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轉型,這是一個問題
封面 I 豆包AI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一個正在應驗的行業共識是:電動化是汽車的上半場,人工智能才是決賽。
如今車圈風頭最盛的品牌繞不開新勢力的名字,尊界S800創下19天累計大定超5000臺,小米YU7尚未正式發布就已點燃車圈,比亞迪穩坐銷量榜單頭把交椅。
而對于燃油車,外界更多的疑問是何時逃離舒適區,向電動化轉型!
畢竟持續不斷的銷量及價格崩盤消息,早已將傳統豪華品牌的體面撕了下來,在生死考驗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但跟在別人的車后吃尾氣實在不是豪華品牌所為!
6月18日,奧迪全球CEO高德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已推翻前任管理層所制定的計劃,奧迪已經撤回原定于2033年停止研發和銷售內燃機汽車的計劃,目前不再設定明確的終止時間表。
圖源:微博@梨視頻
要知道最近幾年,伴隨著新能源的強勢表現,車圈一直彌漫著一種“要么電動,要么死亡”的激進氛圍,奧迪的這波操作看似有“自殺式襲擊”的悲壯。
但硬幣的另一面,不盲目跟隨或許才是傳統豪華品牌重塑競爭力的第一步。
汽車的百年大賽道,見證了無數品牌的崛起與衰落,也清晰地展現出一個殘酷的規律 —— 強者恒強、贏家通吃。
曾經語重心長用這段話教導后來者的是BBA等傳統車企,如今卻輪到了新能源汽車品牌。
回望四年前,奧迪是BBA中最早向電動化納投名狀的那一個,提出了到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車、2026年起不再推出新燃油車型的激進規劃。
圖源:奧迪官博
彼時奧迪的CEO是杜斯曼,這位狂人一直懷抱著要將奧迪打造成為德國版“特斯拉”的想法,上任初還立下豪言壯語:“奧迪要成為電動化技術的領導者。”
跳出舒適圈賭未來從來不是件容易事,有媒體介紹,奧迪內部一直有反對激進電動化的聲音,不同派別間的拉扯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奧迪轉型的步伐。
數據顯示,2024年奧迪全球銷量同比下跌11.8%,在BBA中跌幅最大,甚至首次被特斯拉超越。在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奧迪交付量同比下降10.9%,可以說全線潰敗。
具體到純電汽車銷量,奧迪2024年賣了16.4萬輛,同比下降8%,占品牌總銷量的9.81%,仍舊不夠看。
而現任CEO格爾諾特?多爾納扮演的正是奧迪救火隊長的角色,其直言是自己叫停了奧迪全面電動化的安排,表示自己“更加注重靈活性”。
還記得今年初,奧迪宣布放棄此前以奇偶數區分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命名規則,該舉動是為了糾正之前的命名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認知混亂、用戶抵觸的負面影響。
圖源:微博@新浪汽車
目前來看,多爾納的諸多戰略的確以務實為主,如在中國市場積極尋找合作伙伴,搭載華為提供的駕駛輔助系統,開放式的面對電動化戰略等。
對于真愛粉而言,拒絕沒有競爭力的電動化產品,在燃油車上尋求新發展才是人們想看到的,畢竟千篇一律的車圈已經讓人有些審美疲勞了。
而且奧迪的懸崖勒馬并非孤例,如沃爾沃、奔馳等車企此前也調整了全面電動化計劃,面對全球市場多樣性以及電動化轉型的陣痛,梭哈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在車圈淘汰賽愈演愈烈之際,敢于嘗試新的可能性,避免盲目跟風,這或許才是豪華最好的寫照。
在一段關系中,如果連自我都無法保全時,為了彼此,必須放手。
BBA與電動化的糾葛更像是一場內耗,燃油車是利潤支柱,真金白金猛砸電動車會造成資源分配兩難局面,若全力投入電動化,可能提前終結燃油車的盈利周期,若維持燃油車投入,又會錯過電動化窗口期。
最近一兩年,消費者對于BBA最深的印象恐怕不是電動化轉型的成果,而是燃油車價格崩盤的慘劇。
