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書法家張玉峰
趙汗青·劉欣華
摘要
本文以北宋文豪蘇軾與宿州的歷史關聯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蘇軾在宿州的行跡、詩文創作及其與當地的政治互動,探討這位文化巨匠對宿州歷史文化的深遠影響。研究表明,蘇軾曾多次途經宿州,留下《南鄉子·宿州上元》等膾炙人口的詞作,贊美宿州為“淮南第一州”;同時,他在元祐七年(1092年)上呈《乞罷宿州修城狀》,對宿州城市建設產生直接影響。本文結合歷史文獻與地方志資料,分析蘇軾宿州詩詞的藝術特色與情感內涵,考察其政治主張背后的民生關懷,并評估蘇軾文化形象在當代宿州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活化情況,從而揭示文人個體與地方社會之間復雜而持久的互動關系。
關健詞:蘇軾、宿州
引言:蘇軾與宿州的研究價值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巨擘,蘇軾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其詩文創作與各地風土人情緊密相連。在眾多與蘇軾有關聯的地域中,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位置。宿州位于汴河(隋唐大運河通濟渠中段)沿岸,扼守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北宋時期已是“通都大邑”,其規模甚至超過當時的應天府(今商丘)和徐州。這一地理位置決定了宿州成為蘇軾多次往返京城的必經之地,也為其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
蘇軾與宿州的關系具有多維度的研究價值。從文學史角度看,蘇軾在宿州創作的詩詞,如《南鄉子·宿州上元》,不僅藝術成就高超,而且生動記錄了北宋宿州的繁華景象與社會風貌,具有重要的文學與史料價值。從政治史視角考察,蘇軾的《乞罷宿州修城狀》直接影響了宿州的城市建設與地方治理,體現了其政治主張與民生關懷。從地域文化傳承而言,蘇軾已成為宿州歷史文化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象與作品在當地文化建設中被不斷激活與重塑。
目前學界對蘇軾的研究成果豐碩,但對其與特定地域關系的專題研究相對不足,尤其關于蘇軾與宿州的系統性探討更為少見。本文試圖填補這一空白,通過梳理蘇軾在宿州的行跡、文學創作、政治活動及其后世影響,揭示文人個體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動機制,為蘇軾研究和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案例。
蘇軾在宿州的行跡考述
蘇軾一生多次途經宿州,這些行跡既有歷史文獻明確記載,也有詩詞作品間接反映。通過考證其行程路線、停留時間及活動內容,可以勾勒出蘇軾與宿州交往的基本輪廓。
一、元豐八年(1085年)上元節之行
蘇軾最為明確的一次宿州之行發生在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當時,蘇軾結束了長達五年的黃州貶謫生涯,奉命移任汝州(今河南臨汝)團練副使。他從黃州出發,沿長江東下至潤州(今鎮江),然后轉入運河,北上經揚州、楚州(今淮安)、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于正月四日抵達宿州。此時正值元宵佳節,宿州城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蘇軾被這節日氣氛所感染,寫下了著名的《南鄉子·宿州上元》詞:
千騎試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白酒無聲滑瀉油。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不似白云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這首詞不僅藝術地再現了北宋宿州上元節的盛況,更以“淮南第一州"的評價,給予宿州極高的贊譽,成為后世宿州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蘇軾此次在宿州停留時,正值冬春之交,汴河剛剛解凍。據錢漢東教授考證,蘇軾原計劃從泗州直接北上,但因"天冷大運河汴河結冰",不得不在虹縣(今安徽泗縣)過年后,待“冰河初溶“,才得以繼續行程至宿州。這一細節反映了北宋時期汴河航運的季節性特點,也說明蘇軾在宿州的停留具有一定偶然性。
二、其他途經宿州的行程
除元豐八年的明確記載外,蘇軾一生中曾有多次途經宿州的經歷。據錢漢東研究,“蘇東坡與宿州交往頗多,稽考其詩文發現,他乘船停泊宿州竟達十次之多“。這些行程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
一是蘇軾任徐州知州期間(熙寧十年至元豐二年,1077-1079年)。徐州與宿州地理相近(宿州位于徐州南面),北宋時期兩地同屬京東西路,政治、經濟聯系密切。蘇軾在徐州任上治理洪水、開發利國鐵礦等政績卓著,曾因公務需要而往返宿州。錢漢東指出:“他出任徐州知州時,離南面的宿州近在咫尺”。
二是蘇軾晚年頻繁調動時期。從黃州召回后,蘇軾歷任汝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知州,最后貶謫惠州、儋州。這些調動多需經過汴河水路,而宿州作為汴河重要節點,自然成為必經之地。如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從潁州知州任上被召還朝任兵部尚書,途中經過宿州并上呈《乞罷宿州修城狀》。
三、蘇軾與宿州的親緣關聯
除公務行程外,蘇軾與宿州還存在一定的親緣關系。據考證,蘇軾的第二個姑母嫁給眉山縣的石揚言,而石揚言的胞弟石揚休曾出任宿州知州。更為重要的是,蘇軾長子蘇邁娶了石揚休的后人為妻,后定居蕭縣城東南蘇家湖,死后葬于宿州的蕭縣無艷泉。這一婚姻關系使蘇軾與宿州產生了家族層面的聯系。
錢漢東曾在2024年實地探訪蘇邁墓:“方形墓用花崗石砌成,住地周邊大多是蘇姓人”。這一家族紐帶是蘇軾關注宿州事務的情感基礎,也解釋了為何他對宿州有著超越一般過客的深入了解。
表:蘇軾與宿州主要關聯事件年表
| 時間 | 事件 | 文獻依據 |
|1077-1079年(熙寧十年至元豐二年)|任徐州知州期間可能多次往返宿州錢漢東《為蘇東坡詞碑題書》|
|1085年正月(元豐八年)|從黃州移汝州途中,在宿州過上元節,作《南鄉子·宿州上元》|《南鄉子·宿州上元》詞及題注|
|1092年(元祐七年)|從潁州被召還朝,途經宿州,上《乞罷宿州修城狀》|《乞罷宿州修城狀》|
|約其他時間|據考共有約十次停泊宿州記錄|錢漢東《為蘇東坡詞碑題書》|
綜上所述,蘇軾與宿州的聯系是多層次、多時段的,既有因職務變動產生的公務往來,也有家族聯姻帶來的親緣關聯,更有文學創作賦予的情感紐帶。這些聯系共同構成了蘇軾與宿州深厚的歷史淵源,為后續文學創作與政治互動提供了背景與基礎。
蘇軾筆下的宿州:詩詞創作與藝術成就
蘇軾在宿州的文學創作,尤其是《南鄉子·宿州上元》詞,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生動記錄了北宋宿州的社會風貌與節日盛況。通過分析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及情感內涵,可以深入理解蘇軾眼中的宿州形象及其文學表現手法。
一、《南鄉子·宿州上元》的創作背景
