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俄烏沖突。
13日,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空襲之后,全世界的目光和資源全都集中到了中東。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外交資源和武器援助也全都集中到了以色列,用以應對中東方面的威脅。
特朗普與普京也進行了2小時的通話,但是關于烏克蘭的內容很少,大多數集中在如何調停伊以沖突。
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對于雙方要斡旋沖突持反對態度。
這充分暴露了西方陣營的分身乏術以及內部意見的不統一。
17日凌晨,俄羅斯抓住機會用空基導彈、陸基、海基高精準度武器和無人機對基輔和扎波羅熱的軍事工業綜合體進行了打擊。
此次,打擊的主要目標是烏克蘭的無人機生產工廠和燃料儲存設施,俄羅斯方面宣稱擊落25架無人機,185處目標。
目的自然是消耗烏克蘭的反擊能力,降低其“非對稱性作戰”的能力。
更為關鍵的是伊朗已經封鎖了霍爾木茲海峽,這就意味著全世界20%的石油和天然氣的運輸將出現問題,價格也將隨之上漲。
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會對西方的財政造成巨大沖擊,援助烏克蘭的錢自然也就少了。
美國防長宣布2026年將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強調“和平解決沖突”。
為了援助的問題澤連斯基親自前往G7峰會尋求支持,但是特朗普由于伊以沖突的爆發提前離開,雙方并沒有會面。
加拿大的官員則證實:因美國反對G7放棄對烏克蘭問題發表強硬聲明。
現在烏克蘭的處境可以說是非常的糟糕,軍事、外交和國內資源都遇到了重大困境。
軍事上,俄軍采用“源頭打擊+綜合防御”戰術,除持續空襲外,在克里米亞部署S-500防空系統攔截烏軍無人機;
前線則加強攻勢,烏軍單日戰損達1060人,波克羅夫斯克方向承受巨大壓力。
外交上,澤連斯基批評美俄對話“過于溫暖”,但歐盟能源專員公開宣稱“即使烏克蘭和平,歐洲也不應重啟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暗示西方對俄能源依賴仍是優先考量。
國內層面,基輔一周內接收6000余具烏軍遺體,兵員損耗達臨界點;
俄軍對能源設施的打擊導致多地停電,進一步削弱社會抗戰爭意志。
烏克蘭軍工體系遭系統性破壞,頓巴斯地區燃料補給線被切斷,戰爭可持續能力受到根本性削弱。
俄羅斯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通過不斷的打擊削弱烏克蘭的實力,迫使其愿意通過割讓領土來謀求和平。
隨著伊以沖突的不斷升級,霍爾木茲海峽的封鎖,烏克蘭已經由“首要戰場”降級為“次要戰場”,這對于俄羅斯來說或許是個好機會。
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話結束整篇文章吧。
希望伊朗能夠堅持到俄羅斯拿下烏克蘭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