如以往BBA的走量神車(寶馬3系、奧迪A4L、奔馳C級),在車圈無差別的價格戰下,一度被傳出終端價格跌破20萬的消息。
處理低價車型來沖銷量,的確會讓不少消費者心動,畢竟BBA的品牌價值是在歲月長河中沉淀的。
但降價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其對于品牌價值的消耗是實打實的,當不到20萬就能購入BBA時,不少BBA車主的夢想已經破碎了。
歸根結底,保守迭代與激進創新的“戰略搖擺”深深困擾著BBA,其實除了國產品牌的強勢崛起對BBA的沖擊之外,更多的是傳統豪華車創新力不足的弊端所致。
圖源:寶馬中國官博
例如一個油改電該如何執行的戰略都能拉扯數年,這個時候的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技術早已迭代數個版本了。
而且在智能化布局這一塊,如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走的是全棧自研路線,而BBA在自動駕駛、車機系統上長期依賴博世、大陸集團等傳統供應商,導致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很弱。
在這種情況下硬闖電動化賽道,換來的不是贊嘆,而是質疑,尤其會讓品牌敘事混亂,緊接著價格體系崩塌引發“品牌貶值”內耗。
大象轉身,談何容易。
所以說,如今奧迪、奔馳等車型明確切割“既要又要”的想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研究如何讓內燃機更高效、混動系統更智能或許更適合老牌車企。
而且站在行業視角來看,汽車工業的電動化轉型,正從一場非黑即白的革命,演變為技術、市場、政策間的復雜平衡術。
需要更具靈活性、更好敏銳度戰略之稱,否則市場風向稍有變動,便會轟然倒塌。
暫停全面電動化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的貫徹電動化路線。
這話怎么理解?
首先,傳統豪車車百年品牌積淀源于發動機技術、機械質感,燃油車承擔著80%以上的集團營收壓力,更好的扶持燃油車,是為了確保企業的持續造血能力。
畢竟電動化這條路需要大量真金白銀的鋪墊,如2024年BBA全球總投入規模已超350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 2700 億元),其中寶馬和奧迪的投入力度尤為突出。
而且重新梳理品牌脈絡已迫在眉睫,以奧迪為例,不同于奔馳和寶馬清晰的品牌調性和產品布局不同,奧迪總給人一種品牌形象模式,創新能力有些停滯不前的感覺,尤其與電動車混在一起之后。
所以雙線作戰是有保障的路線,而且BBA已經摸索出了一條發展之路——與中國車企靈魂互換。
去年11月,奧迪與上汽合作推出了AUDI品牌,還官宣奧運冠軍鄭欽文為新品牌代言人,產品營銷兩手抓,讓人久違看到了奧迪的活力。
今年的2025上海車展,AUDI品牌正式發布首款量產車——奧迪E5 Sportback,其核心三電系統由寧德時代提供支持,智駕部分則由國內頭部自動駕駛企業Momenta負責研發。
打不過就加入是最省事的捷徑,臥薪嘗膽同樣是個思路。
這一招寶馬和奔馳也深有體會,如今年3月,寶馬與阿里達成AI領域戰略合作,雙方在AI大語言模型和智能語音交互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發,阿里通義大模型將應用于中國市場的寶馬新世代系列車型;還與華為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數字化服務。
奔馳則押注于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Momenta的軟件,希望借此能幫助其在中國贏回市場份額。
BBA陣營很明確,汽車行業的權力重構本質是工業文明(BBA)向數字文明(國產陣營)的讓渡。
所以說,奧迪按下全面電動化的暫停鍵,連同奔馳、寶馬的戰略回調,看似是BBA陣營在洶涌電動浪潮前的退守舒適區。
但這絕非放棄的旗幟,而是百年巨頭在復雜變局中展現出的驚人韌性——一次基于現實的戰略校準,一場為更長遠沖鋒積蓄力量的深度呼吸。
或許未來的汽車市場,咱們有機會見證新勢力碰撞燃油車的“終局之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