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是第13個中國房顫日,延續“關注房顫、預防卒中”的歷年主題,拉開“房顫宣傳月”的序幕。在此節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從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李毅剛教授與天津市北辰區中醫醫院王星教授聯合出鏡,深入淺出地解析和答疑了房顫防治的臨床熱點話題,倡導并呼吁——關注房顫早行動,心腦同護更健康!
1
房顫管理中的一級預防與二級預防
王星教授: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疾病,其心臟恰似“擺爛”了,失去本來節律,增加腦卒中風險。請黃教授講一講,為什么我們國家要給房顫設定“疾病日”?房顫發病的高危因素都有哪些?
黃從新教授:正常人的心臟跳動是每分鐘60次-100次,高于100次屬于心動過速。房顫是沒有規律的心動過速,可達每分鐘幾百次[1]。2013年中國預防醫學會等學會聯合發起設定了“中國房顫日”,旨在加強對科學防治房顫的宣傳,呼吁醫療、社會等廣泛層面關注房顫,也要關注那些有可能引發房顫的基礎疾病。
很多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導致房顫發病[2],需要臨床醫生在心血管疾病接診中予以關注。正因為如此,對房顫的防治不僅包括一級預防,還要科學進行二級預防。
● 吸煙量越大,房顫發病的風險越高;
● 經常酗酒也有可能引發房顫;
● 睡眠不足或作息時間不規律的人群;
● 體型過胖、體重過重的人群;
● 除此以外,一些精神因素也可能引發房顫,如大喜大悲等強烈情緒;
● 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及腎病等基礎疾病患者,并發房顫的風險顯著升高。
一級預防是對引發或誘發房顫發病因素的預防。如果肥胖,即需相應減重,如果在吸煙,應鼓勵戒煙,通過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促進個體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礎,包括預防房顫。二級預防是針對有可能引發房顫的基礎疾病進行科學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得到較好的治療與控制后,有助于降低房顫的發病,或者降低進一步發展的風險。在此特別強調,無論是一級預防還是二級預防,都需要醫防協同推進,才能達到更優的臨床效果。
2
謀求長治久安,房顫卒中預防與節律控制兩手抓
王星教授:
設立中國房顫日,就在于讓房顫防治得到更廣泛的重視。吸煙、喝酒、肥胖、熬夜等都是房顫發病的危險因素,與很多慢病防治的理念一樣,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防治的起點與基礎。那么已經確診的房顫,臨床治療的關注點是什么?
黃從新教授:房顫較嚴重的并發癥是血栓栓塞事件,除此以外還可能加重其他基礎疾病的病情,或者是和特定基礎疾病相互影響,相互促發。在房顫管理上,近些年的國際國內診療指南均特別重視和強調了預防血栓栓塞事件的抗凝治療,隨著新型口服抗凝藥物逐步替代傳統抗凝藥華法林,臨床抗凝率大大提高,房顫相關卒中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此外,我們能否把房顫的這種雜亂無序,沒有規律的心臟搏動,恢復為有序的心律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藥物治療,也有非藥物治療。將房顫律轉為竇性心律非常有效的治療策略之一是導管消融,陣發性房顫是導管消融的主要適應證。陣發性房顫還未發展為持續性房顫之前,導管消融的即刻成功率達到98%;隨訪兩年,心臟正常跳動的維持率達到85%。既往臨床數據顯示,導管消融圍術期較少發生嚴重并發癥[3]。越早進行導管消融,帶來的臨床獲益可能越大。因此呼吁,應將房顫導管消融治療以及抗凝治療更好地應用于臨床實踐,提升臨床獲益。
3
推進房顫早期識別,從臨床特征到AI輔助
王星教授:
房顫發病的癥狀都是一樣的嗎?如何早期識別和診斷房顫呢?健康監測類“腕表”作為人工智能(AI)醫學的范疇,用于識別房顫靠譜嗎?
