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知道《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
雖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但諸子百家的思想基本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根源。且儒家將其視為“六經之首”,在道家《周易》亦是“三玄之冠”。可以說,若沒有《周易》或許就沒有如今中華文化的格局。
但若要究其根本,其實《周易》最開始就是一本占筮之書。因此朱熹認為,若要真正理解《周易》就要從占筮的角度去理解書中卦辭和爻辭的意義。可見《周易》占筮之書的屬性就是其最原本的面目,而后才有了儒家和道家對其的進一步發展。
然而有趣的是,儒家先圣孔子對《周易》有著相當深刻的了解。他曾深入的研讀《周易》而留下了“韋編三絕”的佳話,他甚至還探知了《周易》的作者之一周文王和周公創《易》背后的苦心。然而在對《周易》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孔子還是說出了“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這一席話。往往有人將這句話視為孔子對以《周易》占卜的否認,其實對于小君來說,孔子這一席話所說的,不過是認為:當對《周易》有了深刻的理解后,能了解這世間事物發展變化的底層邏輯。當洞悉了世間事物變化的規律,便無需多此一舉以占卜這種,并不十分可靠的手法去獲知事物發展的結果了。
畢竟,若真正理解《周易》,便可以知道,《周易》中吉兇并沒有定論,一切都在動態的發展中不斷地演變的。因為《周易》并不主張宿命論,因此《周易》卦辭、爻辭中所謂的“吉、兇”都是有其產生的前提條件。
讀《周易》時,若只執著于每一卦每一爻中的“吉、兇”斷言,那么用佛門的語言來說就是太過于著相了。
其實對于小君來說,《周易》中每一卦、,每一爻,與其說是“吉兇”斷言,不如說是場景的模擬。其作用在于讓你可以設身處地地體驗,如果身處其中,你會如何思考,如何決定自己的行為模式。可以說,《周易》中每一卦都是一個人生中的命題,都是生活中的某一種“道”,而每一爻則是事物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一種可能,亦是我們將可能面對的一個場景,亦是人生中的一場預演。
當我們通過《周易》而對人生中這種種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場景有用深刻的體會,并從中總結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后,往后余生再遇到任何難題,都能輕松面對,順利化解。
因此,所謂的“善易者不卜”,并非不能卜,而是沒有必要卜。當你對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人生的種種可能都已經了然于胸的時候,我們便可以客觀動態的視角去推測事物發展的進程,并以此預備好應對的方針。
既然有這樣的能力了,那還需要一個并不那么可能的結果來禁錮我們追求和突破么?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周易》所闡述的客觀規律可視為道,但用《周易》來占卜則將其視為器之用,本應握有大道,卻將其作為器之用,不禁讓小君有暴殄天物的惋惜。
再加上人生中偶有大道與小我的沖突,以《周易》卜小我的利害,結果自然也只能占得為小我之私的結果,這么做卻也是違背了《周易》的天道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