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指劃過玻璃相框的棱邊,1914到1918年間的硝煙味仿佛順著相紙紋理滲出來,這些被鏡頭定格的瞬間,像埋在歷史土層里的碎玻璃,在百年后的日光下折射出刺目的光,每一道劃痕都刻著槍炮聲里的喘息、泥濘中的守望,以及那些被教科書簡筆帶過的、真實到灼人的生命溫度。
這是張一戰塞爾維亞的老照片,五個光腳娃跟泥猴似的,在戰壕廢墟里翻出奧匈帝國的破軍裝,他們準是瞅見塞爾維亞士兵打這兒過,偷偷學人家挺胸收腹的樣兒,還硬撐著敬軍禮,手指頭都戳到太陽穴了。
1914年奧匈帝國打進來時,塞爾維亞大半國土都成了戰場,貝爾格萊德被炸了七回,孩子們躲在地窖里聽炮響長大。這些軍裝八成是從死人身上扒的,或是從遺棄的補給站翻出來的,他們模仿的“士兵”,好多都是他們的爸爸、哥哥,塞爾維亞打仗死了近百萬青壯,相當于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街上走的全是孤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士兵使用的克萊夫M.1912火焰噴射器是一種較為獨特的武器。
這種火焰噴射器總燃燒時間為15秒,射程約為20米,它的出現給敵方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威懾和實際傷害。士兵在使用時需要佩戴石棉面罩,這是因為火焰噴射器在噴射火焰時會產生高溫和強光,石棉面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士兵的面部和眼睛免受高溫和強光的傷害,同時也能防止被火焰波及。
一群奧匈帝國士兵在東線的戰場上拖著觀測氣球。這只氣球的球皮由強化尼龍等織物制成,里面裝滿了氫氣。它通常被放飛到己方前線后方的高空,吊籃內乘坐著觀測員,上面還安裝了遠距離偵察用的觀測裝置。士兵們需要將氣球系在一根或多根鋼纜上,鋼纜與絞車相連,隨著氣球的升空,絞車會釋放鋼纜,直到達到預定的1000到1500米的高度。
觀測員在吊籃里可以用肉眼或借助觀測裝置,偵察遠處的敵軍目標,比如敵軍的兵力部署、陣地建設以及軍隊的調動情況等,并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地面上的炮兵部隊,為炮兵提供準確的射擊目標和參數。當觀測任務結束時,地面人員會旋轉絞車將氣球收回。
不過,這種觀測氣球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由于氫氣極易燃燒,一旦遭到敵軍攻擊,就可能起火甚至爆炸。而且,氣球比較顯眼,容易成為敵軍炮火攻擊的目標。盡管如此,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觀測氣球仍然是奧匈帝國軍隊獲取戰場情報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東線戰場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1916年日德蘭海戰后,奧匈帝國水兵開始配備防閃光防護裝備,旨在抵御火炮發射時的瞬時高溫與強光。裝備可能借鑒英德技術,由硼酸處理的多層阻燃織物制成面罩與手套,覆蓋面部、頸部及手腕,僅留眼孔保證視野。
該裝備主要用于亞得里亞海戰場,適用于驅逐艦、潛艇等輕型艦艇的高風險崗位(如火炮操作、魚雷發射)。但因材質限制,防護時間短、透氣性差,且未全員普及。作為早期主動防護嘗試,其設計為后續阻燃材料發展提供了參考,體現了一戰海軍防護技術的探索與局限。
1918年6月12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捷克語報紙《Pokrok západu》刊登一張攝于1918年2月照片,能瞅見加拿大兵清點搬運過來的彈藥箱,地上全是泥,一看就是西線戰場的戰壕邊兒。
這報紙可不一般,1871年就創刊了,是內布拉斯加州頭一份捷克語報紙,專給當地捷克移民嘮家常、報新聞。你想啊,19世紀末好多捷克人漂洋過海來美國,在奧馬哈扎堆兒,這報紙就跟他們的“老家廣播站”似的,登過種地技巧、婚禮啟事,還有一戰時老家歐洲的戰況。
加拿大軍隊里好多移民兵,從東歐來的、英國來的,擠在一塊兒跟德國人干仗,報紙登他的相,也算給內布拉斯加的移民們看看“自家人”在前線的樣兒。
同樣一張報紙,發了張加拿大軍隊的照片,主角是 William Rider - Rider。這相攝于1918年4月,能瞅見他正趴在加拿大機動機槍裝甲車上畫 V 形臂章呢!那裝甲車看著挺硬朗,鐵殼子上沾著泥點子,估計剛從法國戰場回來。
1918年6月14日法國巴瑟,戰地攝影師約翰·沃里克·布魯克端著相機,瞅見皇家工兵正跟鐵道較勁兒——窄溜溜的單軌鐵路順著戰壕邊兒鋪,倆工兵扛著鐵軌節兒吭哧走,另一個趴在地上擰螺絲,頭盔檐兒壓得低,汗水順著腮幫子滴在泥里。
這單軌鐵路可太講究了!鐵軌是輕型鋼造的,底下墊著樹枝和偽裝網,遠遠瞅跟土坡似的。工兵們為啥這么折騰?1918年德軍偵察機跟蒼蠅似的滿天飛,軌道要是露了餡兒,炮彈準跟著砸下來。你看照片里那鐵軌,表面刷了層褐綠色的油彩,跟周圍的爛泥、枯草一個色兒,火車頭還是個迷你蒸汽動力的,煙囪冒的煙都拿濕麻布罩著,生怕空中瞅見煙柱子。
更絕的是鋪設法——軌道不是直愣愣鋪,而是順著地形拐來拐去,跟蛇似的鉆灌木從。工兵們懷里揣著帆布地圖,每隔五十米就埋個偽裝樁,上面拴著白布條當暗號。旁邊彈藥箱堆成小山,箱蓋上還沾著前幾天炮戰的灰,遠處預備防線的沙袋墻剛砌一半,露出半截鐵絲網晃悠。
這時候正趕上一戰尾聲,協約國在搞“彈性防御”,單軌鐵路專運沙袋、鐵絲網和罐頭食品,比人扛馬馱快三倍。有個工兵袖子擼到胳膊肘,手腕上還纏著急救包,估計前幾天剛從火線撤下來。布魯克按下快門時,遠處炮聲正悶悶響,這幫工兵頭都不抬,只顧著把最后一節軌道嵌進卡槽——在他們眼里,這窄軌鐵道就是生命線,鋪得越快,弟兄們躲炮彈的地兒就越瓷實。
后來這法子傳遍西線,英軍、法軍都學著用樹枝蓋鐵軌,拿帆布蒙車頭,把空中偵察耍得團團轉。照片里這截單軌鐵路,看著跟玩具似的,可在1918年的戰壕戰里,它就是拿工兵的血汗鋪出來的“隱形運輸線”,藏著協約國撐到停戰的關鍵手段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