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K1506次列車停靠潁上站3分鐘里,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溫情接力正在上演。75歲王先生因腿腳不便步履蹣跚,列車長姬磊提前10分鐘來到13號車廂等候,開車門瞬間便半蹲下身攙扶老人;列車員石晶同步拎起沉重的行李,三人從車廂到站臺20米距離,走得緩慢卻安穩。當老人緊握姬車長的手連聲道謝時,晨光正透過站臺玻璃,為這幕場景鍍上一層暖金色——這不是偶然的善意閃現,而是鐵路服務將“三分鐘關懷”釀成“三春暉暖意”的生動注腳。
提前十分鐘的等候:把“時間差”變成“溫度差”。姬車長“早到”頗具深意,在列車到站前10分鐘抵達車廂,看似是對停車時間的精準計算,實則是對老人需求的深度共情。試想,若按常規流程待列車停穩后再上前,王先生或許需要在座位上焦急等待,甚至試圖自行下車引發風險;而姬車長提前就位的舉動,將“被動響應”轉化為“主動守候”,用十分鐘的靜默陪伴,消解了老人對陌生環境的不安。
這種對時間維度的服務創新,體現的是鐵路人“以旅客為尺”服務智慧。就像攙扶時刻意放緩的腳步、提醒臺階時抬高的音量、拎行李時特意貼近老人的側身,這些細節不是標準化流程的機械執行,而是基于對老年群體生理特點的洞察—75歲王先生或許記不住姬車長姓名,卻一定記得那雙手攙扶時的力度、那個半蹲時與他平視的高度、那句“您慢點走”的溫度。當服務者愿意為特殊旅客調整自己的時間節奏,鐵軌上奔跑的列車便有了丈量溫情的刻度。
這恰是鐵路服務最動人的地方:當運輸功能被技術迭代不斷優化,人文關懷成為不可替代“精神剛需”。服務者用身體語言傳遞“我在您身邊”安全感,讓旅客在陌生的旅途中感受到“他鄉即故鄉”的暖意。這種情感價值的創造,遠比準時到站更能抵達人心。
三分鐘??康纳钜猓鸿F路服務“微文明”刻度。K1506次在潁上站僅???分鐘,姬磊團隊卻用這180秒書寫了服務的厚度。在效率至上的時代,這種“慢下來”堅守尤為珍貴:為了老人安全下車,他們甘愿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了確保銜接順暢,他們提前與車站值班員溝通輪椅接駁——這些“額外動作”看似耗費成本,實則是鐵路服務對“以人為本”的執著詮釋。
推而廣之,這樣的場景正在全國鐵路線上演:從漢宜線“鳳舞楚天”乘務組的“五幫承諾”,到各站區設立的“脫網人群服務窗口”,鐵路部門正將特殊群體的需求納入服務體系的“必答題” 而非“附加題”。當一個社會的交通系統愿意為一位七旬老人放慢腳步,當鋼鐵列車愿意為一份溫情預留時間,這不僅是服務質量的體現,更是文明程度的丈量——它證明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我們從未忘記 不讓任何一個人在旅途中掉隊”的初心。(漯阜 付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