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對延安發起全面進攻,只3日時間,就已經進至距延安僅60公里處,延安此時已處于敵人重兵壓境的危急形勢之中。
3月19日,我黨主動撤出延安,此時情況還是比較危急,因為我軍只有2萬余人,胡宗南有20多萬部隊窮追不舍。
戰場瞬息萬變,這可能會產生一個難以承受的后果,就是黨中央隨時有可能被敵軍包圍,萬一中央都沒了,即使其他各大解放區人馬眾多,也是群龍無首,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于是,為了防止出現萬一的風險情況,中共中央書記處5位書記不能全部集中在陜北,而是分為兩處:
第一處繼續轉戰陜北,由毛主席、周總理、任弼時組成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率中央精干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組成,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工作;
第二處由劉少奇、朱老總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由一部分中央委員組成,東渡黃河,前往華北,擔負中央委托的工作。
那么,讓人奇怪的是,毛主席為什么沒有選擇讓朱老總跟著自己呢?我們要知道朱毛、朱毛,自井岡山以來,朱毛就沒有分過家,正如朱老總所講:“人家都說朱毛紅軍,朱離不開毛,朱離開了毛過不了冬。”,但這一次朱毛卻要分開了,毛主席是出于什么因素考慮呢?
第一個原因是團隊配置的合理化問題,朱毛應該分開規避風險。
我們可以看下中央五大書記的能力。
毛主席黨政軍全部擅長;
周總理擅長政務;
劉少奇擅長黨務、政務;
朱老總擅長軍務;
任弼時擅長黨務;
打仗時期,軍事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要五大書記分開規避風險,那么,不能“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五大書記只有兩個人擅長軍事,就是毛主席和朱老總,自然不能兩個都擅長軍事的人都在一起。
兩組人,都是黨政軍三方面齊全,如若一處有異常情況,另外一處就有能力承擔中央指揮重任。
第二個原因是朱老總年紀大了,再繼續東奔西跑地打仗可能吃不消。
毛主席留在陜北是最艱苦的,什么叫做“轉戰陜北”,就是要走來走去,以自己做餌,拖住胡宗南大軍,為其他地方減輕壓力。
這么奔波,需要極大的體力的!
誰也不能超脫于年齡因素的存在,偉人也不例外!
朱老總當時已經61歲了,高強度的行軍,他這個年紀的人真的受不了。于是,出于身體原因,毛主席讓朱老總去相對比較穩定的華北,這么做,也是對朱老總的一種體貼。
基于以上原因,毛主席選擇了年輕的周總理和任弼時跟隨自己一起,而沒有選擇長期共事的朱老總,但危機解決以后,毛主席去了河北西柏坡,立即與朱老總等人會合,自此所向無敵的朱毛組合再次凝聚在一起,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三大戰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