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被迫開始了長征。在中央的指揮下,紅1、3、5、8、9等主力軍團保護著中央以及蘇區這些年積攢下來的家當開始了艱難的行軍。
從一開始,這場行軍就存在著巨大的隱患,由于部隊攜帶著大量輜重器械,導致紅軍失去了機動性。除此之外,關于部隊的行軍路線,黨內也有著不同的意見。
主持軍政事務的李德、博古等人決定率部前往湘西,與那里的紅二、六軍團會合。那時很多人還沒有想到,正是這個決定,讓中央紅軍險些在湘江全軍覆滅。
蔣介石取得第五次反圍剿的勝利后,認為國民黨已經掌握了絕對優勢,他迫不及待要集中兵力將紅軍徹底消滅。
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后,蔣介石過了一個多月就摸清了紅軍的動向,博古等人大搬家的行動,導致紅軍一路上走得并不快。
哪怕蔣介石再遲鈍,也會有所察覺,根據紅軍的動向,蔣介石也搞清楚了紅軍將要前往湘西的計劃。
于是,蔣介石立即開始調兵遣將,除了派遣自己的主力部隊之外,蔣介石還聯絡湖南、廣西等地的軍閥一同參與剿共。
面對蔣介石的調令,湖廣等地的軍閥有著不同的想法,湖南軍閥何鍵自然是堅決支持。他得知紅軍計劃前往湘西的方案后十分驚恐,生怕紅軍奪走他的湖南。
再加上他是毛主席的殺妻仇人,他根本就沒別的選擇。廣西的白崇禧等人對此態度曖昧,中央紅軍出發之后,將經過廣西北部,白崇禧雖然不想紅軍進入廣西,但紅軍的目的地是湖南,只是路過他的地盤。
因此,白崇禧并不是非常積極,反而擔心蔣介石借機進入廣西。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做出了自己的部署:派桂軍5個師在全州、興安、灌陽等地阻擊紅軍;令粵軍4個師北進粵湘桂邊,阻止紅軍南下,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其余各路部隊將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
可由于底下眾人不同的想法,導致蔣介石的部署一開始就存在著不少問題。紅軍也抓住機會,短時間內就連續突破三道防線。
1934年11月25日,紅軍從道縣和水口間全部渡過瀟水,并派遣一部分兵力攻打永明。此舉自然是為了調動面前的敵人,給主力渡過湘江爭取時間。
就在此時,紅軍發現了一個絕佳戰機,白崇禧為了防止蔣介石進入廣西,盡早把紅軍送走,將全州一帶的兵力抽至龍虎關一線。
于是,紅軍決定利用這個空隙,從全州一帶渡江。然而由于博古等人執意要在道縣與西路敵軍作戰,紅軍主力在道縣耽誤了3天的時間。
當紅軍主力在道縣停滯的時候,渡過湘江的重要通道全州一帶連續幾天幾乎無人防守,可這個絕佳的戰機還是被錯過了。
蔣介石很快就識破了桂系的把戲,立即調兵遣將封堵全州一帶的空隙,并勒令各路部隊加速合圍紅軍。敵人成功搶在紅軍之前進入全州,將這一重要的生命通道封死,無奈之下,紅軍只能重新調整策略。
紅1軍團先頭部隊率先渡過湘江,控制腳山鋪至界首間30千米的湘江兩岸渡口,隨后紅3軍團第4師的一個團也順利渡江,控制界首以南光華鋪、楓山鋪地區。
緊接著,紅5軍團扼守蔣家嶺、永安關、雷口關地域,阻擊敵人的追兵,掩護主力部隊過江。
由于敵人陸續圍了上來,中央立即命令紅1、3軍團先頭部隊在湘江兩岸的新圩、腳山鋪、光華鋪等地區,構筑工事阻擊敵人。
1934年11月28日,湘江戰役正式打響,被迫折返回來的桂系部隊率先對新圩一帶發起進攻,守衛這里的紅5師拼死阻擊敵人,雙方展開了激戰。
與此同時,全州一帶的敵人得知消息后,也迅速出動。很快,腳山鋪一帶的陣地遭到了湘軍的進攻,為了拿下湘江各渡口,將紅軍部隊攔腰截斷,湘軍也是拼命進攻。紅1軍團的兩個師接到命令后,依托地形緊急修筑工事,這才穩住了戰線。
可隨著敵人不斷投入部隊,腳山鋪一線也陷入了激戰,林總等人非常清楚,一旦這里失守全州敵人就會順利南下,那樣全軍就完了。1軍團寸土不讓,戰斗打得非常慘烈。
