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需要減肥?對企業而言,高管的腰圍是公司的“隱形資產”:雷軍、馬斯克等企業家成功減肥,不僅塑造了專業可信的形象,更成為公司IP戰略的關鍵一環。對個人而言,體重歧視是隱秘的職場天花板:肥胖者面臨顯著的“工資懲罰”、晉升阻礙和抑郁風險,對肥胖的刻板印象,卻造成真實的人生困境。對社會而言,減肥事業具有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文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中歐衛生健康產業研究中心核心教授陳少晦將對此展開深度解讀。
01
為什么企業家愛減肥?
近些年,減肥成功的企業家有很多,例如,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多次公開分享自己的減肥經歷。2023年Keep在港交所上市時,CEO王寧表示:“從今天起,Keep成了一家公眾公司,我們將繼續堅守我們的使命——讓世界動起來,站在一個更廣闊的舞臺,迎接更多新的挑戰。”對于敲鐘現場的照片,有網友笑稱:“Keep高管的身材管理都還不錯,算是為自己代言了。”
小米創始人雷軍的減肥之路,被認為是和小米的高端化路線密切相關。2024年跨年直播時,雷軍定下打卡健身房超100次的目標。在一檔訪談節目中,面對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的提問,雷軍特別強調,身材和體重的管理是企業家的責任和象征。他還調侃自己的合作伙伴,指出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身材管理對提升企業形象的重要性。
雷軍減肥成功為小米公司帶來了多方面積極影響。在品牌形象上,其年輕活力的形象使小米更具親和力,吸引年輕及品質生活追求者,強化品牌良好印象;他在減肥中展現的自律與堅持,傳遞出積極價值觀,深化小米的品牌內涵。
在市場營銷方面,這一事件吸引了眾多關注,為小米帶來免費曝光,提升了品牌知名度;雷軍健康積極的形象也讓消費者更信任小米產品,增強了營銷說服力,促進銷售。在團隊管理上,他的成功激勵員工關注自身健康,培養良好習慣;同時,其自律精神鼓舞員工拼搏,提升了團隊凝聚力。
企業家與高管的體重管理對企業形象具有顯著影響。首先,良好的體型管理能夠塑造專業可信的領導形象。研究表明,保持健康體重的高管往往展現出更強的決策力和執行力,更容易獲得投資者和公眾的信任。在國際商界,許多知名企業家都將個人形象管理視為商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精心打造的個人形象傳遞企業價值觀并增強公眾認知。
比如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的形象策略,他的健康體重充滿運動員的活力感和形體張力,他還常以隨性的襯衫搭配標志性的開朗笑容示人,更通過參與各種極限運動和冒險活動,成功塑造了“冒險家企業家”的獨特形象。這種形象管理方式與其品牌“挑戰傳統、追求刺激”的定位高度契合,有效強化了維珍集團的品牌個性。
其次,在消費者健康意識普遍提升的背景下,高管的體重管理能力及個人形象已成為企業品牌的重要延伸。在社交媒體時代,企業家、高管、職場中人更注重形象的真實性與親和力,因為它直接影響公眾印象和人際感知,直接影響市場對企業的認知和評價。
重要的是,高管的身材管理對內部團隊具有示范效應,能夠帶動員工重視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整體組織活力。從戰略層面看,重視體重管理的高管通常更具前瞻性思維,更善于將健康理念融入企業長期發展規劃。此外,體型管理得當的高管在商務社交場合往往更具親和力,有助于建立更廣泛的商業關系網絡。
02
體重歧視普遍存在
不只是企業家,對普通人而言,減肥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甚至超出了身體健康本身。
過去40年來,中國人群中的超重和肥胖比例迅速增加,當前中國成人超重肥胖率達50.7%,兒童肥胖率快速上升,肥胖已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威脅。
另外關于身體形態包括外貌、體重等對自我認同、精神狀態的影響,及其對職場經歷和社會互動的影響的多項研究都表明,超重問題在個體層面會損害身心健康,使抑郁風險增加40%以上,還會降低醫療求助意愿和社會參與度。
而在企業層面,因體重問題受到歧視會損害員工身心健康,進而影響工作態度、行為表現與績效產出。尤其當人員評估和人際互動受到體重、外貌等非業績相關特征的隱形影響時,員工工作動力、技能運用和職業發展都會受限,由此導致的生產力下降(包括缺勤/出勤效率低下)、人際關系不良、人才流失及額外醫療成本均對企業造成負面影響。
在社會層面,體重污名也加劇了不公平感知,浪費人力資源,阻礙有效的肥胖防治工作。特別是在醫療領域,許多專業人員仍持有“患者應對自己的體重負責”的偏見,這種態度直接影響診療體驗和質量。
在全球范圍內,“體重歧視”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通俗來講,體重歧視指的是社會對超重或肥胖個體產生的貶低性評價和歧視行為,表現為負面刻板印象、語言暴力以及在就業、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不公平對待。研究表明,體重歧視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女性受影響尤為嚴重,肥胖兒童遭受霸凌的風險更是顯著增加。
研究表明,過去十多年美國體重歧視發生率激增66%,與性別歧視率相當,其中女性受影響尤為嚴重。這種歧視主要源于認為肥胖者“懶惰”“缺乏自律”等負面刻板印象,導致肥胖人群在就業、醫療和教育領域遭受系統性不公。
