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全國20多個省份將8類家電產品納入補貼范圍,家電市場在政策紅利下逐漸走出陰霾。尤其電視賽道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貨量實現同比增長。
市場回暖,家電企業們自然恢復了生機。近期老牌家電巨頭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虹)參加了2024年度滬市主板智能家居專題集體業績說明會暨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
長虹副董事長楊金在大會上介紹了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營收首次邁入千億元大關,智慧家居業務實現了雙位數增長,其中電視業務收入160.37億元,銷量1630萬臺,分別同比增長了10.27%和7.33%。
在電視行業進入跌量時代,長虹還能保持著不錯的增速難能可貴。不過在消費市場,長虹已經被歸類為三流品牌,早沒有了王者風范。事實上,長虹電視自主品牌的發展猶如虎落平陽,已然喪失了還手能力。
彩電大王走下神壇
1994年3月,長虹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作為新股起初并未引起投資者的注意。在1994年業績年報發布后,每股1.2元的收益打破了國內股市每股盈利記錄,瞬間獲得了廣泛關注。自此長虹氣勢如虹,業績屢創新高。
1997年長虹電視銷量超過600萬臺,市占率高達35%。實現營收156.73億元,凈利潤26.12億元。這是什么概念呢?彼時TCL、康佳兩家電視的銷量僅是長虹的一半,白酒行業第一的五糧液凈利潤還不到長虹的1/7。
業績飄紅,二級市場更是一片沸騰。1997年5月長虹股價一度飆升至66.18元的高位,市值突破600億元,成為當年A股之王。在國內取得巨大成功后,1998年長虹開始走出去,率先進入印尼市場,并于2000年在印尼萬丹省唐格朗市自建工廠,深拓東南亞地區。
可以看出,長虹的發展戰略非常超前。不過和國內市場相比,出海所面臨的難題更多,稍有不慎就會賠了夫人又折兵。2001年長虹和美國DVD黑馬企業APEX達成合作,共同拓展北美市場。
然而自2002年開始,APEX公司以各種理由拖欠貨款。2003年3月國內知名媒體深圳商報發布了一篇名為《傳長虹在美國遭巨額詐騙,受騙金額可能高達數億》的文章,瞬間在國內引起了巨大轟動。
盡管長虹第一時間進行澄清,痛斥媒體不實報道,但是財報數據不會騙人。2003年長虹年報中,APEX拖欠的應收賬款高達44.47億元。這筆壞賬直接導致2004年長虹虧損了36.86億元。
都說點背了,做什么都不順。當索尼、東芝、夏普以及國內的TCL、海信都已經放棄等離子轉投液晶懷抱時,2006年長虹仍然執意斥資20億美元收購韓國歐麗安,加碼等離子電視。
2013年松下宣布退出等離子面板制造業務,隨后三星、LG相繼停止了等離子電視的生產,至此長虹成了孤家寡人。等離子電視退潮,液晶電視崛起,迫于市場壓力,2014年底長虹以6420萬元的價格轉讓四川虹歐61.48%股權,徹底給等離子之路畫上了句號。
豪賭等離子,不僅讓長虹業績元氣大傷,也丟失了第一的寶座。據中信證券報告,2014年海信以800萬臺的銷量位居榜首,長虹掉落至第四,銷量僅為450萬臺。
2015年電視全面邁入智能時代,隨著樂視、小米、酷開、微鯨、風行等一大批互聯網品牌的涌現,長虹的日子越發艱難。據洛圖科技數據,2024年長虹、康佳和海爾出貨量共計495萬臺,雖然位列國內8大品牌,但已經跌出了前四,走下了神壇。
代工生意不好做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長虹電視自主品牌已然進入了英雄遲暮的階段。不過俗話說“西方不亮東方亮”,近些年其代工業務卻做得風生水起。據奧維睿沃發布的《全球TV代工廠月度出貨數據報告》,今年一季度,長虹出貨量280萬臺,僅在茂佳之下位居全球第二。
其實早在2016年,長虹就和小米展開代工合作,從空氣凈化器、空調拓展到電視領域。2020年牽手華為,為華為75英寸、55英寸智慧屏提供代工服務,隨后又拿下了OPPO電視的訂單。
與此同時,長虹還大力推進捷克、印尼海外工廠的代工業務,隨著東歐、東南亞經濟的復蘇,加上小米、華為等企業的助力,長虹的電視業務終于出現了轉機。
2021年電視業務收入138.42億元,重新回到2016年水準。去年收入更是創下近十年來最好成績。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憑借代工長虹在電視賽道重煥榮光呢?其實不然。
