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國家級產業強鎮實踐的科技賦能路徑探索(2025 年 6 月更新版)
一、引言
農業產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在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背景下,天津市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通過建設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等舉措,不斷探索適合本地的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路徑。本報告基于 2025 年最新政策動態和產業實踐,結合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案例,對天津市農業產業現代化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旨在為推動天津市農業產業現代化提供參考依據。
二、發展現狀與核心亮點
(一)產業強鎮驅動全域升級
國家級強鎮集群成型:2025 年,武清區陳咀鎮、北辰區西堤頭鎮新晉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至此,全市農業產業強鎮總數達到 12 個,形成了“一鎮一品”的特色發展格局。這種格局有助于集中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帶動區域農業整體升級。
鮮食玉米黃金產業鏈(武清陳咀鎮)
品種研發成果顯著:陳咀鎮研發出 30 余個鮮食玉米品種,其中“華耐甜玉 23 號”榮獲 2024 中國種子大會金獎,這表明該鎮在鮮食玉米品種研發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種植與產能規模較大:全鎮鮮食玉米種植面積達 3.1 萬畝,年產種子 350 噸,不僅保障了本地種植需求,還具備向外供應優質種子的能力。同時,鮮食玉米棒加工基地年產能達到 2500 噸,預計到 2026 年,全產業鏈產值將突破 3 億元,對當地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農戶增收效果明顯:通過發展鮮食玉米產業,帶動農戶畝均增收超過 3000 元,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二)智慧畜牧引領技術革命
蛋雞智能化養殖(北辰西堤頭鎮)
設施建設先進:金亞麻基地建成三層立體智能雞舍,配備恒溫恒濕與自動清糞系統,為蛋雞提供了良好的養殖環境,提高了養殖效率和雞蛋品質。
技術研發創新:聯合中國農科院研發亞麻籽飼料配方,生產出富含歐米伽 - 3 的雞蛋,產品市場需求旺盛,日銷售額達 13.6 萬元,企業年收入達到 4585 萬元。
帶動作用顯著:該養殖模式帶動周邊村集體增收超過百萬元,產品入選“津農精品”,暢銷京津冀地區,對提升區域畜牧產業競爭力和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三)三產融合實現生態閉環
種養一體化創新:陳咀鎮蕙牧農業公司積極開展種養一體化創新,回收玉米秸稈制作飼料,年節省成本 600 萬元,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 98%。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還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
冷鏈物流覆蓋:天津市農產品冷鏈流通率超過 70%,西堤頭鎮在建的冷鏈物流服務中心將實現蛋品全鏈條溫控。冷鏈物流的發展有助于減少農產品在流通環節的損耗,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三、核心挑戰與突破方向
(一)科技轉化
目前,天津市智能農機滲透率不足 18%,與江蘇省的 35%相比存在明顯差距。較低的智能農機滲透率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需要加大對智能農機的研發和推廣力度。
(二)品牌溢價
“津農精品”數量僅有 225 個,而山東的“魯字號”農產品品牌超過 500 個。品牌數量的不足導致天津市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難以獲得較高的品牌溢價,需要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影響力。
(三)利益聯結
約 30%的土地流轉合同存在執行糾紛,這反映出當前利益分配機制不夠完善,影響了農民和企業的合作積極性。需要創新利益分配機制,保障各方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前瞻性路徑:構建“四維賦能”模型
(一)科技賦能:從機械化到 AI 化
建設農業數據中樞:推廣區塊鏈溯源技術,目標是到 2027 年使主要農產品溯源覆蓋率達到 90%。通過建立農業數據中樞,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信息可追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消費者信任度。
攻關“卡脖子”技術:設立種業創新基金,重點突破鮮食玉米早熟基因編輯技術。參考陳咀鎮產學研模式,加強科研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提高種業自主創新能力,解決種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
(二)產業鏈升級:補強高附加值環節
發展預制菜新賽道:依托西堤頭鎮淘汰雞屠宰加工項目,開發即食蛋制品,目標是將農產品深加工占比提升至 40%。發展預制菜產業有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打造“京津冀中央廚房”:利用武清的區位優勢,建設凈菜加工中心,覆蓋京津商超。通過打造“京津冀中央廚房”,實現農產品的集中加工和配送,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綠色低碳轉型
推廣“牧光互補”模式:西堤頭鎮試點光伏雞舍,降低養殖能耗 30%。“牧光互補”模式將畜牧業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實現了能源的綜合利用,減少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循環農業深化:復制陳咀鎮“玉米 - 飼料 - 鮮奶 - 肥料”閉環模式,目標是到 2027 年使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達到 95%。通過深化循環農業發展,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
(四)聯農帶農機制創新
土地流轉 2.0 模式:試行“租金 + 分紅 + 保底收益”復合分配模式。以陳咀鎮帶動農戶年均增收 8000 元的案例為參考,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保障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合作社持股改革:強制龍頭企業將 15%的利潤反哺合作社,培育農民持股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合作社持股改革,加強農民與企業的利益聯結,促進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五、實踐指導建議
(一)政策創新試點
出臺《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條例》,要求新立項的強鎮必須包含數字農業與聯農機制條款。通過政策引導,推動農業產業強鎮在數字化和聯農帶農方面取得新突破。
設立市級風險對沖基金,覆蓋價格波動與自然災害風險。參考西堤頭鎮 4130 萬元強鎮投資架構,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風險保障,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
(二)區域協同示范
打造“津京走廊農業科技帶”:整合武清、西青強鎮資源,共建京津冀種業聯合實驗室。通過區域協同創新,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提高區域農業科技水平。
構建品牌矩陣:設立“津品”認證體系,推動沙窩蘿卜、金亞麻雞蛋等農產品納入“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通過構建品牌矩陣,提升天津市農產品的整體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六、數據驗證與案例來源
本報告的數據來源可靠,鮮食玉米產業鏈數據來源于武清區陳咀鎮國家級強鎮申報材料(2025),智慧蛋雞經營指標來源于北辰區金亞麻公司年報(2024),三產融合路徑參考了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十五五”現代農業規劃(草案)》。本報告核心結論已通過天津市農科院專家評議,如需完整數據集或強鎮申報模板,可查閱附件。
七、結論與展望
本報告通過對天津市農業產業現代化現狀的分析,提出了構建“四維賦能”模型和相關實踐指導建議。首創的“四維賦能”模型有助于破解科技 - 產業 - 綠色 - 利益協同難題,100%真實案例驅動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實操經驗,政策工具箱為各項建議的實施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未來,天津市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產業現代化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持續推進“四維賦能”模型的實施,加強科技轉化、品牌建設和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同時,不斷探索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模式,加強與京津冀地區的合作,共同推動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此外,還需要關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及時調整發展策略,為實現天津市農業產業現代化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