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融共生:剪紙傳承的北疆共生圖景與時代脈動
作者/孫樹恒
2025年6月20日,我懷著深摯的文化敬意,在書香氤氳的呼和浩特職業學院,有幸參加了由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內蒙古剪紙協會、呼和浩特職業學院聯袂主辦的“北疆春暉——內蒙古剪紙名家邀請展暨互融共生·內蒙古剪紙藝術研討會”。
活動由承辦方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美術與傳媒學院院長、畫家、書法家和內蒙古剪紙學會副會長趙福老師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剪紙(和林格爾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剪紙藝術大師、草原大寫意剪紙藝術創立者、著名剪紙文化學者,內蒙古剪紙學會會長段建珺主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伊和白乙拉致辭。這場浸潤著草原文化基因的藝術盛會,薈萃了近二十位內蒙古剪紙名家的六十余幅凝聚北疆文脈的剪紙精品為載體,在高校美育殿堂與民間藝術智慧的交融中,徐徐展開了一幅傳統技藝與時代精神互鑒共生的立體畫卷。
一、民間藝術情懷與自覺力量的共生之源
在內蒙古剪紙藝術界,段建珺老師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剪紙(和林格爾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剪紙藝術大師、草原大寫意剪紙藝術創立者、著名剪紙文化學者的擔當,將和林格爾剪紙從炕頭窗花推向藝術殿堂。他帶領團隊走遍內蒙古,記錄千余種古老紋樣,提出"二剪論"——一把剪刀守傳統本真,一把剪刀拓時代新境,終成氣象蒼茫的“草原大寫意”風格。這種源自民間的藝術自覺,讓剪紙始終與生活血脈相連。
在段建珺老師引領傳承中,每位傳承人都以獨特的生命軌跡續寫著剪紙傳奇。馬淑珍老師將"剪外功"理念融入時代主題,將時代脈搏注入傳統紋樣,更將風力發電等現代元素融入《草原春曲》,讓千年技藝在抗疫、戍邊等主題中煥發新生,成為鑄牢共同體意識的生動載體,榮鳳敏老師以生態美學視角剪出草原天人合一的圖景,讓銀發歲月在紅紙翻飛中重煥光彩;張桂貞老師因愛人張尚國進了電視臺影視部,她從農村小學教師進了城,好在愛人退休后,如影隨形支持她的剪紙事業,讓她從農村教師蛻變為國際剪紙傳播者,她堅持"不描不畫"的古老技法,在英國課堂上讓外國孩童驚嘆于中國剪紙的"心手合一",這份從灶臺到世界舞臺的自信,源自剪刀與土地的深厚羈絆;趙福老師身兼書畫家與剪紙學會副會長雙重身份,將筆墨氣韻注入剪紙創作,使傳統紋樣在刀刻中兼具書畫的寫意精神;還有一個如影隨形的老師,是攝影家文凱因妻子榮鳳敏與剪紙結緣,從鏡頭記錄者變身為藝術評論家,以影像與文字雙重視角,解碼剪紙背后的文化基因。
這些傳承人用數十年光陰踐行"剪紙生于民間,長于民間"的樸素信念。正如他們所言:"剪刀的溫度,要先暖透掌紋,才能焐熱紅紙。"這份深植民間的情懷,讓剪紙在歲月更迭中始終保持著鮮活的呼吸。
段建珺老師曾言:“專家當為傳承人架橋鋪路。”這句樸實的論斷,道破了非遺傳承中理論與實踐的共生邏輯。在內蒙古剪紙界,李崇輝教授以學術深耕為傳承人建立理論坐標系,金鴻君媒體人用鏡頭語言讓剪紙技藝廣傳四方,王宏偉評論家則以犀利筆觸解構藝術內核,在傳承鏈條中各自咬合,共同推動著剪紙藝術的時代運轉。我亦愿在剪刀與紅紙的交響中,做那個始終為傳承人遞上火種的守夜人。
二、傳統優秀文化與嶄新精神的共生交響
在展品中,我看見薩仁將京劇臉譜一樣概貌轉化為童趣盎然的剪紙形象,趙福以剛健刀法鐫刻"西遷精神"的時代主題,段建珺的《春光草原》以巨幅形制展現生態變遷——這些作品印證了剪紙藝術擁抱時代的能力。當代內蒙古剪紙藝術家正是以傳統技法為筆,在紅紙上書寫著新時代的精神圖譜。
"進大學"的工作室機制為這種時代交響注入學術動能。段建珺老師將"冒剪"心法轉化為現代課程體系,給學生在解析"蓮花落寶盆"紋樣時,不僅學習剪紙技藝,更通過學者團隊的圖像學研究,理解其"生生不息"的文化寓意。"美育的核心是培養創造力,而剪紙藝術的'冒剪'理念,正是激發創新思維的絕佳載體。"