眾所周知,電視代工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去年代工出貨量超過千萬臺的企業,除了長虹之外,還有茂佳、兆馳、康冠三家。與此同時冠捷、富士康、惠科、視訊、彩訊、群創等ODM工廠的實力同樣不容小覷。換言之,在代工領域分一杯羹非常不容易。
一方面,近些年電視市場需求轉弱是不爭的事實,代工廠又嚴重依賴下游品牌商。一旦大客戶跑單,代工業務必然遭受重創。例如小米智能家電工廠已經正式在武漢光谷落地,預計2026年一季度投產,其中電視規劃產能100萬臺。
無獨有偶,去年2月沃爾瑪宣布以23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電視制造商Vizio,成為美國第一大電視品牌。下游品牌商的戰略調整肯定會給代工廠帶來不確定影響,而長虹正是小米和沃爾瑪的代工廠。
另一方面,想要獲得更多品牌商的青睞,代工同樣需要硬實力。尤其AI的出現、面板技術的升級,電視逐漸邁向智能高端化,代工廠如果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沒有了市場競爭力。
去年長虹將廣東中山工廠進行智能化升級,打造5G互聯自動化工廠。顯然長虹感覺到了危機,正在加固代工護城河。不過競爭對手們也在變,例如兆馳新增45條COB線體,加碼Mini背光模組產品布局,為MiniLED電視爆發做準備。
可以看出,電視代工拼的就是客戶實力和產線技術,長虹雖然有幾十年的生產制造經驗,也有數量眾多的生產基地,但在紅海一片、洗牌加劇的代工圈,長虹的電視生意靠代工破局并不現實。
低價是法寶還是毒藥?
在近日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提問能否闡述2024年公司海外家電主要業務板塊的舉措和成效。長虹對電視業務的總結為,聚焦南美、北美、歐洲等核心市場,堅持OBM與ODM雙向發展。
早在2021年長虹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就明確表示,代工不是公司的轉型方向。畢竟電視代工毛利率過低,盡管能壯大營收,但不能豐厚利潤。
去年長虹電視業務毛利率11.23%,相較2016年下滑了10.18個百分點,盈利能力還不如十年前。實際上,長虹走ODM路線,表面上是為了解決閑置產能,其實最重要的是協同自主品牌發展,構建完整的家電生態體系。
說得通俗點,長虹是想以代工為跳板,實現自主產業的曲線救國。那么長虹電視自主品牌取得了質的飛躍了嗎?顯然并沒有。如今提起電視,消費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海信、TCL、小米,因為這三個品牌都有獨一無二的風格。
例如海信的RGB-MiniLED、信芯?AI畫質芯片、黑曜屏,TCL的量子點、萬象分區,小米的智能生態化都令人印象深刻,反觀長虹給外界的印象只有一個:價格屠夫。
縱觀長虹電視的成長史,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價格戰一直是核心主旋律。2020年長虹推出了8KD系列8K電視,55英寸首發價格僅為3999元,彼時其他品牌同尺寸的8K電視售價大都在萬元以上。
2024年長虹不講武德,將首發價格14999元的100英寸歐寶麗100Z60降至8999元,現在國補期間該款電視已經下探至6000元以下。長虹的成本控制和供應鏈功底確實能夠把價格壓得很低,進而拉動銷量,只是長此以往品牌形成不了溢價能力,不利于高端市場的開拓。
今年4月,長虹在臥龍大熊貓棲息地發布了全新高端產品熊貓AI壁畫TV,搭載滄海智能體,接入DeepSeek大模型,能夠和用戶實現精準交流,在硬件參數上和友商相比絲毫不落下風。不過熊貓AI壁畫TV在電商平臺上的銷量遠不及創維A5F Pro和海信E8系列。
近些年來,長虹已經在高端領域進行了多次嘗試,從主打智能化,以8K為賣點的CHiQ,再到現在的突出輕薄純平,有云帆大模型加持的壁畫系列均反響平平。實際上目前長虹電視的營收主力軍還是以3000元以下的中低端產品為主。
電視高端化轉型不成功,往小里說不利于長虹的代工業務,體現不了其技術水平。往大里講,會拖累家電整體的智能化、生態化發展。長虹想要重新獲得消費者的寵愛,還需重新尋找價格和品牌之間的平衡杠桿。
結語
海外受騙、戰略失誤,讓長虹從賽道第一名變成如今的跟隨者。好在利用智造優勢,發展代工業務讓其扳回一城,找到了遮風避雨的落腳點。只是不管代工還是自主,電視賽道永遠是技術先行,長虹必須有過硬的底子才能享受市場紅利。
隨著AI的出現,以及國補政策的推進,電視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生機,對于長虹而言更是絕佳的發展時機。能不能抓住機會實現逆襲,從三線回歸主流之列,考驗的不僅是長虹的科技硬實力還有管理層的決策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