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巴里
編輯丨關雎
圖源丨訊飛創投
2024年的A股市場中,寒武紀無疑是風頭最勁的公司。
這家被稱為“中國版英偉達”的AI芯片公司,2024年累計漲幅達387.55%,以接近4倍的漲幅成為當年度漲幅冠軍。
時間拉回到2016年,訊飛創投在寒武紀初創期便參與了其首輪融資。
彼時,寒武紀正致力于AI計算芯片的研發,急需AI算法領域的合作伙伴進行技術磨合,而科大訊飛作為國內AI算法領先企業,雙方在技術協同與產業需求上高度契合,隨后雙方便展開了推動產業層面的鏈接與合作。
作為早期戰略投資者,科大訊飛如今在寒武紀項目上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訊飛創投董事長徐景明表示,作為訊飛CVC投資平臺,訊飛創投始終將目光聚焦于人工智能領域。其投資邏輯不僅著眼于技術層面的創新突破,更注重推動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秉持長期主義的投資理念,除寒武紀外,訊飛創投還成功發掘并投資了優必選、商湯科技、中科海光、國儀量子、知存科技、知行科技、銀河通用等一眾明星項目。
在賦能被投企業的過程中,訊飛創投充分發揮產業資本的獨特優勢,通過核心技術協同、產業資源對接以及創業經驗分享等多維支持,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01純粹的單向賦能不能長久,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寒武紀與科大訊飛的合作一直延續至今,但當時訊飛創投做出投資決定并非易事。
2016年投資時,美國尚未對中國芯片行業“卡脖子”,但芯片賽道因重資產投入、規模經濟性顯著,呈現“只有頭部沒有長尾”的特點,投資挑戰巨大——需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經費和設備,且行業內最終可能僅存一兩家企業,能否做出與英偉達媲美的產品也未可知,直接采購似乎更“劃算”。
但訊飛團隊認為,基于“擁抱核心,面向未來”的判斷,有必要支持具備獨特優勢的寒武紀,于是給出了寒武紀的第一份投資意向書(TS)。
據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于振華回憶,寒武紀創立時正處于芯片設計前期,當時他們就直接派了十幾個人駐扎訊飛本部。
寒武紀第一款云端智能芯片MLU100出來時,即便當時并不確定其是否能加速訊飛算法,訊飛仍投入人力進行語音、圖像等相關算法和模型的porting(遷移),并調整開發框架以適配寒武紀的芯片,同時投入人力進行兩三百個算子的內核優化,以充分發揮芯片性能,保證MLU100能先跑通最主流的網絡,滿足大部分用戶使用場景。
隨后,訊飛還幫助其進行測試、驗證,查看缺什么算子、算能等。整個過程中,訊飛提供了許多至關重要的優化建議和舉措,有效幫助寒武紀節省了芯片整體研發周期。
從產品研發到應用落地,這一過程花費了一年多時間,訊飛創投在被投企業賦能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寒武紀芯片一出貨,訊飛就成為其初期重要客戶之一,并完善寒武紀產品落地大廠的應用場景。
徐景明指出,尤其在當下全球經濟環境下,這種雙向賦能的價值更加凸顯——純粹的單向賦能不能長久,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過協同扶持實現長期共同發展。
02聚焦人工智能主賽道以及“AI+”三大融合方向
相比互聯網和消費類項目,硬科技企業的成長需要經歷從實驗室研發到規模化生產、從TO B場景打磨到TO C市場拓展的漫長周期。
徐景明指出,訊飛創投自成立以來始終堅守人工智能主賽道,投資邏輯始終圍繞技術協同、產業協同與創業賦能展開,聚焦人工智能核心領域及“AI+”融合方向,以長線思維抵御短期熱點誘惑,契合硬科技投資的長周期特性。
在投資布局上,訊飛創投一方面深耕人工智能主賽道,覆蓋算力、算法、數據服務、應用落地等關鍵環節,尤其注重技術與場景的深度結合。例如在工業質檢等場景中,推動算法、技術從理論走向實際應用,解決行業痛點。
另一方面,訊飛創投重點布局“AI+”三大融合領域:
在“AI+新硬件”方向,關注人工智能與新型硬件載體的協同創新。
徐景明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除了算力和算法的突破,還需要機器人、AR/VR等各種新型硬件作為支撐平臺。以具身智能為例,其傳感器、電機等硬件設備與AI算法的整合優化,是實現柔性操作和環境適應的關鍵。也只有新硬件平臺的普及,未來才會演化出更加精彩紛呈的AI應用創新和模式創新。
在“AI+能源革命”領域,訊飛創投將新能源車視為能源革命與人工智能的“黃金交叉點”,聚焦智能駕駛、車聯網等場景的技術落地。
同時,布局人工智能在可控核聚變、算力中心能效優化、電力系統智能化等領域應用,挖掘能源產業智能化升級的全鏈條機會。
在“AI+生命科學”方向,訊飛創投聚焦AI在藥物研發、新型療法、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等領域中的實際應用。并將AI for Science納入投資布局,推動人工智能與生物計算、基因編輯等領域的交叉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區別于互聯網投資“流量 - 變現”的短平快邏輯,硬科技投資更注重產業鏈協同與技術壁壘的構建。
作為科大訊飛的CVC,訊飛創投依托產業公司的技術中臺和行業資源,為被投企業提供AI算法支持、場景驗證機會及客戶資源對接。例如,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等技術能力,幫助被投企業縮短研發周期,快速落地應用場景。
徐景明強調,訊飛創投的投資策略是長期且堅定的,一條AI主線、三大“AI+”方向具備十年、二十年以上的投資縱深,足以支撐長期布局。
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既依托科大訊飛的產業根基,保持對人工智能主賽道的持續聚焦,又在技術演進中動態細化“AI+”融合場景,以長期主義視角捕捉智能化浪潮中的結構性機會。
通過這種生態化、戰略性的投資布局,訊飛創投致力于在硬科技領域構建可持續的價值鏈條,陪伴企業穿越技術和市場周期。
03與70%以上被投企業實現業務協同
據粗略統計,訊飛創投旗下超70%的被投企業均與訊飛達成業務協同,通過雙向賦能形成共贏。這種深度聯動不僅體現在業務和技術合作上,更延伸至戰略資源引薦、應用場景對接等多個維度。
以存算一體人工智能芯片企業“知存科技”為例,訊飛創投在其天使輪便率先布局,開啟了從技術適配到生態賦能的全周期支持。
作為2017年成立的硬科技企業,知存科技的存算一體芯片需要專用的算法與算子協同才能發揮效能,而訊飛也對低延時低功耗芯片有明確需求。投資落地后,訊飛創投第一時間協調雙方技術資源,針對算法需求進行算子定向匹配與修改,并在前期驗證中協助解決了大量技術漏洞。
同時,基于對技術特性的判斷,訊飛創投為知存科技精準定位早期應用場景,對接訊飛硬件中心探索智能玩具等消費電子領域的低功耗運算場景,推動芯片從研發走向落地。
在資本層面,訊飛創投主動引薦招商局創投、國投創業等戰略投資方,助力知存科技完成超億元后續融資,為其技術迭代和規模化生產提供資金保障。
類似的賦能案例同樣發生在乘翎微電子身上。
高校老師的首次創業,大多存在對產業經驗不足、市場路徑模糊的情況。這家由中科大微電子學院教授團隊創立的企業,也是如此。于是,訊飛創投在參與首輪融資后,迅速推動其與訊飛汽車BU展開合作,圍繞汽車功放電源管理芯片的實際需求,完成技術驗證、產品測試及車規認證等關鍵環節,助力乘翎微電子在短時間內進入量產軌道。
今年,乘翎微電子針對訊飛車機系統開發的大功率穩壓boost控制器芯片即將交付。
此外,訊飛創投通過CVC投資背書,引薦陽光電源等產業資本,促成乘翎與多家頭部企業建立實質業務鏈接,有效破解了初創公司與大企業合作的壁壘。
這些實踐表明,產業資本的價值不僅在于資金注入,更在于通過技術協同、場景賦能與生態鏈接,為初創企業搭建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加速通道”。
對知存科技、乘翎微電子等硬科技企業而言,創業初期便能與頭部企業共建技術場景、融入產業生態,正是其突破成長瓶頸、實現商業化躍遷的關鍵動力。
訊飛創投的探索,為硬科技投資領域提供了“資本+產業”雙輪驅動的典型范式。