《南鄉子·宿州上元》創作于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是蘇軾結束黃州貶謫、移任汝州途中的作品。此時蘇軾已年近五十,經歷了“烏臺詩案”的生死考驗與黃州五年的貶謫生活,正處于人生轉折期。朝廷的赦免與重新起用,使他既懷有對新生活的期待,又保持著對政治風險的警覺。這種復雜心態在宿州上元節的熱鬧氛圍中得到了藝術化的表達。
從地理背景看,宿州作為汴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北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興盛。據史料記載,宋徽宗崇寧年間宿州有戶91483,人口167379,規模遠超當時的徐州、應天府(今商丘)和泗州。蘇軾詞中“此去淮南第一州”的贊譽,正是基于宿州實際的城市地位與經濟活力。
二、詞作的藝術特色與意象分析
《南鄉子·宿州上元》這首詞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宿州上元節的繁華景象,藝術特色鮮明:
上片以動態場景開篇,“千騎試春游”一句,勾勒出初春時節人們按捺不住出游熱情的宏大場面。“小雨如酥落便收”中,“收”字傳神地寫出春雨綿軟細微、落地即干的特性。隨后筆鋒轉向作者自身,“能使江東歸老客,遲留”借用范蠡棄官歸隱的典故(自注“江東歸老客”用范蠡事),暗示自己厭倦仕途、向往歸隱的心態。“白酒無聲滑瀉油”以通感手法,將飲酒的暢快體驗轉化為視覺形象,新穎別致。
下片聚焦節日夜景,“飛火亂星球”描寫煙花騰空而起的絢爛景象,“亂”字準確傳達出目不暇接的熱鬧感(此句為實景描寫,非“想象之景”)。“淺黛橫波翠欲流”則描繪宿州山水在燈火映照下的柔美姿態,形成天上地下的空間呼應。最后三句通過對比,突出宿州的獨特魅力:“不似白云鄉外冷”中,“白云鄉”既指仙境(典出《莊子》),也暗喻朝廷的冷漠;“溫柔”二字則概括了宿州給予作者的溫暖體驗;結句“此去淮南第一州”直抒胸臆,賦予宿州崇高評價。
蘇軾《乞罷宿州修城狀》的政治主張與影響
元祐七年(1092年),蘇軾在從潁州知州任上赴京任兵部尚書途中,經過宿州時上呈了《乞罷宿州修城狀》。這份奏狀不僅反映了蘇軾的政治智慧與民生關懷,也對宿州的城市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通過分析該文獻的內容、主張及其歷史背景,可以深入理解蘇軾與宿州的政治互動及其治理理念。
一、《乞罷宿州修城狀》的創作背景與主要內容
《乞罷宿州修城狀》作于元祐七年九月,當時蘇軾新除兵部尚書,從淮南東路鈐轄被召回京,途經宿州時了解到當地兩件大事:一是將零壁鎮改為零壁縣(今安徽靈璧縣),二是準備擴展筑宿州外城。作為前任地方官(潁州知州)和現任兵部尚書(主管縣級行政設置),蘇軾認為有必要就這兩件事向朝廷陳述利害關系。
他的奏狀主要針對兩個問題提出建議:
關于零壁鎮改縣問題,蘇軾調查發現此舉實為“本鎮官勢有力人戶”為謀私利而推動,并非真正為民所需。他詳細列舉了零壁的地理位置(距虹縣60里、符離縣120里、蘄縣100里)和現有治安力量(守把兵士80人、京朝官1員、弓手60人等),證明“本不須添置一縣”。尤其指出改縣費用原預算4050余貫,已繳納2850余貫,剩余部分“催納不行”,加重了百姓負擔。
關于擴展筑宿州外城,蘇軾指出宿州“自唐以來,羅城狹小,居民多在城外”是歷史常態,且“本朝承平百馀年,人戶安堵,不以城小為病”。他批評知州周秩的擴城計劃是受“宿州豪民,多有園宅在外”的煽動,并詳細計算了工程耗費:需役兵及雇夫共57萬余工,費用約1.9萬貫,計劃五年完成。蘇軾特別強調擴城需遷移“大墳墓六千九百所”,將導致“居民六千九百家暴露父祖骸骨”,有違仁政。
基于以上分析,蘇軾建議:零壁改縣已動工可繼續完成,但未繳納費用應予免除;展筑宿州外城“有大害而無小利”,應立即停止,已撥款的1萬貫可用于零壁縣建設。
二、蘇軾政治主張的思想基礎
