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即1935年6月19日,英國遠程轟炸機“維克斯·韋爾斯利”原型機首次試飛。
飛越金字塔的“韋爾斯利”轟炸機。
該機由維克斯公司航空部門首席設計師巴恩斯·華萊士設計,采用金屬框架和織物蒙皮結構。該機的金屬框架設計非常新穎,由交叉的薄硬鋁條組成密集的網狀結構,這種網狀結構構成了機身和機翼的骨架。
“韋爾斯利”轟炸機涂裝,注意機翼上表面有黑色的腳印,作為地勤人員可以踩踏的位置標記。
后來,巴恩斯·華萊士設計的其他幾種飛機都采用了這種特殊的金屬框架結構,包括二戰(zhàn)中大量使用的“惠靈頓”轟炸機。“惠靈頓”轟炸機持續(xù)生產了八年,共生產超過11000架,與之相比,“韋爾斯利”的持續(xù)生產時間只有一年多一點,產量只有177架。這是因為當時英國軍方發(fā)現(xiàn),該機在二戰(zhàn)爆發(fā)前就已經落后了。
維修車間內未覆蓋織物蒙皮的“韋爾斯利”的機身框架,網狀結構清晰可見。
上世紀30年代末,該機最大載彈量為910千克,自衛(wèi)武器只有一挺中口徑機槍,這樣的性能顯然已經落后。最大飛行速度360千米/小時,使其完全無法擺脫先進戰(zhàn)斗機的攻擊。此外,該機只能攜帶相對較小的炸彈,這些炸彈都放置在兩翼下方的炸彈箱內。
首批量產型“韋爾斯利”轟炸機。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韋爾斯利”轟炸機只服役到1941年底,并且都是在東非這樣的次要地區(qū)服役,支持英軍在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與意大利軍隊的作戰(zhàn)。
“韋爾斯利”轟炸機并沒有彈艙,所有炸彈都放置在兩個可拆卸的翼下炸彈箱內,每個炸彈箱可以容納454千克的炸彈。
即便如此,它們也遭受了慘重損失。在埃塞俄比亞的意大利軍隊投降后,“韋爾斯利”轟炸機一度被用于在印度洋和紅海巡邏,并在1942年9月全部退役。
沒有炸彈箱的“韋爾斯利”。在這種配置下,它被當作遠程偵察機。
“韋爾斯利”轟炸機并未取得過輝煌的勝利,但它卻以另一種方式聲名鵲起:1938年11月7日,兩架“韋爾斯利”轟炸機從埃及飛往澳大利亞,創(chuàng)造了直線不間斷飛行距離的世界紀錄——11518千米。
幸運的“韋爾斯利”飛行員駕駛受傷的轟炸機安全返航,注視著被高射炮彈炸掉的機翼蒙皮。后座艙的風擋玻璃也被彈片擊破,機身上還有彈孔。
早期型(上)和后期型(下)的“韋爾斯利”轟炸機的迷彩涂裝對比。注意后期型增加了座艙的玻璃面積,并配備了無線電羅盤,側窗也安裝了機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