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在食品餐飲行業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在以往的討論中,AI更多停留在輔助創意、處理文檔、生成圖片的“內容應用”層面,但真正涉及運營一線、工廠生產、門店巡檢時,企業面臨的仍是效率瓶頸與標準分裂。尤其對于高度依賴人力、品控和鏈路復雜的食品、餐飲行業,AI是否能真正解決現實問題,成為5月19日在上海舉行的SIAL世界食品產業峰會 - DeepSeek訓練營的核心追問。
網聚數字化團隊AI產品負責人康宏亮,以其長期服務美股上市零售公司與央企的實戰經驗,呈現了多套AI在一線落地的真實案例:從火鍋出餐口的鍋底識別、SKU價簽比對,到冷飲成品異物檢測與語音話術監測,AI系統正從后臺“分析師”角色,轉為具備實時感知、判斷與協作能力的“業務同事”。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系統升級,實則正悄然改變著企業的組織結構、運營路徑與管理認知,也構成了下一階段食品產業智能躍遷的關鍵支點。
場景密集中的智能升級
當前智能工具在食品行業的主要價值,正從通用生成類應用,向精細化經營與安全管理延伸。康宏亮提到,餐飲食品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如何在高人力波動性、高標準執行難度的基礎上,仍維持一貫的服務品質與運營效率。系統的接入,已不僅停留于文本自動化,而是應該深入至日常管理的每一個細節。
例如在全國連鎖體系中,傳統門店巡檢依賴人工督導,一線執行力因人力不足和經驗差異而參差不齊。某火鍋品牌為防范加盟門店私采劣質原料,曾依賴區域督導每日駐店肉眼統計,甚至翻查后備箱。這種方法雖然有效,卻極大消耗組織資源并激化門店與總部的對立情緒。康宏亮展示的視覺識別方案直接部署在后廚出餐口,自動統計各類鍋底出餐數量,并與門店進貨數據比對,幾乎零人力即可實現原材料監控,同時減少對一線人員的心理壓力。
類似的案例還有陳列識別系統。某食品品牌需精準核算業務員在全國各地門店的陳列費用,過去依賴手工拍照上傳、逐級審核,核算周期長、錯誤率高。系統部署后,業務員拍照上傳后幾秒內即可識別SKU、型號與陳列規范,并自動計算補貼,既提升資金流轉效率,也強化渠道合作關系的穩定性。
數據驅動中的認知轉變
與“看得見”的圖像識別相比,“看不見”的數據智能更深刻地改變著企業管理結構。康宏亮指出,企業對BI系統的依賴越來越強,但傳統BI的靜態報表難以實時響應業務波動,且重度依賴分析師隊伍,已成為效率瓶頸。以某全國茶飲品牌為例,其內部有超20人的數據分析團隊,僅為解析每日上萬家門店的運營數據,耗費巨大資源。
新一代運營中樞系統,通過對歷史數據與經營規則的深度學習,可在數分鐘內完成異常門店識別、指標歸因、趨勢追蹤與策略建議。例如,在一次試點中,系統檢測出24家門店運營指標異常,進一步歸因指出其中退單率偏高,并實時向相關區域負責人推送反饋,推動運營及時響應。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取數、建模與匯報,顯著提升了決策效率。
這類系統特別適用于高SKU、高客單、高頻變化的零售體系。某零食連鎖品牌曾因門店人工張貼價簽出錯,導致大量客訴。傳統解決方式需督導逐一掃碼比對,效率極低。通過圖像識別與SKU數據庫綁定,門店員工只需用手機錄制貨架影像,系統即可在5分鐘內完成上千條價簽審核,極大減少運營摩擦,提高客戶滿意度。
多維感知下的操作圓環
除數據系統外,技術系統對“人、貨、場”多維場景的實時感知能力正快速滲透一線經營。康宏亮介紹,目前系統在連鎖門店最常應用的兩大維度是視覺識別與聽覺分析。
在視覺端,系統可識別員工著裝是否規范、是否佩戴工帽手套、后廚是否存在煙火、地面是否整潔、通道是否堵塞等問題,并在后臺自動生成巡檢報告。某生鮮水果品牌曾為保障門店陳列新鮮飽滿、減少損耗,雇傭40人團隊遠程控制店內球機攝像頭進行抓拍巡檢,但長期效果衰減明顯。系統升級后,每日定點拍攝,對貨品陳列空缺進行識別與實時預警,并結合先進先出原則,通過識別貼在水果包裝上的標簽顏色,監督門店是否規范執行庫存輪換,有效提升鮮度控制水平。
在聽覺端,系統則聚焦“話術標準化”與“顧客體驗預警”。某臨期食品連鎖企業需提升會員轉化率,要求收銀員每單必須引導掃碼入會。傳統依靠數據抽查無法驗證執行效果,語音識別系統嵌入收銀系統后,自動記錄并分析每一次收銀語音是否包含關鍵話術,推動話術執行率提升50%以上。同時,該系統還支持對門店環境中的爭吵、異常音量、不禮貌語言等進行即時識別與提醒,為用戶體驗與門店風險管理提供支持。
在食品加工廠場景中,系統也同樣有效。康宏亮分享了一個冷飲品牌的案例,其產品從液態到半固態過程中容易混入異物,肉眼難以檢出。通過布設光譜分析設備并接入圖像模型,可實現對冷飲成品的異物追蹤,大幅降低隱患。此外,通過設置本地顯卡節點與局域算力中心,即便帶寬受限的小型工廠也可輕量部署模型分析,形成“即時預警—現場干預—自動糾偏”的操作閉環。
從數據輔助決策,到多模態感知下的高頻識別,再到通用工具與企業系統的深度集成,康宏亮所分享的落地路徑清晰表明:智能系統正逐步擺脫演示階段,進入產業運營的深水區。尤其在食品餐飲這一高度標準化與人力依賴共存的行業,它不再是錦上添花的新鮮應用,而是正在重構成本結構、運營模式與風險管控機制的系統變量。
企業之間的差距,越來越不是“是否擁抱智能”,而是“是否真正激活智能”。在這一進程中,數據資產的積累、場景邏輯的理解與組織配合的能力,將成為下一階段競爭的核心門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