光華鋪一帶很快也陷入了激戰,這里是守衛界首渡口的要地,存在著大片開闊地,紅3軍團4師的部隊只能依托工事阻擊敵人。
興安等方向的敵軍不斷向這里匯集,一次次發起進攻,紅軍拼死阻擊,成功粉碎了敵人多次攻勢。三處重要陣地同時陷入苦戰,更難得還有擔任后衛的紅5軍團,作為全軍的后衛,他們必須在主力部隊過江之前,擋住一切前進的敵人。
敵人也早已得知紅軍的糟糕處境,各路部隊不斷壓上來,后衛線也陷入了苦戰中。
就在各部隊拼死阻擊敵人,掩護主力部隊過江的時候,中央縱隊的行軍速度依舊不快。從新圩阻擊戰率先打響后,一直到第三天下午,中央縱隊才渡過湘江。
和后世人們的印象不同,湘江戰役的主要戰場并不在江面上,紅軍過江遭受了敵人的襲擊,但真正慘烈的戰斗基本發生在外圍掩護的各陣地上。中央縱隊過江耽誤了很多時間,而身后還有大量的紅軍部隊沒有過江,這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結果。
新圩方向紅5師不斷催促中央縱隊過江,奈何過江部隊速度非常緩慢,紅5師只能繼續死守阻敵。桂系先后投入了2個師外加一個獨立團,又利用火炮等武器的掩護,輪番對紅軍陣地發起進攻。
紅5師咬牙堅持,一面繼續催促中央過江,許多陣地被敵人占領,戰士們又拼死把陣地奪回來。新圩一線雙方甚至爆發了多場肉搏戰,一直到中央縱隊過江后,紅5師才由6師替代,撤出了戰斗。此戰紅5師損失慘重,傷亡高達2000多人。
腳山鋪方向的戰場上同樣打得慘烈,更是出現了令人心肺驟停的一幕,為了突破紅軍陣地,盡早分割紅軍,湘軍前后投入了4個師作戰,還動用了飛機等武器掩護。
林總等人指揮1軍團2個師死死守住陣地,后來也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不斷催促中央過江。戰斗的第一天,1軍團的將士們拼死阻擊敵人,但此前經歷過多場戰斗,部隊已經非常疲勞,打著打著敵人還是占領了不少陣地。
緊接著,越來越多的敵人壓了上來,1軍團2師甚至遭到了三面圍攻,腳山鋪一線幾個山頭都被敵人占領,部隊不得不收縮兵力退至白沙河一線繼續阻擊敵人。
1934年12月1日,1軍團的處境已經越來越危險,部隊死守白沙一線,被敵人分割開來,許多部隊都陷入了險境。
打著打著,林總等人的兵團指揮所也遇到了險情,迂回的敵人一度打到了指揮所門口,幸好其余部隊拼死打退敵人,否則林總等一眾未來的開國元勛極有可能會在這場戰斗里被敵人“一鍋端”。
最終,腳山鋪阻擊戰1軍團共損失3000多人,好在他們還是艱難完成了任務。
光華鋪一線阻擊陣地主要由紅3軍團4師的第10團負責,當時他們搶占了制高點飛龍殿,依托地形不斷擊退敵人的進攻。為了突破這里,敵人不斷增兵,第10團的拼死沖殺,迫使敵人無法靠近飛龍殿。
緊接著他們為了防止敵人向界首一帶迂回,又主動發起進攻,挫敗了敵人的迂回部隊。最終,光華鋪阻擊戰紅軍損失1000多人,第10團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后衛阻擊戰無疑是湘江戰役中最慘烈的戰斗,殿后的紅5軍團34師從長征開始,一直擔任部隊的后衛。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敵人,他們都必須堅持到底。
戰斗開始后,他們先是在蔣家嶺一線掩護其余部隊撤離,緊接著又來到新圩紅樹腳一帶繼續阻敵。來到紅樹腳之前,3軍團的第18團已經在這里阻擊敵人有段時間了,他們的損失非常慘重,以一個團的兵力對抗敵人2個師,18團最終被敵人分割開來,部隊只能分散撤退。
在敵軍的不斷打擊下,18團險些全軍覆滅,幸好34師及時趕到,師長陳樹湘等人帶領部隊火速接管陣地,順利掩護了8軍團撤離。
但敵人的追兵又壓了上來,陳樹湘指揮部隊分別在3個主要陣地上阻擊敵軍,只是由于主力部隊過江速度太慢,作為后衛部隊的34師承受的壓力最大,在中央縱隊渡過湘江后,他們又要掩護8軍團等其余部隊過江。
不過陳樹湘等人沒有任何怨言,而是喊出了“人在陣地在”的口號,帶領部隊與敵人血戰到底。最終,紅5軍團34師順利完成了任務,成功堅持到了最后一支兄弟部隊渡過湘江。
