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沒想到,愛奇藝2025年第二部熱度破萬劇,是《臨江仙》。
早在開播第三天,《臨江仙》站內熱度便攀升至9514。但此后,熱度便一直在9500上下徘徊。
然而,6月14日,高考結束后的第一個周末,《臨江仙》熱度一下子攀升至9700,最終在周日晚上熱度破萬。這也讓它成了繼《漂白》后,愛奇藝2025年第二部站內熱度破萬劇。
《臨江仙》,并不是一部被大多數觀眾看好的劇。其中既有仙俠題材的疲軟,也有播后內容的爭議。但隨著劇情推進,《臨江仙》出圈的,卻是意想不到的反轉、“癲”。
那么,《臨江仙》破萬的邏輯到底是什么?它的“不按常理出牌”,又給長劇市場帶來了哪些啟示?娛理工作室與四位追劇的業內人士,分別從編劇、文學策劃、劇宣以及數據博主的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
娛理:在您看來,到底是哪些觀眾在看《臨江仙》?
劇宣杜杜:從社交平臺數據來看,《臨江仙》入場的其實不是傳統長劇用戶,是短劇用戶+白鹿粉絲+仙俠/古裝受眾。
《臨江仙》第三日熱度突破9500后,曾一度因劇情節奏放緩及同檔期競爭(如《藏海傳》),導致黃金時段熱度未持續上漲。高考結束后,觀眾有了部分回流。
6月12號開始,白鹿曾舜晞在微博追劇團合體+雙人直播,大尺度營業圈了一大波CP粉。藝人自己也很努力營業,白鹿開播9天已發博20條,白鹿曾舜晞合體翻唱《在加納共和國離婚》,曾舜晞也在劇宣期去探班白鹿。
再加上6月15號,高虐劇情(如“誤殺親子”“自爆元神”)播出??梢哉f,《臨江仙》的破萬,是“演員粉+CP粉+劇粉”推動的。
數據博主小江:《臨江仙》播出后,我觀察了讀者群、認識的人,也在社媒平臺上觀察討論者。我發現,他們很多并不是傳統長劇受眾。除了主演粉絲、路好外,很多是短劇用戶、癲劇愛好者,以及仙俠古偶剛需觀眾。因為同期幾大平臺在播劇中,只有《臨江仙》是古偶。
有人說,《臨江仙》吸引的是“下沉市場”。但“下沉市場”,并不是指所謂的“四五線城市、低學歷、低收入人群”,而是用戶對娛樂消費的要求不高。
比如有的人白天是高學歷精英,工作一天,晚上回家就想看無腦爽劇放松,也可以是“下沉用戶”。但有些人吃著十幾塊的拼好飯,卻能為一部電影花一百多塊,他們在餐飲市場是下沉用戶,但在娛樂市場是上浮用戶。
文學策劃小景:首先是白鹿、曾舜晞的劇粉底盤。尤其是白鹿,這些年作品積攢下不小的粉絲底盤,劇粉畫像與《臨江仙》有高匹配度。
其次是爽劇賽道的巨大受眾。“三婚三離”“殺夫證道”融合時空循環、身份替身、局中局等懸疑元素,形成了“仙俠+懸疑”復合類型,這種敘事一定程度刺激了疲軟的仙俠市場,仙俠受眾群體仍然龐大,只是缺乏激活。
最后就是愛看強情感虐戀、狗血情感沖突的受眾?!叭螁首印薄白员瘛薄罢`殺親子”,這種劇情有沖擊力和話題性,有機會推動劇集熱度。
娛理:為什么《臨江仙》的破萬數據體感,會和其他長劇有差異?
編劇落落:它的熱度走勢規律,確實和傳統長劇不太一樣。它的反轉特別多,注重情緒,導致邏輯比較薄弱,角色動機不明,會影響到長劇觀眾的觀感。而關注熱度數據的,恰恰又是這些長劇用戶,所以造成了體感錯位。
劇宣杜杜:可能用戶會覺得,《臨江仙》討論劇情的內容比較少,或者周邊人看的不多。
在我看來,《臨江仙》是短劇化內容,很多劇情點是快速呈現的,情緒在劇里消耗掉了,可能不會再撬動用戶去社交場發言、討論,更多的是自己追劇、磕CP。所以微博熱搜上,很多白鹿、曾舜晞CP二搭,好磕等帖子有聲量,這和常規破萬長劇的討論表現是不一樣的。
數據博主小江:從愛奇藝站內數據來看,播出第二日白天,《臨江仙》站內熱度漲幅較高,從11點到13點兩個小時漲了1000多熱度,隨后進入緩慢增長期。
進入第二周后,在不斷更+保持雙更的播出模式下,每日的熱度峰值維持在9388-9521之間。而在6月14-15日的周末,熱度值從周五9521的拉升到了9736,周日繼續瘋漲272,晚上突破了10000。這種破萬的速度,可能不太符合以往長劇的規律,所以導致大規模討論。
文學策劃小景:除開網絡上高度爭議的話題。《臨江仙》偏下沉的劇集質感,引來的受眾可能不傾向于在網上高調的發聲支持,更像短劇巨大的沉默劇粉群體,除開收視數據,很難以在輿論環境中感受到此部分群體的發聲。
娛理:從內容角度來看,《臨江仙》是如何“長劇短劇化”的?
