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元年,唐朝上柱國、翼國公秦瓊被封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后來再也沒有出現在戰(zhàn)場上,于是有人說秦瓊是看不慣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戮大哥四弟(齊王元吉是老四,衛(wèi)王玄霸是老三,小說弄顛倒了),又一口氣殺了十個侄子,這才稱病不朝。
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只說秦瓊“其后每多疾病”,并沒有說他一病不起,而且還有史料明確記載了秦瓊成為門神的由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后可能是心懷愧疚,所以總是心驚肉跳夜不能寐,只有秦瓊和尉遲敬德在場,他才能安然入睡,李世民為了不太辛苦左武衛(wèi)大將軍秦瓊和右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就讓人畫了二位將軍的形象貼在寢宮大門上,居然也很管用。
用中醫(yī)的理論來說,秦瓊和尉遲敬德陽剛之氣旺盛,所以才能對李世民產生有利影響——陽氣足則心不悸。
還有人編造出“秦瓊倒掉李世民賜藥”的謊言,那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李世民比大唐開國元勛年輕得多,根本就不擔心自己會先走一步而自己的繼位者無法掌控那些驕兵悍將——李世民自己既年輕又能打,所以根本就不會因為猜忌而屠戮功臣,更沒有必要用“賜藥”的方式謀殺秦瓊。
我們細看《三國志》和《唐六典》就會發(fā)現,秦瓊在李世民繼位后依然手握重兵,并不像尉遲敬德、程咬金那樣外放為都督、刺史,而是一直留在長安,就像三國時期的諸夏侯曹和五子良將經常帶兵外出征戰(zhàn),而許褚則一直留在曹操身邊一樣。
據《舊唐書·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職官三》和《唐六典·卷二十四·諸衛(wèi)》記載,左右武衛(wèi)大將軍手下的兵將,是十六衛(wèi)(有時候是十二衛(wèi))中人數最多的:“左右武衛(wèi),大將軍各一人 ,將軍二人,長史一人,錄事參軍事一人,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參軍事二人,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參軍事二人,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參軍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參軍事一人,府三人,史三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司階二人,中候三人 司戈五人,執(zhí)戟五人,稱長二人?!?/strong>
正三品武職官(職官和散官是有區(qū)別的,從一品國公是爵位,比正二品上柱國是勛位)秦瓊手下有兩個從三品的將軍為副手,還有雜七雜八的大將軍府職官數十,這數十人有的管倉庫,有的管文案,有的專管兵器甲胄。
十六衛(wèi)大將軍是有將軍府,也就是有自己一套人馬班子的,而秦瓊這個左武衛(wèi)大將軍的名稱也大有來歷:“魏武為丞相,有武衛(wèi)營。至隋,采諸武之名,置左、右武衛(wèi)府,有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皇朝(唐朝)因舊。”
武衛(wèi)將軍這個稱號是曹操為許褚量身定做發(fā)明的,這在《三國志》中有明確記載:許褚在潼關渭水嚇退準備突襲刺殺曹操的馬超,“后數日會戰(zhàn),大破超等,褚身斬首級,遷武衛(wèi)中郎將。武衛(wèi)之號,自此始也。”
曹丕“受禪”為帝,又晉封許褚為武衛(wèi)將軍,“都督中軍宿衛(wèi)禁兵,甚親近焉”。
曹操稱許褚為自己的“樊噲”,并且還允許許褚有自己的嫡系精銳部隊,用現在的話來說,許褚?guī)ьI的“虎士”就是曹操的特戰(zhàn)大隊,比虎豹騎的地位還高:“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從征張繡,先登,斬首萬計,褚所將為虎士者從征伐,太祖以為皆壯士也,同日拜為將,其后以功為將軍封侯者數十人,都尉、校尉百余人,皆劍客也?!?/p>
許褚手下,都是以一當百的俠客、劍客,這在三國各特種部隊中是極為罕見的,同時也說明曹操對許褚是絕對信任的,更為巧合,是曹丕稱帝后給許褚的食邑,和李世民給秦瓊的食邑,都是一樣的七百戶。
秦瓊是左武衛(wèi)大將軍,程咬金是右武衛(wèi)大將軍,程咬金一向是唯秦瓊馬首是瞻的,而程咬金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太子——老程是太子右衛(wèi)率兼右武衛(wèi)大將軍,后來當了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就不在十六衛(wèi)之中了。