李毅剛教授:房顫發病的癥狀并不完全相同。一種是有明顯癥狀的,通常病癥比較嚴重,包括心慌、心悸、出汗、胸悶、胸痛、呼吸困難、乏力、頭暈、暈厥等。另一種是無癥狀的,或稱隱匿型,平時無特別癥狀,體檢時可能被檢出,或者某次突然暈厥后到醫院就診,這種情況更需重視。無癥狀房顫多見于男性,高齡、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心肌梗死及有房顫家族史等特征者是重點篩查人群。
房顫是可通過心電圖確診的一種心律失常。房顫初期多為陣發性發作,隨患病時間延長,發作頻次越來越緊密,并可能由陣發性房顫發展為持續性房顫。如果處于患病早期,僅一個月發作一次,甚至半年才發作一次,并不容易被識別到。為此借助特定科技手段,例如AI類電子健康用品,也可用來輔助識別房顫。對于平時會突然出現心臟不舒服的人群,健康監測腕表或者脈搏觸診法,都可用于識別心率的不規律。定期體檢也是房顫早期識別的一種重要途徑,如果發現脈搏跳得不規整,經常有漏跳情況,即需通過醫學層面的檢測確定是不是房顫。
4
早治療早獲益,個體化治療是關鍵
王星教授:
總之,是不是房顫需要得到醫學層面的確診,當前臨床確診主要依靠心電圖。房顫作為一種慢性心血管疾病,經治療后是否可以達到痊愈的可能性?請李教授講講這個話題。
李毅剛教授:房顫是可以早發現,進而早診早治的。房顫容易引起腦中風(卒中),其造成的疾病危害較大。近些年的抗凝治療更多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相比傳統抗凝藥華法林,具有更好的治療依從性,臨床管理也更便利[1]。比如抗凝藥艾多沙班,每日只需口服一次,基本不受食物的影響。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藥過程中,臨床管理上無需經常監測INR。抗凝治療可以明顯減少卒中的發生率,不同年齡的房顫患者都可從中獲益[1,4]。此外,任何藥物都有兩面性,抗凝藥物會有出血的風險,需要臨床醫生全面、仔細評估和動態掌握患者風險因素特征,個體化地制定或調整抗凝方案。預防卒中還有非藥物療法,即左心耳封堵術。約90%的房顫相關腦卒中事件來源于左心耳。對于一些不能服用抗凝藥的情況,或者是特殊職業人群,可以考慮推薦左心耳封堵治療[5]。
對于房顫的節律/心率控制,通常首選抗心律失常藥物。這類藥物的種類比較多,但藥物特點和副作用相差較大,要選擇那些副作用少、控制房顫效果好的藥物。有些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副作用比較大,尤其不適用于伴器質性心臟病或心衰的房顫。這種情況下可考慮導管消融術。導管消融作為節律控制療法,已經有二十多年臨床應用史,是非常成熟的非藥物療法。房顫本身是種老年病,跟人體老化有關系。有些病例經治后確實長期沒再發病,但仍有不少患者治療后會復發,所以要強調個體化治療。對于一些復發風險高的患者,更要密切觀察,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復發。綜合以上要點,歸納為6項臨床小貼士:了解房顫,及時抗凝,預防卒中;及時就醫,早診早治,提高生活質量。
5
總結:房顫管理的核心策略與實踐要點
王星教授:
確診房顫后,重在積極治療、個體化治療。最后有請黃校長為本次【2025中國房顫日:專家面對面話房顫】活動作總結。
黃從新教授:房顫是一種可以科學管理、有效防治的心律失常疾病。做好房顫診療與管理,需構建臨床協同體系,如下四條核心策略需謹記。
第一條,預防房顫相關血栓栓塞是首要,當前新型口服抗凝藥是主要抗凝藥物類別。近些年的中國房顫日均以“關注房顫、預防卒中”為主題,也表明從臨床層面,預防卒中的理念仍要繼續深化。
第二條,對于新發房顫、陣發性房顫患者,可首先推薦導管消融治療。對于不愿意長期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房顫患者,也可積極推薦導管消融治療。
第三條,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的房顫患者,需加強多學科聯合管理。第四條,同時強調,在日常診療中每位醫生有責任持續推進疾病防治教育和治療依從性教育。
作為心血管領域的醫護人員,我們相信加強房顫防治具有重要價值,有助于優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房顫管理實踐,將房顫全程管理、綜合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黃從新, 等. 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2021).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22,26(1): 15-86.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等. 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基層版.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23,51(4):343-363.
[3] 國家心血管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 2023年中國心血管病醫療質量概述. 中國循環雜志. 2024,39(9):833-852.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等. 中國缺血性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22.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22,55(10):1071-1110.
[5] 黃從新, 等. 左心耳干預預防心房顫動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目前的認識和建議(2023).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23,27(6):463-488.
審批編號:CN-20250617-00002
*本資料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請勿向非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發放。
如發現文內有誤請聯系我們
編輯:Rainsy Ding
審校:Sissy
排版:9.o_O
來源:心關注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