間。
《阿房宮賦》中“歌臺暖響,春光融融”的描述,展現(xiàn)了臺在古代的宏大用途。
現(xiàn)存的曲阜孔廟奎文閣前的平臺,不僅是祭孔大典的重要場地,更是人們登高遠眺、感受儒家文化莊嚴的所在。
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筑于高臺之上,每當細雨蒙蒙,樓影倒映湖面,宛如水墨畫卷,完美詮釋了“臺”借景生情的建筑智慧。
樓:層疊而上的立體詩行
樓,通常指兩層以上的建筑,多為長方形,四周開窗或設回廊,空間充裕,功能多樣,可居住、藏書、宴飲,也兼具登高眺覽之用。
樓的體量在園林中較為顯著,結構也相對復雜。它如同園林中豎立的長卷,每一層都展開不同的風景。
武漢黃鶴樓因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詩句名滿天下,它不僅是長江航運的重要地標,更是歷代文人墨客抒懷詠志的精神高地。
蘇州滄浪亭的看山樓,雖體量小巧,卻巧妙利用地勢,游人登樓可將園內假山與園外上方山景色盡收眼底,體現(xiàn)了樓“借景”的精妙構思。
閣:飛檐凌云的精神殿堂
閣與樓形似,卻有著本質區(qū)別。閣的底層通常架空,四周設槅扇或欄桿回廊,更具凌空欲飛之感。
閣亦是多層建筑,但氣質較樓更為精巧雅致。常以四面開窗或設置回廊為特點,便于觀景。閣尤重收藏功能,多用于珍藏典籍、佛像或奇珍。
滕王閣因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流芳百世。
這座臨江而建的三層樓閣,底層以斗拱支撐,飛檐翹角直指蒼穹,成為中國古代樓閣建筑的典范。
天津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內部采用“減柱造”手法,中空兩層供奉16米高的觀音像,既展現(xiàn)了高超的建筑技藝,又營造出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
軒:清幽雅致的文人雅室
軒,取自“車有藩曰軒”,原指有圍棚的車,后演變?yōu)閳@林中精巧的小屋。它常隱于竹林深處或臨水而建,四周開窗,造型輕盈疏朗。
在古代,軒是小而雅的建筑,常選址于高敞、臨水或花木掩映處,三面或兩面開敞,設窗檻,明亮通透,親近自然,適合讀書、品茗、小聚。
蘇州網(wǎng)師園的竹外一枝軒,借宋代詩人林逋“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詩意,面朝彩霞池,三面環(huán)水,竹影婆娑,是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的理想之地。
軒,如同園林中的隱士,不追求宏大壯麗,只專注于營造靜謐雅致的氛圍,滿足人們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榭:凌波而立的水中仙閣
榭,是園林中最具浪漫氣質的建筑,多臨水而建,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立于岸邊,以石梁柱凌空架設于水面之上。
榭最為顯著的特征為:平臺挑出,設美人靠欄桿,專為觀賞水景、感受水韻而生。建筑本身通常開敞通透。
蘇州拙政園的芙蓉榭,三面臨水,夏日荷花盛開時,荷香隨風而入,仿佛置身于荷塘中央。
承德避暑山莊的水心榭,三亭相連,橫跨湖上,倒影搖曳,成為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一。
榭,打破了陸地與水面的界限,讓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營造出如詩如畫的意境。
廊:曲徑通幽的園林脈絡
廊,是園林中連接建筑、劃分空間的狹長通道,有頂蓋,可避風雨日曬。
廊或直或曲,隨形而變,如復道、爬山廊、水廊等,是引導游覽、營造“移步換景”效果的脈絡。
北京頤和園長廊長達728米,枋梁上繪有14000余幅蘇式彩畫,從西湖十景到歷史故事,每一幅都是藝術珍品。
蘇州留園的曲廊隨形而彎,穿墻越亭,時而貼墻而行,時而凌波而過,墻上的花窗漏景,讓游人在移步換景中感受園林的含蓄之美。
廊,如同園林的脈絡,賦予空間節(jié)奏感與韻律美。
舫:永不啟航的詩意之舟
舫,又稱石舫或不系舟,是仿照畫舫形態(tài)建于水邊的獨特建筑。
船頭通常伸入水中,船身則固定于岸,船樓可供人游憩宴飲。其意境深遠,寄托著文人士大夫“身寄塵世,心游江湖”的隱逸情懷。
南京煦園內的不系舟,以10余噸重的巨石雕刻成船舷,船身用青磚拼接,艙樓為木結構,造型逼真,乾隆皇帝曾多次登臨賦詩。
蘇州拙政園的香洲,船頭高懸“香洲”匾額,船尾設二層樓閣,船頭甲板平坦開闊,仿佛隨時可以揚帆起航。
舫,寄寓著古人“野渡無人舟自橫”的隱逸情懷,成為園林中獨特的文化符號。
從臨水聽風的榭到登高攬勝的樓,從詩意棲居的軒到永不啟航的舫,中國古代園林的八大建筑,每一種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
它們或借景抒情,或因勢象形,將建筑之美與自然之韻完美融合,共同構建出東方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至高境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