據《唐六典》記載,大朝會的時候,左武衛(wèi)大將軍秦瓊和右武衛(wèi)大將軍帶著本部人馬,白盔白甲白盾白弓箭(還打著很多旗幟,那旗號的字太生僻,筆者也念不全,就不給讀者諸君出難題了)護在兩邊,“蹕稱長唱警,持級隊應蹕,為左、右?guī)麅x仗。凡翊府翊衛(wèi)、外府熊渠番上,則分配之。在嘉德門內,則以挾門隊坐于東、西廊?!?/strong>
玄武門之變后,尉遲敬德就被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擠出了長安,這也跟尉遲敬德火箭式提升后太過囂張有關——在玄武門之變前,尉遲敬德只是秦王府“家將”,既沒有爵位也沒有勛位:據《唐六典》記載,唐除異姓功臣最高爵位為從一品國公(中晚期才有異姓功臣封郡王)、最低為從五品縣男;最高為比正二品上柱國(策勛十二轉可授此勛),最低為比從七品武騎尉(只需策勛一轉)。而尉遲敬德既不是縣男,也不是武騎尉,他是直接從“白身”直接登頂右武候大將軍、賜爵吳國公。
賜爵是“特事特辦”,跟秦瓊程咬金的積功封爵是有區(qū)別的,但即使這樣,尉遲敬德也有點飄飄然了:“敬德好訐直,負其功,每見無忌、玄齡、如晦等短長,必面折廷辯,由是與執(zhí)政不平。(貞觀)三年,出為襄州都督。八年,累遷同州刺史?!?/strong>
高調的尉遲敬德被外放,低調的秦瓊一直當著他的左武衛(wèi)大將軍,而且他的接班人,居然就是他陣前投唐時帶著的牛進達:秦瓊程咬金陣前投唐,帶著的牛進達在玄武門之變后受封右武衛(wèi)中郎將、魏城縣男,后來晉升左武衛(wèi)大將軍、瑯琊郡公;吳黑闥后來也晉升為右武衛(wèi)將軍(沒有大字,從三品)、濮陽郡公。
李世民雖然并不多疑,但是讓秦瓊程咬金的舊部依然當副手甚至接班,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為罕見的,同時也說明李世民對秦瓊和程咬金也是極為信任的。
十六衛(wèi)大將軍絕非閑職,秦瓊雖然傷病較多,但絕沒有稱病不朝。唐朝文臣武將一個蘿卜一個坑,原本數量就不像后世那么多,左武衛(wèi)大將軍不可能總也不上班,而且秦瓊薨逝后,李世民給了他一個特殊的待遇,那其實是一種君臣的默契相約——不管是在朝堂還是昭陵,你都帶著本部人馬做我的近衛(wèi)軍:“太宗特令所司就其塋內立石人馬,以旌戰(zhàn)陣之功焉。”
秦瓊是貞觀十二年薨逝的,在一年前,也就是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剛頒布規(guī)定:非宗室有功大將,墓前不得有石人石馬,而秦瓊并沒有賜姓,李世民給他建石人石馬,用意豈不是不言自明?
古人都比較迷信,也相信地下和來世,所以他們認為石人石馬也能在另一個世界跟隨主人征戰(zhàn),所以李世民才嚴令異姓功臣不得擁有“地下私兵”性質的石人石馬,他為秦瓊打造地下軍隊,就戳破了“君臣不睦”的謠言。
這里咱們還要說一個比較冷的知識:秦瓊是李世民“秦王右三統(tǒng)軍”,那可不是秦王府的家將,而且跟他并列的也沒有右一、二統(tǒng)軍,更沒有左一、二、三統(tǒng)軍,秦王右三統(tǒng)軍并不是“秦王府右三統(tǒng)軍”,有沒有府字可大有文章,秦瓊實際就是李淵劃撥給李世民那支軍隊的“副帥”。
《舊唐書》有志三十篇,卻偏偏沒有《兵志》,《新唐書》總算有了一篇《兵志》,卻極為簡單,但就是這篇簡單的《兵志》寫清了李淵給大兒子李建成和二兒子李世民、四兒子李元吉“分兵”:“自高祖初起,開大將軍府,以建成為左領大都督,領左三軍,敦煌公為右領大都督,領右三軍,元吉統(tǒng)中軍?!?/strong>
李世民當秦王的時候,他那支部隊就是“大唐右三軍”,秦瓊那個“右三統(tǒng)軍”的含金量有多高,讀者諸君都能想象得到吧?
秦瓊是“秦王右三統(tǒng)軍”,程咬金是“秦王府左三統(tǒng)軍”,別看這兩個軍職只差了一個府字,那可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尉遲敬德則是不折不扣的李世民家將,因為李淵除了給太子建成“衛(wèi)率”等部隊外,又給秦王世民和齊王元吉增加了一些私兵家將名額:“各置左右六護軍府及左右親事帳內府。其左一右一護軍府護軍各一人,正第四品下。掌率統(tǒng)軍以下侍衛(wèi)陪從。副護軍各二人,從四品下?!?/strong>
筆者一開始以為是史書寫秦瓊的時候丟了一個“府”字,但是細看兵對照《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和《新唐書》列傳第十四、第十五,都明白無誤地寫著秦瓊是“秦王右三統(tǒng)軍”,程咬金是“秦王府左三統(tǒng)軍”,段志玄“破竇建德,平東都,功又居多,遷秦王府右二護軍”,比“秦王府左二副護軍”尉遲敬德高半級。
讀史不能不細,走馬觀花往往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秦瓊真是跟李世民貌合神離,李世民又怎么會將其一直留在京城當左武衛(wèi)大將軍?又怎會特許他的墓前立石人石馬?說秦瓊就是李世民最信任倚重的許褚,是不是也很貼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