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清華學子頭戴腦機接口(非侵入式)觀看演出的圖文在社交平臺引發關注。照片中多名佩戴網狀頭套的觀眾在欣賞舞劇《詠春》,戴的頭套被網友們調侃像“蕨類植物寄生”、“電子臟辮”等。這是我國首個真實劇場神經美學實驗,通過腦電設備監測觀眾在欣賞藝術時大腦的神經反應。
圖源 清華大學
實驗由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神經工程實驗室的團隊開展,使用腦機接口技術來探索大腦在欣賞藝術時的神經活動規律。
在這種劇場的燈光、舞美和音效下,讓觀看更加沉浸,能夠激發觀眾最真實即時的神經反應,這是在傳統實驗室無法實現的。實驗發現,當觀眾沉浸觀看表演時,大腦活躍度明顯提升,多個與情感相關的腦區出現了聯動活躍。這也從神經科學角度解釋了為何現場表演比看視頻更能引發情感共鳴。
工作人員會提前為參與者調試設備,確保佩戴舒適性和采集準確性。所有腦機設備均通過安全認證,采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采集數據,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且數據經過匿名處理保護隱私。
目前,團隊計劃將神經美學應用于情緒障礙康復、美育教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抑郁癥診斷及老年認知干預等。并且計劃通過講座、展覽和開放項目,邀請公眾共同參與這場“尋美之旅”。
腦機接口(BCI)技術發展歷程
- 起源(1920-1960)
1924年漢斯·貝格爾發現并記錄腦電圖(EEG),證明大腦電活動可被外部測量。
- 早期(1970-1980):
“腦機接口”概念在1970年代初由雅克·維達爾正式提出并開展初步實驗。
1970年代,埃伯哈德·費茨證明猴子可以通過學習主動調節單個神經元的活動來控制儀表指針,首次展示了神經信號用于直接控制的可能性。
198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利用EEG等非侵入式信號實現基本控制(如光標移動),但受限于信號質量和解析能力,進展緩慢。
- 突破(1990年代):
菲利普·肯尼迪為癱瘓患者植入首個可長期工作的侵入式的皮層內電極。
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團隊在猴子身上實現了更復雜的多電極陣列記錄,并成功讓猴子僅用腦信號控制機械臂,為運動功能重建提供了強有力證據。
非侵入式BCI(EEG為主)實現了更可靠的拼寫通訊(如P300拼寫器)和基礎的環境控制,開始走向臨床應用雛形。
- 快速發展(2000-2010):
侵入式:BrainGate聯盟等團隊成功在癱瘓人類患者中實現通過皮層內電極控制電腦光標、機械臂甚至自身癱瘓肢體(通過功能性電刺激),證明了臨床應用的巨大潛力。電極技術(如猶他陣列)和神經解碼算法(機器學習)顯著進步。
非侵入式:EEG-BCI更加實用化(如專注力控制游戲、輪椅控制)。fNIRS(功能性近紅外光譜)作為一種新的非侵入模態得到應用。基于干電極和便攜設備的BCI開始興起,降低使用門檻。
應用領域擴展:從輔助通訊和運動功能重建,擴展到神經康復(卒中后)、認知狀態監測、神經反饋治療等。
- 當前趨勢(2020年代+):
高分辨率的非侵入式:追求更高空間分辨率的非侵入技術(如高密度EEG、MEG與AI結合)和更安全的微創/半侵入技術(如ECoG、血管內/腔內電極、柔性電極)。
雙向BCI:不僅“讀取”腦信號,還嘗試向大腦“寫入”信息(如感覺反饋、神經調控),形成閉環。
融合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學習等AI技術極大地提升了信號解碼的準確性和復雜性。
加速商業化與消費級探索:醫療級設備加速研發和審批(如NeuroPace用于癲癇,Synchron的血管內BCI進入臨床試驗);消費級非侵入式BCI嘗試進入游戲、健康監測、專注力訓練等市場,但仍面臨可靠性和實用性質疑。
關注神經倫理與安全:伴隨技術發展,隱私保護、身份認同、腦數據安全、公平獲取等倫理和社會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討論。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取人類文明新資訊
* 您的「點贊、關注、評論、轉發」都是我們持續更新的動力!??
* 本文綜合自網絡,數據及表述均以官方發布為準,如有錯誤,歡迎評論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