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散始載于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系由張仲景《傷寒論》之四逆散加減化裁而成。
本方的適應證范圍很廣,內、外、婦、兒各科的許多疾病,都可根據病情運用此方加減進行治療,尤且是在婦科疾病中用得更廣泛,為治療各種婦科疾病的常用代表方劑之一。
1原方組成
逍遙散由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組成。
方中除甘草一味用量為五錢在外,其余諸味用量均為一兩,共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近代多數改為水煎劑或丸劑使用。
作水煎劑時,筆者常用藥量如下:柴胡5克,當歸9克,白芍9克,白術9克,茯苓9克,薄荷2克,甘草3克,生姜3片。
2適應證范圍
關于本方的適應證,歷代名醫述很多。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出:“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煩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肢體羸瘦,漸成骨蒸”。
明·趙獻可《醫貫·郁病論》說:“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遙散是也。……凡外感者,俱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
徐靈胎《醫略六書·女科指要》說本方“治肝脾血虛,臨經腹痛,脈弦虛者。……治血虛潮熱,月事不調,脈弦虛者。”
綜上所述,凡證見兩脅脹痛,胸悶不舒,噯氣吞酸,營衛不和,寒熱往來,頭目暈眩,口燥咽干,神倦納差,婦女月經不調,經行少小腹脹痛,乳房作脹,平時帶下量多,色白黃赤稀等,都可應用本方加減治療。
3方義簡釋
對本方的配方用意,《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曾有很精要的解釋:
“肝木之所以郁,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
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郁,陰血少,則肝不滋而枯。
方用白術、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當歸、芍藥者,益榮血以養肝也;薄荷解熱,甘草和中;獨柴胡一味,一以為厥陰之報使,一以升發諸陽。
經云:木郁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
根據肝屬風木,性喜條達,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的理論,筆者認為,柴胡是全方的主藥,有疏肝解郁,開樞清熱之功,配薄荷之辛涼,則其疏解之力更佳;當歸、白芍養血斂陰以柔肝;茯苓、白術、甘草健脾和中,煨姜與歸、芍配用,能調和氣血。
本方有補有疏,以補為主,凡屬脾氣虛弱,血虛肝郁的病變,均可辨證應用。
4在婦科臨床中的應用
一、月經不調
經者血也,治經必治血,活血先治氣,氣血與臟腑息息相關,肝藏血而主疏泄,為沖脈之所系,肝氣是否條達,直接影響月經的來潮。
1. 經行先期
肝郁化火,熱擾血室,證見經行超前量多,色深紅或暗,質稠穢,伴有口苦咽干,心煩易怒,胸悶乳脹,苔黃舌紅,脈弦數者,宜本方去生姜加丹皮、梔子、益母草、藕節、白茅根之類,以疏肝解郁,涼血調經。
2. 經行后期
肝氣郁結,疏泄失常,證見經行錯后,量多或少,色紫紅挾血塊,伴有胸脅、乳房、少腹脹甚于痛,心煩失眠,脈細澀,苔薄白,舌質邊尖紫暗者,宜本方加合歡花、佛手花、香附、益母草、澤蘭之類,以疏肝解郁,消滯化瘀。
經行量少,色淡質稀挾血塊,脈細弱,舌質淡紫者,此為虛中挾實之證,宜加入首烏、熟地、益母草、黃芪之類。
3. 經行脹痛
肝經經脈循于兩脅及少腹,下絡陰器,乳頭屬肝,乳房為陽明胃經所屬。
凡因肝氣郁滯,氣機不利,證見經前或經中乳房脹痛,甚至痛不能觸,少腹脹痛連及胸脅,煩躁易怒,經行前后不定,量多少不一,色暗紅甚或挾塊者,本方加素馨花、佛手花、香附、益母草治之。
舌紅脈數者,為肝郁化火,宜去生姜之溫,加丹皮、梔子、川楝子之類,以涼血止痛。
少、小腹疼痛劇烈,唇面發青,肢冷汗出,脈沉緊,苔薄白,舌暗淡者,為寒凝氣滯,肝氣受遏,宜加肉桂、艾葉、小茴香、臺烏藥之類,以加強其溫經止痛之功。
二、帶下量多
帶下以濕為主,治之多責于脾腎二臟。但肝與脾,在生理上有“相克”關系,在病理上有“相乘”、“相侮”之變,而肝之與腎,又是“乙癸”同源關系,故治帶亦與肝有關。
凡月經不調,經行胸脅不舒,乳房、少腹脹痛,平時帶下量多,色白或青,質稀或稠,脈弦細,苔白滑,舌質正常或淡嫩帶紫者,可用本方加青皮、炒苡仁、扁豆花、黃飯花、馬鞭草之類治之。
三、胎動不安
婦人在懷孕期間,肝血注入胞宮以養胎元,常導致肝氣有余,而失其條達之性。
如妊娠數月,證見少小腹脹痛或腰腹脹墜,胸脅痞悶,心煩易怒,噯氣納差,脈弦滑,苔厚膩而舌暗紅者,即為此患,治宜本方加鮮蘇葉、佛手花、砂仁殼之類,疏肝扶脾,順氣安胎。
四、新產寒熱
新產之后,氣血驟虛,營衛不和,邪易乘虛而入,證見發熱惡寒,鼻塞頭痛,肢節煩疼,脈虛浮,苔薄白,舌淡者,治當扶正祛邪,可用本方加鮮蘇葉、生蔥白、荊芥等藥。
五、乳癖
乳頭屬肝,乳房為陽明胃經所屬,七情偏激傷肝,肝病及脾,形成肝脾郁怒,氣滯血瘀,積累而成小塊于乳房內,初起不疼或脹疼,經將行或經行之時脹疼劇烈,甚至手不能觸,經后雖然脹痛有所減輕,但塊核依然,觸之疼痛加重,此為乳癖。
治療既要軟堅消塊,又要照顧氣血,可用本方加瓜蔞仁、生牡蠣、玄參、浙貝、王不留行、夏枯草之類治之。
5體 會
郁證包括氣、血、痰、火、食、濕等六郁,均與肝臟有直接關系。
因肝主疏泄而性喜條達,氣機舒暢或抑結不利,直接與肝有關,故有“治郁不離肝”之說,確屬經驗之談。
婦人以血為本,氣常有余而血常不足,肝藏血而為沖脈之所系。婦人的病變,尤其是中年婦女月經的疾患,多責之于肝,直接和肝的條達有關,故本方為常用的代表方劑。
本方雖為疏肝扶脾,養血和營,養中有疏之方,但婦女的病變,多屬陰血不足,故常加首烏、熟地、麥冬、沙參之類,以加強柔養之功。即使疏肝理氣之品,亦多用辛平香淡如合歡花、素馨花之類,防止過燥傷陰。
柴胡為本方主藥,但其性偏于升發,清代葉天士曾有柴胡劫陰之說。故臨床上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等證者,每劑可用柴胡9~15克,其余用作調肝疏氣者,筆者認為用3~5克即可,這樣既能疏解,又不傷陰。
(哲醫論壇——讓門生受益,為患者解難!)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聯系我們刪除:bflzyb
往期經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