就業市場的歧視表現尤為突出:25%的肥胖女性反映遭遇就業歧視,54%的肥胖女性遭受同事污名化,43%的肥胖女性面臨雇主偏見。肥胖者遭遇就業歧視的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12~100倍,女性遭遇歧視的概率更是男性的16倍。在薪資方面,肥胖女性面臨2.3%~24%的“工資懲罰”,其中白人女性超重64磅會導致工資減少9%。實驗研究進一步證實,超重求職者在雇傭評分、薪資待遇和晉升機會等方面都處于明顯劣勢。①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歧視往往是基于錯誤的刻板印象。嚴格的人格測試表明,肥胖者與正常體重者在盡責性、情緒穩定性等關鍵人格特質上并無顯著差異。科學證據明確駁斥了關于肥胖的常見誤解。首先,肥胖并非完全由個人行為導致,實際上生物遺傳因素的貢獻率高達40%~70%,環境因素和復雜的生理機制也起著關鍵作用。其次,認為“羞辱可以激勵減重”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研究表明,污名化反而會導致壓力激素升高,引發暴食等補償行為,對實際減重產生負面影響。
03
小體重,大商機
2025年兩會期間,國家衛健委提出要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計劃,將全民健身和減肥推向一個新高度,這是繼去年6月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局等16個部門聯合制定印發了《“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后再次以國家行為對減肥和全民健身的官方定性。
在“體重管理年”政策推動下,大健康產業涌現多種創新模式:數字化智能化驅動健康管理閉環、產業鏈協同構建生態圈、個性化全周期服務、消費端驅動的產品服務創新以及國際化標準化輸出。這些創新提升了服務效率,推動行業向精細化、智能化、個性化發展。未來,企業需緊跟政策,強化技術研發與服務能力,抓住健康中國戰略機遇。
具體而言,“體重管理年”政策的推出,將圍繞健康消費、醫療健康、食品科技、運動產業等多個領域催生一系列產業機會。
2021年,國際食品巨頭(如雀巢、達能)推出“體重管理年”營銷主題,將產品線與健康減重綁定。2023年,中國社交平臺(如小紅書、抖音)出現“我的體重管理年”話題,閱讀量超50億次,推動概念大眾化。
“體重管理年”政策的推出將催生一系列產業機會,涵蓋健康食品、運動科技、醫療健康、餐飲服務等多個領域。在健康食品與功能性產品方面,低糖、低脂、高蛋白食品的需求將顯著增長,代餐、控卡零食和植物基蛋白產品可能迎來市場爆發,同時膳食纖維、益生菌等體重管理補充劑的市場空間也將擴大。此外,結合基因檢測或代謝分析的精準營養服務可能成為高端市場的增長點。
運動與智能健身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包括智能體脂秤、健身鏡等居家健身設備的普及,以及線上減脂課程、會員制健身平臺的增長。近些年,從露營、騎行、輪滑、槳板、垂釣、飛盤、滑雪到今年的city walk,戶外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也帶來了諸多商機。
企業健康管理服務也可能因此受益,更多公司可能采購團體健身課程和健康監測設備作為員工福利。醫療健康領域將更加關注體重管理的醫療化趨勢,例如醫院開設減重門診、GLP-1類減肥藥及代謝手術的需求增加,同時AI飲食記錄App、可穿戴設備等數字健康工具的市場滲透率有望提升。
餐飲行業可能面臨轉型,政策或推動餐飲企業標注菜品熱量,促進輕食外賣和健康快餐連鎖品牌的發展,學校、企事業單位的團餐供應也可能向低卡、營養均衡方向調整。保險行業可能推出與體重管理掛鉤的創新險種,如“體重達標返現”或與健身房合作的折扣保險。此外,政策還可能帶動社區健康設施建設,如政府投資的體重管理站點,以及健康科普內容的制作與傳播。
不過,行業也需警惕監管趨嚴帶來的挑戰,例如對減肥產品夸大宣傳的整頓,以及健康食品、健身App等同質化競爭加劇的風險。企業可考慮跨界合作,如食品品牌與醫療機構聯合研發科學減重產品,或健身房與保險商合作推出激勵計劃,同時利用AI技術優化個性化服務,以在政策紅利中搶占先機。整體來看,“體重管理年”政策將推動健康產業向更科學、更規范的方向發展,企業需在合規基礎上挖掘長期增長機會。
教授簡介
陳少晦博士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多年來擔任中歐總經理課程AMP的聯席課程主任,也是中歐衛生健康產業研究中心核心教授。她曾任教于中國金融學院,并在證券業內公司任職高級管理人員。2005年至今陳博士在中歐從事案例開發和教學研究工作,也為多家公司和機構提供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培訓服務,并擔任領導力教練和公司獨立/外部董事。陳教授擁有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陳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與雇傭關系,組織行為學,領導力和人力資源管理。她的研究成果和文章見諸于《國際人力資源管理期刊》、《亞太管理期刊》、《雇傭關系》等國際學術期刊。
① Puhl, R.M. and Heuer, C.A., 2009. The stigma of obesity: a review and update.
Obesity, 17(5), p.941.
文中創意圖片已獲視覺中國授權。
編輯| 田佳瑋
責編| 岳頂軍
歡迎點擊小程序,全方位了解中歐!
你還可以在這些平臺關注中歐
關注中歐官方視頻號
點擊咨詢中歐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