然而他們自己卻沒能獲得生機,等到34師準備過江的時候,全部的敵人都向他們壓了過來,部隊陷入四面重圍。
本就傷亡巨大的34師只能放棄計劃,轉而向湘南轉移,可部隊又在湘桂交界處被敵人包圍,緊接著又遇到敵人更多的追兵。
危難之際,已經身受重傷的師長陳樹湘留下阻擊敵人,他因傷勢過重被敵人俘虜。1919年,陳樹湘就參加了新民學會組織的反日愛國運動,不久后,他認識了毛主席,受到主席等人的影響投身革命。
在組織的安排下,陳樹湘進入了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一路升至警衛團排長。之后他又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一路戰功赫赫,先后擔任了紅19軍第56師師長、紅5軍團第34師師長等職務。
被俘后,陳樹湘趁敵不備,忍著劇痛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用力絞斷,壯烈犧牲,年僅29歲。后衛阻擊戰的18團與34師傷亡達到了6000多人。
34師政委程翠林,程翠林同樣早年參加革命,與陳樹湘一樣參加秋收起義,后來也是開辟井岡山根據地的老人,犧牲的時候年僅27歲。除此之外,34師政治部主任蔡中,以及主力102團團長周子安也都在戰斗中犧牲。
在新圩阻擊戰中,紅5師參謀長胡震不幸犧牲,胡震1930年參加紅軍,很快就展現出了自己的軍事能力,憑借著在戰場上的表現,他只用了幾年就成為團級干部。
隨后在多次反圍剿戰斗中,胡震逐漸成為紅5師的重要干部。湘江戰役中,胡震組織部隊修筑工事,頂住敵人一波又一波進攻,最終不幸犧牲。
除此之外,紅5師兩位團長政委全部受傷。第14團團長黃冕昌也在戰斗中不幸犧牲。
光華鋪之戰中,擔任主力的第10團更是拼盡全力阻擊敵軍,部隊因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在一天時間內,第10團團長沈述清與接替他的新團長杜中美都在戰斗中犧牲,該團一日之內損失了2位團長。
沈述清早年參加革命,是紅軍中年輕杰出的年輕將領,他犧牲的時候年僅24歲,而與他搭檔的政委正是日后的開國名將楊勇,若他沒有早逝,未來必定會擔任更加重要的職務。
杜中美一家更是滿門忠烈,他的叔父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受此影響,杜中美早年投身革命運動。后來,他曾在楊虎城等人的部隊中短暫效力,之后接受組織的命令,與程子華等人一起領導了大治暴動。
彭老總十分欣賞杜中美的能力,還曾稱其為張飛,遺憾的是他在湘江戰役中不幸犧牲,我軍又損失了一位虎將。
湘江戰役對紅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紅軍主力由原先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其中作戰部隊的損失格外嚴重,各軍團均出現了大量減員。
無數的優秀干部和將領也死在了這場戰役中,哪怕是戰斗中并不慘烈的江面戰斗,也有不少的將士死在敵人的炮火下,戰后大量紅軍將士的遺體鋪滿了江面,這一幕成為無數紅軍將帥一生無法忘卻的一個陰影。
正是經歷了這么慘重的戰斗,導致后來遵義會議召開,大家開始反思自身,并得出一個最為關鍵的結論,即:紅軍離不開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于是當時被冷落已久的毛主席重新進入指揮高層。
而毛主席也沒讓大家失望,通過后續四渡赤水等神奇操作,表現出了極強的指戰藝術,自此紅軍繼續以少勝多、勝仗不斷,直至后續建立新中國。
可以說,毛主席的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著大小無數的戰役和聲望所積累而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