04投資歸根結底不是技巧,而是信念
2022年,OpenAI發布ChatGPT,大模型概念逐步進入公眾視野。
盡管當時行業對大模型的敏感度尚未凸顯,但訊飛在ChatGPT發布次日便迅速召集專家展開深度研究與討論。
作為訊飛CVC投資平臺,訊飛創投同樣展現出對技術趨勢的敏銳洞察:早在大模型賽道爆發前,便已完成對其落地場景的深度研究與驗證,并對國內外相關初創企業進行全面掃描。
最終,訊飛創投在2023年早期投資了銀河通用。
作為“2024年最大天使輪”的銀河通用,如今已成為具身智能賽道炙手可熱的企業。
針對創投界對具身智能賽道的分歧,徐景明指出,行業在爭議中前行是常態,具身智能代表未來的方向無需置疑,差異在于技術成熟度與商業化節奏的判斷。財務投資更關注短期回報,而CVC需從產業生態戰略出發,以賦能為基礎,以信念驅動長期布局。
“投資歸根結底不是技巧,而是信念——若對中國的未來沒有信心,那就不要在中國投資;若對中國的科技創新沒有信心,那就不要投資硬科技。”
他強調,訊飛創投的底層邏輯是對中國科技、人工智能未來的堅定信心。
回顧寒武紀投資案例,即便明知其將經歷長期虧損,訊飛創投仍因“戰略協同性”與“技術前瞻性”果斷入局,并通過賦能助力企業發展,最終受益于科創板政策與行業風口。
具身智能投資同樣需超越短期功利思維:“等市場普遍認可時,紅利已被稀釋。作為CVC,必須在早期布局,否則將錯失技術卡位機會。”
徐景明用“走著彎曲的直線”形容具身智能的發展路徑:當前不能指望其快速進入家庭,真正的具身智能不是熱熱鬧鬧的表面應用,而是技術不斷創新突破、應用場景逐個解決,首先會在TO B領域如物流、倉儲等場景落地,過程有波折但趨勢明確。
類比智能手機產業——早期各廠商聚焦屏幕、芯片、系統等單點突破,直至蘋果通過iOS生態整合硬件與軟件,創造iPhone時刻。具身智能領域可能也需要類似的“整合型創新”。
作為投資人,徐景明秉持“幫忙不添亂”原則,不干預企業正常商業化節奏,而是通過提供戰略建議與資源支持,助力被投企業與產業生態深度融合。
他預測,具身智能有望在五年內迎來大規模商業化,當前階段的核心任務是夯實技術底座、驗證場景價值,為長期發展積蓄動能,而非單純追求商業化進度。
05創業者需找準需求,避免重復造輪子
談及項目評估,徐景明表示,首先會關注賽道選擇是否正確,其次考察解決的具體場景需求是否真實、剛性且市場規??闪炕?,還要審視團隊能否提供差異化的不可替代能力。
對于創始人本身來說,他認為優秀創始人往往有相似之處,需綜合考量。例如在戰略視野上,能否在行業混沌期預判技術和產業趨勢;執行力上,能不能身先士卒,有沒有將愿景落地的能力;團隊凝聚力上,是否有寬闊的心胸,具備吸引技術、管理、市場等多元人才的能力。
借鑒“第五級經理人”模型,徐景明傾向于具備“執著事業、低調務實、聚焦產品、突破邊界”特質的創始人,例如:對技術研發有長期投入的耐心;保持謙遜,善于整合外部資源;以產品為核心驅動力,而非追逐資本熱點。
團隊協同遠勝于個人英雄主義,創始人無需“全能”,但需搭建互補型團隊。徐景明舉例道,極客型創始人搭配商業化人才,或技術背景創始人聯合供應鏈專家,通過分工協作彌補能力短板。
他強調,成功創業的本質是“正確方向上的持續迭代”,而非依賴單一特質,因此評估需結合行業特性、技術產業趨勢,以及創業團隊特別是一把手的情況綜合考量,在動態演進中捕捉具備長期價值的創業項目。
最后,徐景明向創業者分享了核心建議:首先要找準需求,避免重復造輪子,盡量以輕量方式運作,再審視自身差異化能力與優勢能否滿足該需求。
“創業者必須在市場需求(精準定義問題)與供給能力(構建差異化優勢)的適配上進行系統思考,再付諸實踐。再風光的創業企業,如果不能形成持續的商業閉環,終將歸零。這不僅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也是穿越周期的關鍵?!?/p>
通過生態化的投資布局,訊飛創投將與被投企業攜手打造一支 AI 領域的“航母艦隊”,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共同探索與前行。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系editor@cyzone.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