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爺爺如今已經68了,在他62歲體檢的時候被確診為肺癌,原本以為生命即將進入倒計時。但他積極配合治療,調整生活方式,如今6年過去,依然精神抖擻。他告訴身邊的人,癌癥并非想象中那般可怕,那究竟為什么有人得了癌癥還能活得很久?這里面到底有啥秘訣?
癌癥一定是絕癥嗎,為什么有些人確診沒多久就病逝?
得了癌癥就沒救了?錯!其實,以當今的醫療水平,很多癌癥早就不是“絕癥”了。不過確實有些患者確診沒多久就病逝了,主要有這四個原因。
1、發現的太晚
很多癌癥早期癥狀不明顯,與普通疾病相似,難以及時發現。像胰腺癌,早期僅僅是上腹不適,很容易被誤診為腸胃問題,導致非常多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腫瘤已經轉移,這時候再想治難度就非常大,而且預后也不理想。
2、腫瘤惡性程度高
不同癌癥惡性程度差異很大。比如小細胞肺癌等癌細胞生長迅速、轉移能力強,而且對治療不敏感,即便采取綜合治療,很多患者還是難以抑制病情。
3、腫瘤急癥威脅
癌癥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引發致命急癥,比如腫瘤破裂出血、消化道穿孔,或者肝癌患者出現肝內血管破裂大出血,如果沒有及時救治,就非常容易出現生命危險。
4、基礎疾病疊加
許多癌癥患者合并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病,這些疾病會削弱身體機能,降低治療耐受性。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不僅影響術后恢復,還會削弱機體抗癌能力。
癌癥確診后,能活到80歲的病人,一般都有這三個特點
1、可以被治愈
部分癌癥如果能在早期被發現,是有很大幾率能治愈的。比如大部分的乳腺癌,在早期通過及時治療后,一般預后都很好,大部分病人都能夠回歸正常生活。早期癌癥病灶局限,尚未發生轉移,通過有效的治療可以徹底清除癌細胞,達到治愈的目的。
2、不能被治愈但可以實現長期“與瘤共存”
對于一些無法完全治愈的中晚期癌癥,通過科學合理的綜合治療,可以控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使患者實現長期“帶瘤生存”。
比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發展,部分患者即使不能完全清除腫瘤,但通過服用靶向藥物,能夠將腫瘤穩定控制,生存期顯著延長,生活質量也能得到較好的保障。
3、具備強大的身體和心理基礎
良好的身體素質是抗擊癌癥的重要保障,同時,積極樂觀的心態也至關重要。
身體機能好的患者,能夠更好地耐受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也有利于身體在治療后快速恢復。
而心態良好的患者,治療依從性更高,身體的免疫系統也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很多案例也證明了,那些能夠以平和、樂觀的心態面對癌癥的患者,往往能在抗癌過程中創造奇跡。
想要和腫瘤“和平共處”,做好這四點很重要
1、積極配合規范治療
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接受治療。無論是手術、放療、化療,還是新興的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都有其嚴格的適應癥和規范的操作流程。
隨意中斷治療、更換治療方案,或者輕信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民間偏方,都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像化療雖然會帶來惡心、嘔吐、脫發等副作用,但半途而廢可能讓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影響治療效果。
2、保持良好的心態
上面也提到了一個良好的心態對病人的影響有多大。病人可以通過與家人、朋友傾訴,參加抗癌互助小組,冥想、瑜伽等方式來緩解壓力,調整心態。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不斷地為身體積蓄強大的抗癌力量。
3、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和適度的運動,對于癌癥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
飲食上:要保證營養均衡,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像瘦肉、魚類、新鮮蔬果。
作息上: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
運動上:諸如散步、八段錦這類低強度有氧運動,不僅能有效增強患者體質、提升免疫力,運動時分泌的內啡肽,還有助于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4、定期復查與按時監測
想要及時發現腫瘤復發、轉移,就要定期復查。通過復查,醫生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發現潛在的問題。患者千萬不能因為自我感覺良好就忽視復查,很多腫瘤復發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只有通過專業檢查才能發現。
癌癥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它,積極應對,就有可能打破“絕癥”的魔咒。希望每一位癌癥患者都能以科學的態度、樂觀的心態,勇敢地與癌癥抗爭,書寫屬于自己的生命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