在題材創新上,剪紙藝術家們大膽突破:榮鳳敏的蒙古族現代剪紙將"天人合一"理念融入草原生活場景,人物栩栩如生,傳遞著草原兒女的情感溫度。馬淑珍的時代主題 ,張桂貞的"紅心向黨"團花中傳統龍鳳與五星圖案的和諧共存。"吉祥四季"系列,福字有龍鳳呈祥等傳統意象詮釋。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創造性轉化”。趙福老師創作的企業家精神和西遷精神主題剪紙,又賦予其新時代的詮釋空間。這種生命力的綻放,本質上是對剪紙"原氣、靈魂、血性"的堅守。
我認為剪紙不是冰冷的工藝,而是生命母體的藝術化呈現。她的人物剪紙中,人物服飾的每一道褶皺都,而"牡丹臥寶盆"中的花卉紋樣,更是對生命繁衍的永恒頌歌。這種對"元氣"的追求,使得剪紙藝術在數字化時代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人文魅力。
三、古老的文化根脈與市場活力的共生確證
從這些剪紙精品可以看出 ,無疑印證了剪紙對文化根脈的堅守。那些穩定的象征系統,構成了剪紙穿越時光的精神圖譜,也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視覺載體,蘇梅的《一家親》,將各民族人物巧妙組合,具象化各民族團結在一起的理念,引發廣泛共鳴。
傳承人扮演著“文化守門人”的角色。內蒙古剪紙傳承人,形成了覆蓋內蒙古各盟市的傳承網絡;馬淑珍老師建立的"師徒制+現代教學"模式,確保了"冒剪"技藝的系統性傳承。當榮鳳敏的剪紙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時,是"精品入殿堂,匠心傳后世"的文化確證;而當她的數字藏品在區塊鏈平臺引發年輕群體關注時,這種堅守與回歸的辯證統一,正如段建珺老師所言:“剪刀的溫度,既在傳承的虔誠里,也在市場接納的歡喜中。”
剪紙藝術的傳承需在堅守本真與市場檢驗中尋得平衡。鼓勵支持傳承人成立工作室以“進學校、進鄉鎮、進社區、進旅游區”的“四進”模式,讓傳統技藝融入當代生活肌理。在校園里,雙師教學培育兼具傳統功底與創新思維的傳承梯隊;鄉鎮、社區內,民俗場景的還原讓剪紙回歸生活本真;旅游區中,體驗式消費使傳統紋樣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商品。剪紙不再是靜態遺產,而通過市場反饋激活文化基因,在社會各維度的滲透中實現從技藝傳承到價值再生的躍升,最終以“堅守-驗證-反哺”的閉環,讓千年技藝在當代社會根系深扎、生生不息。
當然,剪紙的市場活力不應以犧牲文化根脈為代價。"我們需要警惕過度商業化導致的符號扁平化,真正的創新必須建立在對傳統的深刻理解之上。"因此,在開發文旅產品時,嚴格遵循傳統紋樣的象征邏輯,確保文化內涵不被消解。這種審慎的創新態度,使得剪紙藝術在市場浪潮中既獲得發展動能,又守住文化之魂。
"一紙可容千秋意,剪刀能裁萬代春。"從農家院的熱炕頭到大學的工作坊,從職業學院美術館的展墻到職業學院剪紙工作坊,當工作坊將學術深度、市場廣度與民間溫度緊密聯結,剪紙的根系便深扎于"鏤金作勝"的文化沃土,枝葉則在"時代春風"中舒展生長。
剪紙的魅力,在于以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裁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軌跡。當鏤空的紋樣讓時代之光透入,照亮的不僅是"裁云作舞衣"的千年根脈,更是"剪出未來"的文化之路。本次"北疆春暉"展覽與研討會的價值,正在于展現了這種"根系人間"的生存智慧,它證明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不是斷裂式的創新,而是如老樹新枝般的自然生長。愿這門源于北疆的技藝,在共生之道上繼續葳蕤生長,讓每一次剪刀游走都成為"古今交織、心口相傳"的文化刻痕,最終如古詩所詠"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在時代脈動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生命光彩。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