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法治周末以《神木法院探尋涉企執行“最優解”》為題,對神木市人民法院牢固樹立“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持續深化執行機制改革,精準把握強制與善意的平衡,不斷探尋涉企執行“最優解”,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法治動能進行報道。
全文如下:
近年來,陜西省神木市人民法院牢固樹立“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持續深化執行機制改革,精準把握強制與善意的平衡,不斷探尋涉企執行“最優解”,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法治動能。
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神木市法院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系統性工程,聚焦關鍵環節精準發力:制定出臺服務保障“三個年”活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和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聯合多部門召開涉企糾紛化解座談會,開通涉企執行“綠色通道”;深化執行協作,建立與綜治、網格、稅務、不動產、公安等部門的執行聯動機制,創新“限駕令”“尋車令”,建成全省首個“打擊拒執犯罪聯動協作中心”……
每一項舉措都直擊涉企執行痛點難點,為縣域經濟發展營造安全穩定、公平公正、優質高效的法治化營商環境。2024年至今,神木市法院共執結涉企案件1115件,執行到位金額10.09億元,促成323件案件執行和解。
構建執行“一站式”服務
走進神木市法院執行事務服務中心,12個便民服務窗口前秩序井然,前來辦事、咨詢的群眾絡繹不絕。
“現在一個中心就能辦妥所有的執行事務,效率提升看得見。”神木某建材企業負責人由衷贊嘆。
效率提升源于機制創新。神木市法院創新構建“大中心+小團隊”執行模式,將分散的執行事務集約辦理,并協調引入不動產登記、車管所、住房公積金等多家單位協同辦公,打造從執行立案到案款兌付的“一站式”服務鏈條,實現“走進一中心、事務一站清”。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該中心累計接待辦事群眾3.14萬人次,執行到位金額43.92億元。
助企紓困煥新生
面對涉企執行難題,神木市法院精準把握強制力度與司法溫度的平衡,尋求多方共贏的“最優解”。
今年年初,某能源公司因經營困難陷入債務危機,52萬元債務無法清償,債權人申請破產審查。
神木市法院經全面評估,認為該公司屬于“暫時性經營困難”,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神木市法院隨即啟動“執破銜接+破產和解”機制,積極幫助企業找尋“出路”。在法院指導下,該企業通過資產盤活、股東注資等方式籌措資金,僅用15天完成全部債務清償。
“債務人與債權人達成和解協議,100%兌現了債權,企業也重獲新生,真正實現了‘以破促執、企業重生、債權兌現’的多重目標。”該院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李永堂介紹。
這樣的“重生故事”在神木并非個例。作為全省“執破一體”改革試點法院,該院探索設立“執破一體”辦案中心,組建一體化辦案團隊,統籌負責涉企執行和破產案件全周期管理,精準識別、分類施策,既有效實現“僵尸企業”出清,更助力有潛力的企業脫困重生。
探尋執行“最優解”
“感謝法院的‘信用緩沖期’,讓我們有時間籌措資金。”山西某裝備制造企業負責人拿到《信用修復決定書》后感慨道。
神木法院創新建立“懲戒預警+正向激勵”機制,對“誠實而不幸”的企業,依法給予履行寬限期,通過適度“松綁”助其恢復“造血”能力;對有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則發出預罰款、預拘留等“懲戒預警”,強化震懾的同時預留糾錯空間。
在某化工企業執行案件中,針對該企業規避執行行為,法院沒有直接予以處罰,而是發出“懲戒預警”通知。次日,該企業負責人主動到法院說明情況并履行全部義務,案件得以圓滿解決。
2024年至今,該院通過及時出具信用修復決定書促進12家企業脫困重生;發出預處罰通知書4份,督促15案主動履行。
“企業的‘需求清單’就是法院的‘履職清單’。”神木市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寶林表示,“我們將持續拓展司法助企的廣度深度,積極探索保障勝訴權益與護航企業健康發展的雙贏路徑,努力讓法治成為神木營商環境最閃亮的‘金字招牌’。”
來源:法治周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