《乞罷宿州修城狀》體現了蘇軾一貫的政治理念與治理風格,其思想基礎可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民生為本的施政理念。蘇軾反對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關注政策對普通百姓的實際影響。他在奏狀中反復強調改縣和擴城對下層民眾的負擔:“零壁人戶出辦上件錢物,深為不易”;遷移墳墓將導致“家貧無力,便致棄捐”。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貫穿蘇軾從政生涯,與其在徐州抗洪、杭州疏浚西湖等政績一脈相承。
務實理性的決策取向。蘇軾對兩項工程的分析基于詳細調查和實際數據,如精確到“文”的經費計算(4050余貫)、具體到“所”的墳墓數量(6900所)等。這種務實作風使他能夠穿透官方說辭,看到問題本質。他指出擴城實際是“宿州豪民”為保護城外園宅而推動,改縣則是“豪民靳琮等私自為計”,體現了敏銳的政治洞察力。
漸進保守的改革傾向。蘇軾不反對必要的行政調整(如同意已完成部分的改縣工作),但反對激進變革。他認為宿州城小是歷史形成的合理狀態,“諸處似此城小人多,散在城外,謂之草市者甚眾,豈可一一展筑外城”。這種保守傾向與其政治思想中的“中庸”特質相符,也反映了元祐時期舊黨執政的整體氛圍。
對地方豪強勢力的警惕。奏狀中多次指出豪強勢力(“官勢有力人戶”、“豪民靳琮”、“宿州豪民”)為私利操縱政策的現象。蘇軾站在中央官員立場,試圖遏制地方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的綁架,這種立場與其士大夫身份和政治理想相一致。
蘇軾《乞罷宿州修城狀》的歷史影響與評價
蘇軾的《乞罷宿州修城狀》對宿州的城市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文獻記載看,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停止了宿州擴城計劃。這一決策的長期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短期影響:擴城計劃的中止與靈璧建縣的調整
蘇軾的奏狀直接導致宿州外城擴建工程的終止。他在奏狀中指出,擴建外城“有大害而無小利”,并提出將已撥付的一萬貫資金轉用于零壁鎮(今靈璧縣)的縣治建設,同時免除當地百姓未繳納的建縣費用。這一調整既避免了勞民傷財的大規模工程,又部分滿足了地方行政需求,體現了蘇軾務實靈活的政治智慧。
關于零壁鎮改縣一事,蘇軾雖認為這是“本鎮豪民靳琮等私自為計”,但考慮到工程已部分完成,建議繼續完成縣治建設。最終靈璧仍得以建縣,成為宿州屬縣,這一行政調整一直延續至今。
2. 長期影響:宿州城市格局的固化
蘇軾阻止宿州擴城的建議,使得宿州的城市規模自唐代以來基本保持不變。據明代地方志記載,宿州古城“周六里三十步”,這一格局一直維持到近代。與同期其他城市如滁州(經歐陽修主持擴建)相比,宿州的城市發展受到了明顯限制。
有學者認為,這一決策在北宋“承平”時期或許合理,但忽視了宿州作為軍事要地的戰略價值。南宋隆興北伐時,宋軍雖一度收復宿州,卻因“城小不固”難以長期堅守,最終在符離之戰中慘敗。從軍事防御角度看,蘇軾的決策削弱了宿州的戰略防御能力。
3. 經濟與社會影響:城外草市的發展與局限
蘇軾在奏狀中提到,宿州“居民多在城外”,形成眾多“草市”。阻止擴城使得這種城外聚居模式長期延續。一方面,這促進了城外商業區(如東關、南關)的發展;另一方面,缺乏城墻保護的城外居民在戰亂中首當其沖。南宋時期,宿州屢遭兵燹,城外居民損失尤為慘重。
從經濟角度看,北宋宿州依托汴河航運繁榮一時,但蘇軾決策后不久,汴河即因宋金戰爭和黃河改道逐漸淤塞。宿州失去水路樞紐地位,經濟地位逐漸下降,從“淮南第一州”淪為普通州城。這一變化雖非蘇軾直接導致,但其阻止城市擴建的決策客觀上限制了宿州應對經濟變遷的彈性。
4. 歷史評價的爭議
對蘇軾這一決策的評價歷來存在分歧:
持肯定觀點的認為蘇軾體恤民情,避免了不必要的勞役和賦稅。他在奏狀中詳細計算了工程耗費(57萬余工,1.9萬貫)和需遷移的墳墓(6900所),展現出強烈的民生關懷。這種“仁政”思想符合儒家治國理念,也體現了蘇軾一貫的政治風格。