編劇落落:從劇情結構上看,它的主線“三婚三離”融入了懸疑元素,比如全員做局、時空循環等,相對新穎。其次,每個劇情階段都有3-4次反轉,而且都是快節奏、重情緒,大開大合,確實能吸引一批觀眾。
同樣是把情緒拉到極致,《雁回時》是群像和邏輯比較扎實,《臨江仙》是CP感情戲更有張力。其實,現在的長劇不怕短板多,就怕長板不夠長?!杜R江仙》雖然犧牲了戲劇邏輯,但把情緒做到了極致。
數據博主小江:我個人覺得,《臨江仙》不太屬于純情緒推動劇情,因為它的情緒并不像短劇那么快、直給,但也不是人物驅動或情節驅動。
在我看來,是主創們前面一直在憋,然后憋了個大的,用各種意想不到的反轉去推動劇情,人物和情節都是為了反轉服務。比如前十集李青月各種單純、懵懂、善良,或許有些“老套”,但十集之后突然告訴你,這是所有人一起演出來的。
文學策劃小景:我只在此闡述一種擔憂。短劇集的高反轉,情緒給予變化快速看點建立在短劇一集只有2-3分鐘,整部在兩個小時左右,且可以一次性追完的基礎之上。將這套邏輯照搬到每日更新,周期長,時間長的長劇集,非常容易造成觀眾觀劇疲軟。
娛理:到了2025年,如何看待口碑與劇集熱度間的關系?
編劇落落:如今,長劇到了迷茫期,大家都在嘗試各種手段,花式營銷也好,長劇短劇化也好。但從長期來看,觀眾會越來越分化,長劇觀眾會往質感走,短劇觀眾會往情緒走,這兩撥觀眾或許不會再消費同一種內容,也不會產生同一種口碑。
數據博主小江:口碑是個模糊的概念。在長劇分眾化時代,一部劇的口碑在劇粉、演員粉、路人粉等諸多群體中是不同的。很難分清一部劇的口碑好壞,到底是看劇的人評價的,粉絲評價的,或又是粉圈“對家”評價的。
說一部劇好,到底是出于共情、顏值、質感,或是單純覺得某個角色特別像你自己?這都說不清楚,所以現在輿論對于一部劇的評價,會越來越兩極分化。
其次,如果把口碑視作忠實反映劇集質量水準的指標,爭議高的劇熱度高是偶像劇市場的常態,爭議比較大的偶像劇,經常能拿到相當好的成績,甚至成為爆劇。只不過近幾年影視市場泡沫褪去,觀眾被爛劇傷害出抗體,才開始討論起這個問題。
文學策劃小景:目前的長劇市場仍然處于轉型的劇痛中。在碎片化,快速化,情緒化的市場需求中,長劇仍然在摸索獨特的屬于自己的媒介價值,在這種摸索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口碑和熱度的不匹配,但精品化一定是大趨勢。
娛理:《臨江仙》的破萬,給長劇市場帶來了哪些啟示?
編劇落落:編劇一定要創新,創新,創新。《臨江仙》的“三婚三離”,單拎出來看很老套,但它加入了懸疑元素,立馬就變得不一樣了。
其次,編劇可以借鑒短劇化的敘事方式,加快節奏,用情緒推故事。但前提是,必須要做到每一場戲跟觀眾共情,讓觀眾能被帶進去。這既需要文本扎實,又需要演員的表演扎實,才能讓大家不出戲。
劇宣杜杜:觀眾的耐心不多了。《臨江仙》給長劇的啟示,是不必既要又要,又要CP又要群像又要高度,而是可以專注一個點,把它推到極致。《臨江仙》就是把男女主的感情,情緒做到了極致,這也說明演員的演技不錯。
數據博主小江:如果創作者想一味復制《臨江仙》“長劇短劇化”的邏輯,靠這個提高爆款率,是很難的。因為在這條路上,短劇永遠比長劇走得快,而且人家還是免費的。
其次,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一部劇也很難純靠內容取勝,創作者更應該進行思考,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從而針對性地制定策略。
(落落、杜杜、小江、小景均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