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新余唐先生反映,今年4月他將患重癥的孩子從江西省兒童醫院轉至上海治療時,800公里路程被“民營救護車”收取28000元轉運費,且費用直接轉至司機個人賬戶,無費用明細及發票。此事一經曝光,便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熱議,將民營救護車收費亂象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關聯推到了聚光燈下。
從事件本身來看,江西省兒童醫院的工作人員稱自家救護車不能出省,120救護車又無法轉運帶特殊設備的病人,所以才聯系民營救護車,這樣的解釋難以服眾。按照常理,醫院救護車不能出省的說法站不住腳,目前并沒有明確規定限制醫院救護車跨省轉運。即便存在實際操作困難,也不能成為選擇民營救護車的唯一理由。更大的可能性或許是背后隱藏的利益因素在作祟,醫院救護車的費用會進入醫院賬戶,接受嚴格的財務監管;而民營救護車費用直接進入私人口袋,這就為某些人謀取私利提供了空間。這種猜測并非毫無根據,畢竟在現實中,類似利用職務之便為個人謀取利益的案例屢見不鮮。
選擇民營救護車,對于醫院而言,似乎還有一個“潛在好處”。一旦轉運途中出現問題,醫院可以將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就如本次事件,醫院堅稱救護車隸屬的公司與醫院毫無關聯,試圖撇清一切責任。然而,在轉運過程中,設備來自江西省兒童醫院,主治醫生和護士也全程陪同,這一系列行為讓患者家屬一直誤以為是醫院的救護車。醫院在整個事件中真的能如此輕易地置身事外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此次事件暴露出民營救護車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一方面,收費標準混亂不堪,缺乏統一、明確的規范。南昌緊急救援中心對于救護車的服務價格有明文規定,從南昌轉運至上海整體費用大概在11000元左右,而唐先生卻被收取了28000元,近乎天價的收費讓人咋舌。如此巨大的價格差距,凸顯出民營救護車收費的隨意性和不合理性,嚴重損害了患者的利益。另一方面,監管的缺失也是導致亂象叢生的重要原因。民營救護車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對收費標準、服務質量、運營資質等方面監管不到位,使得一些不良從業者有機可乘,肆意抬高價格,甚至在服務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規范行為。
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民營救護車行業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統一的收費標準和監管機制,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違規收費、亂收費等行為。同時,要明確醫院在轉運患者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對醫院轉介行為的監管,防止醫院與民營救護車之間存在不正當利益輸送。此外,還應提高醫療服務的透明度,在患者轉院前,醫院和相關機構必須向患者家屬詳細告知轉運服務的各項信息,包括收費標準、服務內容、車輛歸屬等,保障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救護車,本應是承載生命希望的“綠色通道”,是守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但如今,這起事件卻讓我們看到生命通道上出現了“攔路虎”,讓患者家屬在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同時,還要遭受經濟上的沉重打擊。我們期待相關部門能夠徹查此事,給患者家屬一個交代,更要以此為契機,整頓民營救護車行業,讓救護車真正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質,讓生命在轉運過程中不再受到不合理的阻礙和傷害 ,讓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公平、公正、透明的醫療服務環境中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