持批評觀點的則認為蘇軾過于理想化,忽視了戰略防御需求。有研究者指出,蘇軾以“本朝承平百余年”為由反對擴城,卻未預見不久后的靖康之變。南宋符離之戰的失敗,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宿州城防不足的隱患。
持折中觀點的認為,蘇軾的決策在當時條件下具有合理性,但長期來看可能限制了宿州發展。宿州土質“疏惡”(蘇軾所言)確實不利于城墻建設,但完全放棄擴建也可能錯失了城市轉型的機遇。
5. 當代宿州對蘇軾評價的雙重性
當代宿州對蘇軾的評價呈現出“又愛又恨”的矛盾心態:
一方面,蘇軾贊美宿州為“淮南第一州”的《南鄉子·宿州上元》被廣泛傳頌,成為宿州文化名片;他在宿州留下的扶疏亭等遺跡被精心保護。另一方面,當地研究者也反思蘇軾阻止擴城對宿州長遠發展的限制。有文章直接稱蘇軾為“宿州城建史上的‘罪人’”,認為他的決策導致宿州失去了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機遇。
這種評價的雙重性,反映了歷史人物與地方發展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蘇軾的文學貢獻與政治決策在宿州留下了截然不同的遺產,這正是歷史研究的魅力所在。
結論:蘇軾與宿州關系的多維解讀
通過對蘇軾與宿州關系的全面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交通樞紐與文學靈感:宿州作為汴河咽喉,是蘇軾多次往返的必經之地,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南鄉子·宿州上元》等作品生動記錄了北宋宿州的繁華景象。
2、治決策與地方發展*《乞罷宿州修城狀》展現了蘇軾的政治智慧與局限,其對宿州城市發展的影響延續數百年。
3、歷史評價的復雜性:對蘇軾宿州決策的評價需放在特定歷史背景下考量,既不能以結果論英雄,也不應忽視其長遠影響。
4、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蘇軾與宿州的關系,為理解文人官員與地方社會的關系。
蘇軾與宿州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人物的功過評價往往難以簡單定論。在欣賞其文學成就的同時,也應理性分析其政治決策的多維影響,這樣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復雜關聯。
參考文獻
《宋史·蘇軾傳》相關選段
《詩文庫》乞罷宿州修城狀
《東坡全集》乞罷宿州修城狀
《類書集成》兵部相關資源
新浪網(2018)蘇軾,宿州城建史上的“罪人”,阻止宿州擴城和靈璧撤鎮建縣。
粉絲服務平臺(2018)蘇軾《乞罷宿州修城狀》原文及翻譯,這也是靈璧建縣的由來!
天天觀熱點(2022)宿州的“壕”并非護城河!蘇軾阻止擴建的外城到底有多大?
易旭東(2020)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陜西鳳翔:青神人建宿州“飛橋”。
趙 汗 青
趙汗青男,漢族,安徽宿州人,高級記者、文史作家、文化學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會長,宿州市隋唐大運河研究會駐會會長,中國網?韻動安徽地方部新媒體主管。《中國新聞雜志》副總編。2021年歌詞“我有一個夢”獲安徽省一等獎。已出版創作20萬字軍事歷史小說《垓下之戰》等九部長篇作品。
劉 欣 華
劉欣華女,漢族,安徽宿州人,英文翻譯、文化學者、博士,宿州市隋唐大運河研究會會長,區政協委員、區知聯會副會長、區歐美同學會副會長,鹽城設計院安徽分院院長。現為安徽省企業文化網副總編,中國網?韻動安徽地方部主任。有千余篇隨筆、散文見諸國內外報刊網絡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